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疇鏞
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促進浙江經濟增長的“倍增器”,是促進浙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轉換器”,是促進浙江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黨的十七大根據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作出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戰略決策。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是推進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途徑。
加快“兩化”融合是促進浙江經濟增長的“倍增器”。現在到“十二五”時期是浙江向工業化中后期推進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發展新產業大產業來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而無論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是做強做大現有支柱產業,都離不開信息化的帶動。信息技術能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產生強大的關聯和帶動效應,使傳統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方式與組織形態發生變革,不斷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衍生新的產業形態,有效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新興戰略性產業,蘊含著大量信息化元素。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各種網絡技術的快速應用,由固定網、移動網、廣播、衛星等多種介質的統一信息處理和通信交流平臺的形成,推動了各類信息服務新商業模式的不斷涌現。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物聯網產業,將實現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更是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
加快“兩化”融合是促進浙江發展方式轉變的“轉換器”。浙江是一個資源小省,資源稟賦條件、發展定位和環境容量都決定了浙江不可能靠粗放型外延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信息作為一種可以無限利用的生產要素,可以促進土地、勞動力、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重組融合,通過產品更新升級、管理水平提升、業務流程重構,實現資源的配置優化,在不增加實物要素投入的基礎上減少消耗、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實現在現有資源稟賦基礎上的經濟持續發展。浙江迫切需要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生產過程在時間和空間、數量和質量上的精確控制,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來減少物質資源消耗、空間占用和污染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
加快“兩化”融合是促進浙江產業升級的“助推器”。信息化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動力來源,體現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和產業專業化分工的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能推動浙江傳統工業的產業組織和生產經營方式改造,加速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步伐。如浙江各地積極實施“信息技術促進印染行業節能減排專項行動計劃”,通過推廣信息技術的應用,全面推進了印染行業的轉型升級;杭鋼集團進行了以“市場鏈”為紐帶的業務流程再造,創新了其現代物流管理模式。
2008年,浙江信息化發展指數為0.735,僅次于京津滬三地,在全國各省區排名第一。以傳統產業信息化改造、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城市信息化為重點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果。全省機械、輕紡、電力、建筑等行業中的應用面達80%以上;重點骨干企業加快應用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控制生產全過程。企業管理信息化已從財務管理軟件或制造資源計劃轉向實施企業資源計劃階段。省市縣三級電子政務網絡統一平臺建成,門戶網站建設整體水平全國先進,網上辦事不斷深化。“數字城市”建設穩步推進,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全國領先。浙江優先發展軟件產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與信息服務業,信息產業總體規模穩居全國前五位,浙江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設計基地、國家服務外包基地等。特別是以電子商務為主的網絡經濟發展迅猛,擁有阿里巴巴等知名商務網站,全省行業網站在全國總數的40%以上,其中百強網站7成左右都在浙江。
盡管浙江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和顯著的成效,但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張皮”脫節的狀況依然明顯,信息化管理部門和經濟管理部門有效協作不夠,在技術開發、產品制造、標準制訂、知識產權保護、政府采購、市場準入等環節上還未形成協同配合。“信息孤島”還大量存在,信息化的共通互利效果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企業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提升工業技術和產品水平的能力還不強,應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內生性動力和效果不明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部門之間、企業之間信息化推進不平衡,不同社會主體獲得信息的能力存在很大差距,造成“數字鴻溝”。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匱乏問題仍然突出,關鍵零部件、核心元器件、重要材料和專用設備基本依賴進口,大部分企業規模偏小,處于信息產業鏈的中低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對“兩化”融合的支撐作用還不夠顯著。
加強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提升工業競爭力。以研發設計、流程控制、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為突破口,推進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結合,提高工業自動化、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深化信息技術在機電、裝備、家電等產品上的滲透融合,重點推動嵌入式系統的應用領域和范圍,提高產品信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促進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推廣綜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進制造技術,支持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圍繞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需求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
以信息化帶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民生工程發展。提高信息技術服務“三農”水平,加速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發展壯大涉農電子產品和信息服務產業。加快提升支持“兩化”融合直接相關的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工業設計和管理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為工業化發展提供服務。推進商貿流通領域的信息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和能力。結合改善民生相關工程的實施,加強信息技術在教育、醫療、社保、交通等領域應用。
加快培育信息產業新增長點推動產業高端化。大力發展涵蓋信息傳輸服務、數字內容服務和信息技術服務的信息服務業。積極承接全球離岸服務外包業務,以信息系統集成和服務外包為重點積極開拓國際軟件外包市場。重點支持發展移動電子商務、動漫游戲、網絡傳媒等新興服務業,發展基于三網融合和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全媒體服務平臺。加快發展3G網絡配套設備與終端、基于三網融合的網絡高速接入產品、專用集成電路芯片、半導體照明、高附加值光伏產品、電子信息專用制造設備等新產品,構建信息產業新增長點。大力推廣物聯網技術應用和產品開發,加快打造物聯網產業鏈。
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促進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根據浙江區域塊狀經濟和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要突出支持區域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依據。
積極開展“兩化”融合試驗區建設。要以區域試驗形式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努力創造條件使浙江成為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同時抓緊規劃和部署實施省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制定“兩化”融合試驗區工作方案,通過試驗區建設和重點項目示范,積極探索“兩化”融合的中的模式創新、服務產品研究開發、配套的標準和規范制定、人才支持和培養等關鍵問題的制度設計,為“兩化”融合的推廣積累強化為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平臺開展企業間共性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合作,縮短創新周期,降低創新成本,促進區域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探索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信息化平臺建設新模式,形成產業集群或園區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信息資源分類、采集、管理的共享機制,實現企業之間在各運營環節的資源優化整合。通過支持信息服務企業聯盟平臺,推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通用實時數據庫管理系統平臺建設。
現在到“十二五”時期是浙江向工業化中后期推進的關鍵時期,無論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是做強做大現有支柱產業,都離不開信息化的帶動
強化對“兩化”融合的組織協調和規劃指導。建立和完善浙江“兩化”融合的組織推進機制,加快市地經濟管理部門和信息化管理部門的整合,加強對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組織領導。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科學分析和產業發展趨勢的預測,發布《浙江省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重點指導目錄》,研究建立“兩化”融合效果評估指標體系,明確和細化全省“兩化”融合的重點,為信息技術融入各行業和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流通、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等各個環節提供科學指導經驗。
創新“兩化”融合投融資機制。強化財政投入導向作用,引導和帶動全社會對“兩化”融合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建議省財政籌措一定資金,建立省“兩化”融合專項資金,主要用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重點技術改造與創新項目、試驗區、示范工程、平臺建設、關鍵技術開發與推廣項目的資助、貼息和獎勵。健全融資機制,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重點加大對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的投入力度。協調各有關銀行、各類風險投資資金、貸款擔保基金重點支持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項目貸款、投資及擔保。
大力推進“兩化”融合重大項目建設。圍繞實施產品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系統集成化、商務電子化、管理信息化,組織推進一批技術水平國內領先、示范效應明顯的“兩化”融合重點項目和工程。重點抓好裝備制造、電力、石化、冶金、建材、紡織、印染等七大行業的信息化改造工作。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推動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業的改造,推動清潔生產和節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