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王雙 國銳 黑龍江工程學院外語系 150050
中介語理論及其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
李春梅 王雙 國銳 黑龍江工程學院外語系 150050
中介語是處于英語學習者母語和學習目標語的中間狀態, 并隨著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提高而不斷變化的動態體系, 是英語學習者因個體差異而不同的獨特的變化的語言系統, 其目的是促使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逐漸向目的語的正確形式靠攏。口語學習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方面, 是語言能力的綜合體現。中介語理論對口語學習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全文通過中介語理論和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實踐, 力圖探索出適合大學英語口語的教學模式。
中介語; 口語教學; 大學英語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 是傳播思想和傳遞知識文明的載體。語言教學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中, 口頭交際能力是衡量語言學習者語言能力水平的關鍵。培養大學生英語的口頭表達能力, 是基礎階段英語教學的重點, 并貫穿整個大學英語教學的始終。下文結合中介語理論和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實踐, 力圖探索出適合大學英語口語的教學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前,行為主義在語言學領域盛行,中介語的研究也是在這種行為主義理論的影響下進行的。語言學家在當時采用的方法是對比分析法來研究和分析中介語。60 年代以后,行為主義受到了心靈主義的挑戰,其代表人物是語言學界影響很大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研究中介語和第一語言習得的研究方法是很接近的。他提出了天賦假說,認為兒童天生就有學習語言的能力,提出了“語言習得機制”,并且指出語言習得機制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70年代后,Selinker 首先在其論文Language Transfer中提出中介語理論。中介語是指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種具有過渡和漸變特點的語言系統, 是二語習得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中介語研究的理論基礎是認知心理學。英漢中介語是中介語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是對語言“臨時語法”或“過渡語法”的描寫, 解釋這種語法即是揭示外語學習的心理過程[2]。Selinker認為:中介語是原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中間狀態, 也有別于語言學習者已獲得的語言能力體系[1]。Selinker提出,在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二語的過程中會自覺地建立一個既依賴母語、卻又不同于母語和目的語的語言系統,這個系統被命名為中介語(Interlanguage)。
中介語是獨立的語言系統。它受母語語言規律的制約, 影響學習者的學習心理定勢, 但與母語從內容到形式都存在著顯著的差別。Selinker(1972)認為中介語有三個主要特點,即系統性(systematic),可滲透性(permeable)與動態性(dynamic),這三個特點是任何自然語言都擁有的基本特征。就可滲透性(permeable)而言,中介語作為語言的一種,自然就會帶有語言的滲透性。隨著中介語的發展,新的習得知識不斷更新舊的知識,中介語中原來錯誤的使用隨著這種新舊滲透的過程而得到糾正,結果就是中介語越來越接近目的語。通過以上的概念特點分析可以看出,只要在教學中注意加以引導,正確的二語知識就能夠不斷的滲透到學生舊的知識體系中。
外語學習者運用語言與本族語者使用母語交際一樣都是利用自己已經獲得的語言知識規則系統進行。中介語是開放的語言,它是學習者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可變臨界狀態。其開放性決定了它的可滲透性。學習者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及新知識對原有知識的不斷修正和滲透, 作為臨界狀態中介語中的錯誤也不斷得到改正直至完全消失[2]。
中介語的形成會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第一,母語的遷移作用,學習者在習得目的語詞匯和語法結構的時候勢必要受到已有的母語知識的影響,母語會對此產生積極的或者消極的作用,從而形成母語的正遷移和負遷移作用,導致學習者處于母語和目的語的中間狀態。第二,從學習者角度出發,學習者的策略包括目的語規則的過渡概括,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簡化一些語言規則,把一些不是普遍性的規則過度推廣,得出一些目的語中沒有的語言規則;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學習策略是說學習者未能達到本族語人的語言能力程度的時候,自己卻嘗試對語言規則進行處理。第三,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教師言語行為完全可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習慣。
在應試教育的這個大環境下,同時也要讓學習者明白口語的重要性,了解到語言是表達思維的工具,主要是為了達到與人交際的目的。學習語言最終應該學會用語言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流利地同別人交流。高校的大學英語精讀、聽力課可以由中國教師進行教學,口語課應該由外籍教師執教。外籍教師教學的好處是其風格清新自然,發音的準確和語言的流暢,使學生在交流中獲益匪淺,其語言表達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
中介語作為一種語言,在以自然進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變化著。在這一過程中,可供學生模仿和對照的目的語模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語語言模式。這些模式不僅是學生模仿的對象,而且能夠對學生正確的語言運用給予鞏固和強化。對于學生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并不需要隨時更正。教師可以盡量提供正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不斷地模仿。這樣,學生語言中的變異由于在語言環境中得不到鞏固和強化而會逐漸消失,而其正確的語言運用形式也會逐漸確立。教師為學生提供的語言模式不僅應該是正確的,而且更應該是多方面、多層次和多種形式的,從而使學生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語言運用都能夠逐漸接近目的語的語言模式。
[1]Selinker L. Interlangn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35.
[2]戴曼純.中介語可變性之爭及其意義[J ].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 (1) :15 - 18.
[3]孫慧.中介語理論對口語教學的影響[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168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5.094
黑龍江省教育廳2009年人文社會科學(面上)項目,項目編號:11542212
2.3 跨文化知識的傳播和滲透
李春梅(1972年—),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工程學院 外語系 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及英語教學。
學習者的中介語是具有可滲透性和動態性的,它可以接受來自于母語和目的語的影響而不斷地形成自己的系統性。 為了讓學習者更容易地向接近目的語方向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向學生盡可能地傳授一些英美國家的文化知識,不斷縮小各個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達到一個各種文化互相交融的狀態。因為語言具有社會文化性的,如果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文化能更好地了解,那么他們的口語表達方式會更接近于目的語,會帶有和本族語學習一樣的文化意蘊,學習者也能夠更好的理解英美國家人說話語言的特點。
總之,在口語教學中教師應正確發揮其中介作用, 幫助學生獨立自主地控制自我的口語練習, 有效利用課堂對學生的口語情況進行點評, 并適當幫助學習樹立練習目標; 教會學生進行適時的自我評價,并使學生樹立信心并擁有克服口語訓練中遇到困難的決心;鼓勵其進行英語交流, 最大化地自主創造語言環境。同時, 教師也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總結經驗, 適時改進教學方法, 以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