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2月10日文章,原題:新年考驗問題不斷的內地高鐵 旨在打破世界紀錄的內地高鐵自開通數月以來問題接連不斷。批評者懷疑在春運的緊要關頭,高鐵是否靠得住。但是香港和內地學者認為,對任何如此規模的鐵路運輸系統來說,技術上的小故障很正常,過渡期應該持續幾個月。
國際同行一直密切注意內地鐵路系統改造升級的雄心。據估計,未來幾年高速鐵路建設投資將達3.7萬億,中國會因此擁有世界上最長的高速鐵路網絡。
西安和鄭州之間的高鐵上周六剛開通,但周日就有部分列車晚點和停運。鄭州鐵路局官員認為技術故障是天氣所致,并稱高鐵當天就恢復運營。還有一例:耗資1166億人民幣的武廣高鐵于去年12月開通,也因列車部分故障甚至旅客原因導致停運和晚點。其中一名旅客吸煙觸發報警裝置,已經離開湖南長沙站的列車返回。據報道,從去年4月到上個月,上海和杭州、廣州和南寧以及北京和上海之間的部分鐵路段出現不同的建設問題。
批評人士認為,成本巨大的高速鐵路是民族虛榮心的標志,一些人也懷疑在春運的緊要關頭,高鐵是否可信賴。但香港理工大學研究運輸和交通模式的熊永達博士認為,小故障是難免的,如此規模的鐵路體系要達到穩定狀態需3個月。他說,只有高鐵真正載客運行,否則沒人能評估高鐵的可靠性,在適應旅客人流的過程中出現小問題是正常的。在測試階段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什么都沒發生,我倒是很驚訝。只要沒有大的火車碰撞事故,該體系就是好的。”他說,擁有如此先進技術的高鐵系統容易受極低溫度或濕氣等天氣變化的影響,這會影響電子傳感器和通訊線路的性能。
同濟大學城市軌道與鐵道工程系的楊新安博士認同此看法。他說:“高鐵技術十分復雜,火車在如此跨度和不同氣候條件下運行。高鐵體系需要時間調整是正常的。”▲(李欣譯。本文英文原文見2月11日環球時報英文版第15版。有改動)
環球時報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