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王子晗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雖然臺灣媒體的經營環境早已沒了上世紀80年代之前“印報紙就如印鈔票”的風光,但仍有業外人士趨之若鶩,千方百計要加入這一日益艱困的行列。繼在中國大陸投資獲利甚豐的臺商蔡衍明收購《中國時報》經營權后,近日又傳出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長子王文洋有意趁臺灣無線電視臺“民視”計劃引進新金主之機奪得經營權。這些消息的蔓延,讓眾多臺商大佬追逐“媒體夢”的故事重回民眾視線。
王文洋有意入主立場偏綠的“民視”的傳言,讓其父王永慶多年前砸下巨款投資媒體“買教訓”的舊事再受關注。據臺灣《中時電子報》9日報道,1997年8月,前《自由時報》社長顏文閂購入爆發財務危機的《臺灣日報》并請出老朋友王永慶當金主,砸下35億元(新臺幣,下同)幫助該報償還債務后重新出版。雙方原本合作融洽,但后來為了與另外一家立場相近的競爭對手《自由時報》抗衡,《臺灣日報》的走向越來越“色彩鮮明”,批評特定政黨言論過于明顯,還儼然成為“臺獨”言論的指標,使得王永慶相當困擾,當年正逐步進軍大陸市場的他曾在一天內就接了十多個“關切”他與《臺灣日報》關系的電話;同時又由于該報的發行量與財務狀況都未獲明顯改善,王永慶只能眼睜睜看著35億資金一去不回、黯然收手,《臺灣日報》也于2006年宣告熄燈。而早在這之前的蔣經國時代,王永慶就對入主《聯合報》很有興趣,曾承購該報一半股權,但由于“種種原因”又退出;關于這段半途而廢的媒體經驗,王永慶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對于辦報,我深知非自己所能,同時我也明了耕耘與收獲之理,只加入作為股東,但是長此對于報社經營皆不能有所助益,實非適當,因此提出退讓之議。”外界認為,王永慶雖然在企業管理上素有經營之神的美譽,但是遇到復雜的媒體環境也只能望之興嘆;如今,這場媒體大夢是否可以由兒子王文洋來完成,外界都拭目以待。
另一個臺商大佬———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的“媒體夢”也頗值一提。蔡衍明身上充滿傳奇色彩,他的食品主業的大本營在大陸,傳媒則根植臺灣。蔡衍明近幾年在傳媒產業不斷顯露大手筆,先是于2008年“高價吞下”臺灣中時集團,當時人們皆驚訝或懷疑一個休閑品企業的掌門人涉足傳媒,是否帶有幾分玩票色彩。而至2009年《旺報》成立,似乎意味著蔡正在將自己的“傳媒帝國”的版圖擴張、再擴張。蔡衍明曾在入主中時集團后稱“這是我的興趣,也是我從小的夢想,就像開飛機一樣”、“我是把媒體當公益事業在辦,不是用來賺錢”。但蔡衍明在入主《中時》后僅7個月就犯了眾怒,被上百學者聯名撻伐不要殘害言論自由,后在“媒體不是老板的私器”的抗議聲越演越烈之際認錯;該事之后,支持者稱是其“真性情”的表露,批評者則開始從更深入的角度———政治情懷為他的霸道尋找注解。有媒體稱,無論是由于傳媒經營經驗不足,抑或英雄主義情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蔡衍明身上的政治意味顯然愈加濃烈,特別是《旺報》紅底版頭上“臺灣優先,兩岸第一”的醒目口號更是加深了人們的這一印象;但蔡衍明在2009年與兒子蔡紹中分疆而治(兒子負責傳媒產業,他自己在老本行繼續發展)的作法,又顯然與一些人對他利用媒體滿足自身政治情懷的推測背道而馳。
對于媒體這個“燒錢”的事業,從未涉足此行的臺商大佬們為何非要“觸電”?澳門《新華澳報》10日的評論以王文洋為例稱:這顯然主要是出于政治考慮,而非“一盤生意經”。此“政治考慮”,亦即改造臺灣唯一一家顏色偏綠的無線電視臺的政治立場,這是為“公”的一面;至于為“私”的另一面,亦即最主要的動機,則是要為他自己在2012年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搶占輿論制高點,因為臺灣電視媒體的輿論影響力以至輿論導向能力是十分強大的,王文洋若拿下“民視”經營權,顯然就擁有了一個強有力的選舉宣傳機器。▲
環球時報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