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武
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景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楊繼武
多媒體教學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也給語文教育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在語文多媒體教學中應注意為用而用、盲目“拿來”、課件違背語文教學規律和課改理念等問題。選準中學語文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正確、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多媒體教學 創設情境 課堂效率
多媒體教學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學性,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強大的優勢,促進了語文教學形式的豐富多彩、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從而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也給語文教育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科學地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景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
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語文學習興趣是指學習者在探究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的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強烈愉悅情緒的認識傾向,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也在學習活動中生成與發展,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認真地研究、敏銳地捕捉,我們就會擁有多種激發語文學習興趣的手段和方法。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很多富有詩情畫意的文章都是由形象化的語言構筑而成,但這種書面語言尚處于“靜態”,是間接性的。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知音》)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把靜態語言轉化為動態情境,那么,不但能形象地把課文的物象再現給學生,而且能巧妙地撥動他們的情弦,使他們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達到整個“景”能觸之可感,整個“情”能品之有味的效果。
高中語文課文大都文質兼美,特別是散文、詩詞其本身就構筑了很鮮明的畫面,如《致大海》中活潑、激昂的大海包含著壯美的豪情;《荷塘月色》中蛙噪、蟬鳴的月夜和作者輕松的步態、淡淡的情愫,皆是形象之景、真情之文。教師在講授這類課文時可以通過音頻多次播放配音朗誦素材,讓學生閉目凝神靜聽再現語言情景,當學生沉浸在美妙的聲音中時,課文蘊含的主旨自然會在心中潛移默化地生成。
景美情深之文最能動人心弦。《項脊軒志》是托物言志的名篇。筆者教此文時,借助多媒體的視頻對語音進行模擬合成,用低沉、舒緩、凄愴的二胡曲《病中吟》為背景音樂,插入著名朗誦家張家聲的誦讀,鏈接書中幾幅插圖,于是一個融情入景的教學情景便油然而生: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室內光線昏暗,庭外雞犬相聞。特別是家道衰危時,祖孫二人在軒中一呼一應的情景更令人倍感凄涼哀婉。學生進入特定的氛圍中,不禁陡生悲愴的情感,立刻產生強烈的情感震撼,從而深切地感受到追懷宗親的文人士大夫的“悲”和“喜”。
文學通過具體形象表現理性,音樂則通過模仿、象征和暗示來刺激感官,展示人們的內心世界。由于音樂本身對語言的超越性,能為文學作品的一些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提供想象的空間、理解的契機。因此,若能利用多媒體技術配以適當的音樂進行教學,用音樂這種復雜、豐富的語言或展示事件發展過程,或表現矛盾沖突,或抒發人物的內心感情,或渲染環境氣氛,都能為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提供有益的幫助。
音樂是進入審美殿堂的鑰匙。感情是進入審美殿堂的階梯,人的感情是在濃郁的氣氛中醞釀而成的。在教學中應力求促使學生情感與認知活動結合,促成文學內涵與學生情感的融洽,以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中國古典音樂適合詩詞的情調,小夜曲切合抒情散文的氛圍,它們或悠揚或激昂,或輕快或沉郁,看課文具體內容而定,力求做到“智、能、情、意”相統一,體現文章所表現的喜怒哀樂,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敲擊出學生情感的火花。
畫家作畫,強調有詩意;詩人寫詩,講究有畫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則道出了這二者的密切關系。在教學中,如果能用多媒體切合課文的內容加以演示,往往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借助多媒體圖像直接展現課文所描繪的藝術畫面比語言描繪更具體、更直接,更容易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更能真切地感知“景”、領略“情”,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托物言志的散文、詩詞,用環境暗示人物命運的小說、戲劇,總要對所托事物作細致的描繪,精心刻畫,這乃是一切文章得以傳神的關鍵。比如,《鞏乃斯的馬》展現的空曠的雪野草原、奔騰的駿馬、狂躁的暴雨、恢宏的氣象;《鴻門宴》描繪的宴前急迫的形勢、宴中險惡的殺機、宴后果斷的決策;《沁園春·雪》刻畫的大河、長城、高原、群山的壯闊雄奇,玉砌銀妝的冰雪世界;《祝福》通過渲染魯鎮祝福前夜的熱鬧暗示情節的展開等等,在教學中利用課文本身就具備的鮮明畫面,通過視頻的手段,把這些畫面形象地展現給學生,能有效地增強學生對文本信息的理解,“發乎其外、入乎其內”的心靈震撼力非傳統教學手段可比。
1.為用而用。有的老師往往抱著“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強拉硬扯,將多媒體拖進課堂。有位老師在教學《致橡樹》時,將《兩只蝴蝶》中的歌詞引入課堂。盡管“蝴蝶雙飛”與《致橡樹》都涉及愛情這一相同的題材,但《致橡樹》重在表現一種現代愛情觀,即木棉(女性)在橡樹(男性)面前的獨立和自尊;而纏綿悱惻的“雙蝶”則表現了時尚男女玩愛情游戲時那種無病呻吟和故作姿態。細細比較,兩者風格相去甚遠。
2.盲目“拿來”。現在互聯網上的課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課”來。平心而論,在多媒體輔助教學起步的初級階段,能主動拿來,應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個成功課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其教學理念、教學環節安排等諸多因素設計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著制作者的教學習慣、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以及他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認識等主觀因素,就這個角度而言,課件是個別的、不可移植的。教學中,對象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不同,課件的內容、流程也應不同。借鑒他人作品應本著“以我為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原則,如果忽視了這一點,盲目引進的結果只能是造成機械、僵化、缺乏個性。
3.課件違背語文教學規律和課改理念。按照全新的教學理念,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創設一個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一個多媒體課件中,如果教師設定了一個固定的程序,體現的是教師上課前已有的教學構思,教師在課堂里做的只是順著這樣的程序去操作、演示,要學生按教師預設的“圈套”發展,就得引導學生“上鉤”,一旦學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們回答。這種課件的程式,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這樣學生的探究能力、審美能力的提高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多媒體是一種工具、一種方法、一種手段。因而,多媒體教學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各種辯證關系,不能盲目利用。選準中學語文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正確、合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