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讀互動
北大五位學者作為法學家“為生民立命”,倡言變法,為《拆遷條例》的修改鼓呼已一年有余。然而在喧囂過后,拆遷變法動議迎來了漫長的等待。誠然,立法機關對于法律的審查與修正需要加倍的審慎,以保持法律的穩定性。任何由全國人大主持的立法和修改工作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進行公共意見的發酵。相比學者們以文明、溫和的方式表達意見,草根大眾的抗議顯得更為極端,因為涉及到切身利益時,任何常人都難以保持理性。對于法律直接調整的對象——生活于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則更應該傾吐心聲,從一次次暴力拆遷事件中看到他們的苦痛與血淚,加快法律修改進程,不讓等待再度成為慘劇的催化劑。
(張克)
從“你是哪個單位的”的驕橫,到“我爸是李剛”的張狂,折射出人們對“身份”背后存在的社會地位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公平、發展機會不均等現象的批評。人們為何會感到不公平?根本的原因在于權利是否平等。只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即使天賦與財富存在差異,人們對社會公平的認同感也將存在。“身份”主導的社會,必然會造成某些強勢利益群體排斥底層民眾進入,擠占了本應屬于底層民眾中人力資源品質較高者的機會。如果特權者將人力資源品質不高的親朋好友安排在管理者階層,便會割斷底層民眾通過努力進入這些階層的通路。打破“身份壁壘”,重建公平正義,是法治社會的呼喚,更是民本社會的呼喚。
(錢桂林)
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而言,人口普查都是一項國情國力調查。相對于之前人口普查,這么多年過去了,人們的心理也在各種因素作用下,發生著變化。人際關系的淡漠,不信任心態的蔓延,使不少人越來越不愿意把自家“隱私”泄露給別人,越來越不愿意讓陌生人進自己家門??梢哉f,重建社會信任的難題,并沒有解快。當我們面對人口普查員把自己的“隱私”和盤托出時,并不代表這種社會信任就建立起來了。因為當對方不是人口普查員時,我們會依舊把“不信任”三個字高高掛起,把“不要和陌生人講話”當成處世準則。從這個角度說,人口普查是在“國家權威”的保證下的一個信任特例。
(甄雨行)
近日,一位網友在杭州某論壇上發帖,曝出浙江6家醫院的“回扣內幕”。公眾之所以對醫務人員拿回扣之類的事件特別關注,其實是出于對切身利益的敏感。近年來,“看病難”與“看病貴”的問題雖有改善,但仍然是當今社會最迫切的民生吁求之一。而接連被曝光的醫療領域的回扣事件,正一再激起公眾的義憤。筆者在此無意對卷入“回扣門”的醫務人員作更多的道德譴責。對于“回扣醫生”怎么處理,固然值得關注,但人們更在意的是弄清楚:現行的醫療衛生體系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是什么使得一個個懷有救死扶傷理想的醫務人員變身成為“折翼天使”?怎么樣才能讓遍布醫院的“回扣門”永遠地關上?
(陳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