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英
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多見于胃大部分切除術,但腹部非胃手術后也可發生胃癱,由于病因不清楚,治療也較為棘手。近年來隨著人口高齡化,高齡結腸癌發病率增高,由于術前存在隱匿性低蛋白血癥或術后使用鎮痛泵時間長,造成胃張力減弱,運動減弱出現胃癱,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和護理,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6年1月-2009年8月我院高齡結腸癌手術后胃癱綜合征患者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齡70~82歲,平均75.5歲;盲腸癌腹腔多處轉移1例,結腸肝曲癌行右半結腸切除4例,橫結腸癌3例,結腸脾曲癌行左半結腸切除3例,降結腸癌并急性腸梗阻急診行Hartmann手術1例。
1.2 臨床表現 在術后5-6d肛門排氣后拔除胃管,進流質飲食后數小時出現上腹部脹滿、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膽汁性胃內容物,無明顯腹痛,嘔吐后癥狀緩解或減輕。胃區輕壓痛,無肌緊張及反跳痛,有振水音,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胃腸減壓引流液為800~1200mL/d。本組12例均符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提出的術后胃癱綜合征診斷標準[1]。
1.3 治療方法 一般治療:禁食;重新置胃管持續胃腸減壓;3%溫鹽水洗胃;靜脈輸液,腸外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補充微量元素及維生素,尤其注意糾正低鈉、低鉀血癥應用;抑酸劑減少胃酸分泌;給予胃動力藥;心理治療和健康教育。腸內營養的建立:12例均于胃鏡下置入鼻腸管給予腸內營養。鼻腸管滴注香砂六君子湯(木香6g,砂仁6g,黨參10g,茯苓12g,白術 12g,甘草 6g,半夏 10 g,陳皮 6g)。煎汁 300 mL,持續1h滴注,每日2次,間隔8h。評估患者無新斯的明用藥禁忌證,予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1mg/d。取7號5毫升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各0.5mg,患者取屈膝仰臥位,取足三里穴,常規消毒皮膚后刺入并上下提插,患者有酸、脹、麻、重或向遠處傳導即為得氣,得氣后回抽無血即可緩慢注入藥物0.5 mg,出針后按壓針孔片刻。同法在對側足三里穴作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有促進胃腸動力作用,注射后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腸蠕動情況。
2.1 嚴密觀察病情 觀察生命體征,特別注意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變化,有無胸悶、氣急及腹痛,觀察腹部脹滿程度,嘔吐物色、質、量,囑患者禁食并予重新胃腸減壓。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減弱,胃癱后引起急性胃擴張致膈肌上抬,腹脹、膈肌上抬使患者肺通氣量降低,呼吸急促,導致組織低氧血癥。本組1例術后6d肛門排氣后拔除胃管,進流質飲食后18h出現上腹部脹滿,呼吸30次/min,血氧飽和度下降至85%,立即予重新置胃管,插胃管時大量胃液從胃管涌出。經持續胃腸減壓、吸氧等對癥處理后癥狀逐漸緩解,72h后予停吸氧,患者呼吸平穩,血氧飽和度95%左右。
2.2 胃管護理 在禁食胃腸減壓期間要注意保持引流通暢,保持減壓器負壓吸引狀態,避免扭曲、受壓、脫出,要妥善固定。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和量,并注意觀察惡心、嘔吐的頻率、嘔吐物的量、顏色、性狀及腸鳴音,了解胃排空情況。用3%溫鹽水200~300mL洗胃,2次/d,以減輕胃黏膜水腫,促進胃張力及蠕動波恢復。胃管用低負壓(-37.5mmHg)持續吸引,引流量持續2d少于100mL/d后,改接引流袋,1d后若無嘔吐,夾閉胃管,給予流質飲食,如無嘔吐腹脹,次日拔除胃管。
2.3 鼻腸管護理 采用由聚氨酯材料制成的復爾凱螺旋型鼻腸管 [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生產],長度145cm(外徑3.25mm,內徑2.43mm),頭部有4個側孔,鼻導管頭部和引導鋼絲外包有的特殊材料經水激活后,使導管頭部更加柔韌,不易損傷黏膜。在胃鏡下置入鼻腸管,將鼻腸管的頭端放置距Trietz韌帶下15cm的空腸,胃鏡后即在X線透視下,鼻腸管中注入造影劑,檢查鼻腸管是否到位。并妥善固定鼻腸管,保持其通暢,每日用棉簽清潔鼻腔,并在插管側鼻孔滴4~5滴石蠟油,防止鼻腸管放置時間過長引起皮膚黏膜壞死。宣教不要自行拔除導管,加強巡視,經常檢查鼻腸管外露的長度,注意有無滑脫、移動、扭曲。輸注前常規抽吸胃腸液以確認鼻腸管在位、通暢,防止滑脫移位而導致誤吸。
2.4 腸內營養 通過鼻腸管給予腸內營養和中藥香砂六君子湯,輸注時用腸內營養輸注泵24h連續輸注,輸注過程中每8小時用30~50mL的溫開水沖洗管道1次,防止發生堵管。營養液輸注從低濃度、低速度開始,保持溫度37~40℃左右,輸注過程中觀察有無腹脹、腹瀉等癥狀。每日監測血糖3~4次,根據結果控制營養液的速度和使用胰島素。營養液現配現用,開始約提供1/3的營養需要量,逐步由腸外結合腸內營養支持,向腸內營養支持為主過渡,本組均無電解質紊亂和營養并發癥出現,且體重增加。
2.5 情志護理 患者在發生胃癱綜合征后誤認為手術失敗或病情加重,甚至以為癌癥已到晚期,導致情緒壓抑,七情不暢可致人體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臟腑功能紊亂。針對患者的這種心態,給予安慰、鼓勵,及時與患者有效溝通,講解疾病的治療方法和轉歸,耐心細致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恐懼心理,配合治療和護理。
本組12例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6~13d,平均(9.2±2.6)d,無電解質紊亂和營養并發癥出現,無鼻腸管堵管發生。
胃癱綜合征又稱胃無張力癥、胃滯留、胃潴留、胃麻痹癥,是一種以胃排空延遲為特征的胃功能障礙性病癥。本病屬中醫學“胃脘痞滿”,并歸于脾胃病癥類,其發病機理在于胃腑瘀滯,氣機不暢。腹部手術后脾胃受損,脾失健運,胃失傳化,脈絡損傷,氣滯血瘀,中焦受阻,因而出現上腹飽脹、惡心、嘔吐及呃逆等癥,脾胃虛弱為病機關鍵。根據“虛則補之”的原則,選用香砂六君子湯,以補氣藥與行氣化痰相配,使補氣而不滯氣,消除痰濕的停留,促進脾胃運化,借用鼻腸管注入小腸,使藥物吸收更完全有效[2]。盡管胃癱患者胃動力減弱,但小腸功能是正常的,將鼻腸管置于Trietz韌帶下15cm的空腸內,24h持續勻速低流量輸注能有效地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鼻腸管從胃鏡下插入后,其頂端呈螺旋狀彎曲,不易滑脫。胃鏡建立腸內營養的同時,可作為診斷方法,了解有無消化道機械性梗阻,而且胃鏡注氣擴張胃腔,機械性刺激胃平滑肌,對胃癱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采用螺旋型鼻腸管鼻飼患者,營養液直接進入小腸。小腸是人體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成分的重要場所,因此,鼻腸管鼻飼吸收效果好。另外,螺旋型鼻腸管管徑較細,對腸道的刺激小,保持了腸道黏膜細胞及其功能的完整性,防止因菌群失調而導致腸原性感染[3]。按中醫針灸理論,穴位經絡聯系各臟腑,臟腑病癥可在體表相應的穴位上進行治療[4],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用足三里治療胃的病癥,是歷代針灸醫學家實踐證明有效之穴。陽明多氣多血,胃與脾相表里,故能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對胃腸等器官有重要調節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刺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并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對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起有益的調整作用[5]。新斯的明能直接作用于胃腸道平滑肌的膽堿能受體,從而使胃腸蠕動及分泌增強。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方法既采用了中醫針灸療法對胃腸道功能的調解,又配合西藥對胃腸功能的興奮作用,故能受到滿意的臨床療效[6]。有人以鼻空腸營養管行腸內營養治療8例胃癱,胃功能平均恢復時間為17.3d[7]。本組采用腸內營養加中藥滴注、足三里穴位注射,胃腸功能平均恢復時間9.2d,最長13d,表明腸內營養加香砂六君子湯滴注、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減縮胃癱病程。
高齡結腸癌術后胃癱綜合征采用鼻腸管腸內營養加中藥滴注、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明顯縮短胃癱康復時間。護理重點做好病情觀察,胃腸減壓管和鼻腸管的護理,胃腸減壓管保持通暢,觀察引流液及腹部體征變化;鼻腸管保持通暢,妥善固定,掌握好腸內營養液和中藥輸注要點。做好用藥護理,觀察療效和藥物副作用;注重情志護理,消除恐懼心理,使其配合治療和護理。
[1]劉鳳林,秦新裕.根治性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癱綜合癥的回顧性研究[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2,5(4):245 ~248.
[2]陳會林,顏福根,沈加君.經鼻膽管加中藥治療結腸癌術后胃癱臨床體會[J]. 中國中醫急癥,2009,18(3):451 ~452.
[3]麻玉秀,劉志英,汪霞.十二指腸胃管和螺旋型鼻腸管在高齡患者中應用的不良反應比較[J]. 護理學報,2009,16(3):58 ~59.
[4]何樹槐.針灸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247.
[5]趙昕,劉煒宏.腧穴臨證指要[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4:72~75.
[6]唐驍文.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食管賁門癌術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礙[J]. 山東中醫雜志,2008,27(1):31 ~32.
[7]戰志勇,禚守榮.以鼻空腸營養管行腸內營養治療胃癱8例報告[J]. 腫瘤防治雜志,2005,12(2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