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 岳凌云
破解資源“瓶頸”,打造“生態浙江”
文/林宏 岳凌云
面對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創新思維、科學規劃、系統安排,率先全面推行“綠色新政”,努力打造“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
浙 江經濟總量大而資源稟賦低。近年來,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浙江資源和生態環境“透支”嚴重,特別是土地、水、能源、環境容量等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系列瓶頸——人均耕地面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93%,未來需求滿足率不到50%;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左右,未來保證率不到80%;能源自給率僅為3.7%,未來缺口不斷擴大;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一次顆粒物、氨氮、氮氧化物等減排任務艱巨,環境容量進一步下降。
浙江因地緣生態而生,也由地緣生態而興。面對資源環境約束,浙江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資源與環境問題,把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在生態、低碳和循環的理念下,創新思維、科學規劃、系統安排,率先全面推行“綠色新政”,努力打造“富饒秀美 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
深度挖潛,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率。
認真修編和實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完善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網絡,嚴格落實各級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落實各級政府節約集約用地責任,發揮節地聯席會議的組織協調監督作用。改進建設用地審批管理,建立供地率與用地指標分配掛鉤和用地單位限期申請用地制度,有效提高供地率。全面推行具體建設項目節約集約用地考核評價制度。加快研究制定新的更加可行的土地深度開發利用政策,吸引民資甚至外資參與土地開發整理,把“荒”、“廢”、“閑”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大力推進“沃土工程”,深入開展污染土壤治理修復。科學開發地上地下空間,合理提高容積率,加快規劃建設現代化、復合式、超大型城市綜合體。加強村鎮建設規劃控制,加快實施城中村改造和農民多層公寓建設,推進農村節約集約用地。
優化配置,增強水資源保障能力。以建立節水型城市為目標,加強節水宣傳教育和監督管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劃定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即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嚴格實行用水量控制;明確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明確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努力實現城市人均綜合用水量零增長或者緩慢增長。建立原水、供水、污水處理一體化的水務體制,加快完善跨流域跨行政區的引供水網絡,提高水資源調蓄能力。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研究提出供水工程的布局、規模等建設管理標準,通過競爭方式確定建設、運營、管理模式。深入開展水環境治理,確保水源安全,提高可利用水資源量。加強重點流域、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水污染綜合整治,推進城市污水資源化工作,更加注意開發雨雪、洪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大力實施虛擬水戰略①虛擬水是TonyAllan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是指生產產品和服務所需要的水資源數量。虛擬水不是真正意義的水,而是以“虛擬”的形式包含在產品中的看不見的水,如生產2克重芯片需32公斤虛擬水資源。,出口虛擬水含量小的產品,進口虛擬水含量高的產品。建立節水產品認證與市場準入制度。
雙輪驅動,打造浙江特色的能源體系。一方面,不斷提高能源利用強度。全面推廣合同能源管理、電平衡測試等節能管理方法,創建節能技術創新交流平臺。大力實施水煤漿技術,開發煤炭氣化和液化項目,提高煤炭轉換效率。推進城市綠色照明,加快公共場合、企業照明系統替換步伐。對公共建筑進行能源評估和能耗評級,嚴格規范新增建筑的節能指標驗收,大力推進包括建筑材料生產、房屋建筑及建筑使用全過程的建筑節能工作。推行以公交優先為核心的“綠色交通”戰略,加快建立地鐵、公交車、出租車、免費單車、水上巴士等“五位一體”高效便捷城市大公交體系。制訂“浙江生活用能增長控制計劃”,培養居民自覺節能意識。建議借鑒“家電下鄉”、“消費券使用”等經驗,通過財政資助一部分、企業讓利一部分來吸引消費者,使更多居民能用上經濟實惠的節能產品。另一方面,在努力減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的同時,加快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的研發和產業化,不斷提升核電、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的、可持續利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抓住國務院“新36條”出臺的契機,推動在杭民營企業與能源類大型中央企業開展能源領域深度合作,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價格可控的能源供應渠道。
生態設計②生態設計(ecologicaldesign),是指按生態學原理進行的人工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代謝過程和產品及其工藝流程的系統設計。生態設計活動主要包含兩方面的涵義,一是從保護環境角度考慮,減少資源消耗、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二是從商業角度考慮,降低成本、減少潛在的責任風險,以提高競爭能力。,提升區域環境質量和環境容量。從生態角度分析研究全省各區塊的最佳利用功能,采用組團式、跨越式的城市空間結構模式,重視衛星城鎮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減輕城市建設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壓力和破壞。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生態公益林;推廣立體綠化,提高城市“三維綠量”,大力營造城市的生態綠肺、生態脈絡、生態走廊和生態保護圈;推進綠化樹種向彩化、香化、美化、凈化樹種升級,逐步形成“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景”的特色風光帶;提升城市森林建設品位。建設森林中的城市和城市里的森林。加快編制實施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方案,提高城市生態系統中物種的多樣性與穩定性。深入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大力創建“綠色城鎮”、“美麗鄉村”和生態文明村。按照“削減存量、消化增量、控制總量、監督排量、騰出容量”的原則,認真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努力削減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以及氨氮、氮氧化物等排放總量,加強重金屬、可吸入物等污染控制,進一步推進聲、光、渣和放射性、電磁輻射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城市環境資源總量控制體系,建立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資源消耗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突發環境事件的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嚴格執行環境準入制度,避免高污染高排放項目入戶;深化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試點工作,積極開展氨氮、氮氧化物等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試點,加快建立跨區域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制度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搭建全省統一的政府財政性環保支持平臺;積極推進長三角聯動政策,加快建立共同規劃、共同檢測、共同處罰、共同建設、共同出資、共同補償的環境共防共治機制。
突出重點,加強支柱產業專項整治和調整。浙江與全國一樣,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工業,特別是紡織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化工等支柱產業。下一步,要以此為重點,繼續推進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工作:一是按照國務院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要求,對照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具體目標任務,與區(縣、市)政府簽訂淘汰落后產能目標責任書,加強監督檢查。二是嚴格控制項目審批,從全生命周期角度來看待新上項目,以是否符合建設低碳城市要求為標準,把好項目審核關,防止出現新增落后產能。三是根據環境負荷的變化,適時新增或提高這些行業的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排放標準,加快構建與國家標準相銜接、符合實際的地方環保標準體系。四是積極利用綠色科學技術,如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水重復利用技術、廢料綜合利用技術、重復利用與替代技術,推行清潔生產工藝、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產品生命周期分析等,加快傳統優勢產業的生態化改造,建立完善產品的再生體系,創建綠色企業、國家環境友好企業。五要積極適應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加快形成一批環保產業優勢企業和產業基地,進一步降低“三高”產業的比重,努力構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生態產業體系。
(作者單位: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杭州拱墅區國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