王春英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 遼寧大連 116100)
經尿道前列腺等離子切除與恥骨上前列腺切除術近期療效比較
王春英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 遼寧大連 116100)
目的 評價經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電切術(PKRP)與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切除術的近期臨床療效。方法 隨機抽取的20例經尿道等離子電切術患者及20例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切除患者比較,2種術式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近期療效及并發癥等情況。結果 2組術后IPSS、QOL、殘余尿比術前均改善,2種術式差異不大;經尿道手術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膀胱沖洗時間,留置導尿時間,住院時間及近期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小于開放組。結論 PKRP治療BPH與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切除術相比近期療效相似,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等特點,是一種治療BPH安全有效的理想術式。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切除術 等離子雙極電切術
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切除術是我國應用最多,最廣泛的前列腺開放手術方式。但該術式創傷大,并發癥多。近年來等離子雙極電切術的應用,為治療BPH提供了新的方法。現對2006~2009年行不同術式的2組(各20個患者)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我可收治的40例患者隨機用PKRP和恥骨上前列腺切除進行治療。開放組:患者年齡69~84歲,平均75.6歲前列腺Ⅱ°大16例,Ⅲ°大4例,伴急性尿潴留6例,伴膀胱結石2例,并發疝2例。電切組:患者年齡72~88歲,平均79.5歲前列腺Ⅱ°大15例,Ⅲ°大5例急性尿潴留6例,并發疝6例。術前均行PSA檢查,PSA升高或發現結節均行穿刺排除前列腺癌。比較2組手術前后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生活質量評分(QOL),殘余尿等各項指標差異。術后隨訪6個月觀察臨床效果。
電切組:采用硬膜外阻滯,英國Gyrus經尿道等離子體雙極電切系統。沖洗液為生理鹽水。患者取截石位,置鏡后首先觀察膀胱和雙側輸尿管開口,再退入后尿道觀察前列腺形態及精阜位置。先電切中葉,注意對5,7點前列腺動脈的止血,后切除兩側葉,切除至前列腺環形包膜纖維。被動排尿試驗正常為手術滿意標準。至三腔氣囊導尿管。
開放手術組:下腹部正中切口,切開膀胱后環形切開膀胱頸前列腺表面粘膜,直至前列腺組織,用食指鈍性分離出前列腺組織。5,7點位縫合止血。2-0可吸收線重塑膀胱頸。置三腔氣囊導尿管,氣囊內注水外壓迫前列腺窩。關閉膀胱。
術后2組患者的排尿情況均得到了改善,IPSS,QOL,及殘余尿較術前改善。但電切組手術時間為40~70min,膀胱沖洗時間為1~2d,留置導尿時間為2~5d,住院時間為5~7d。開放手術組手術時間為60~90min,膀胱沖洗時間為2~3d,留置導尿時間為5~7d,住院時間8~10d。比較2組術后膀胱痙攣情況,電切組5例,開放組15例。繼發出血電切組1例,開放組2例。另外開放組出現2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開,1例肺內感染。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見病。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切除術目前仍然是我國基層醫院廣泛開展的前列腺手術。但該術式風險大,出血多,尤其對高危高齡患者限制較多。等離子技術即高頻電流通過生理鹽水形成局部控制回路,電切環與其自身回路之間形成一個高熱等離子球體,當組織進入此等離子體即被切割。其具有創傷小,出血少,安全性高的特點。通過對應用不同術式的2組患者的比較表明,前列腺開放手術與PKRP術后患者IPSS,QOL,殘余尿均明顯改善,無明顯差異。
PKRP手術時間,術后膀胱沖洗時間,戴管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少于開放手術組。與開放手術相比PKRP術中出血少,術野清晰,節省了術中止血時間,手術時間相應縮短。由于PKRP止血效果好,術后沖洗時間短,明顯縮短了留置導尿時間,恢復快,平均住院時間減少。
本研究發現等離子前列腺電切的近期并發癥主要是輕度的膀胱痙攣不適及繼發出血。由于不切開膀胱患者膀胱痙攣不適均較輕,大多數可耐受,且電切同時創面形成0.5~1mm凝固層,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僅少數患者出現繼發出血。另外PKRP切割組織時表面溫度僅40~90℃,熱穿透溫度有限,對周圍組織損傷輕,可有效防止尿道外括約肌的熱損傷,無尿失禁,性功能喪失等并發癥。而開放手術并發膀胱痙攣性疼痛,繼發出血,切口感染,裂開,排尿困難等并發癥明顯增加。由于腹部切口存在,使患者活動受限進而肺內感染等并發癥亦增多。
綜上所述,PKRP是治療BPH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具有創傷小,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高的特點。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PKRP將與開放手術一樣達到解剖性切除的效果,成為治療BPH又一理想方式。
[1]吳階平.泌尿外科[M].第2版.濟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王大偉,魯軍,夏術階,等.經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雙極電切與TURP治療BPH的療效比較[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7,163 (7):520~522.
R699.8
A
1674-0742(2010)06(c)-0094-01
201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