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軍 黃炳南
(1.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72;2.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河南鄭州450003;3.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中國低碳經濟政策鏈范式研究*
李武軍1,2黃炳南3
(1.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72;2.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河南鄭州450003;3.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低碳經濟是人類應對氣候、能源和環境危機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如何塑造低碳經濟發展雛形,建立發展低碳經濟的長效機制,成為當前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經濟發展方式向低碳化轉型需要構建適度適宜的政策體系,政策鏈理論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思路。政策鏈的縱向與橫向結構形成各項政策在時序上相互銜接、層次上相互配套、內容上相互補充的政策鏈系統,有效克服了單個政策的孤立性與局限性,有利于政策整體功能的發揮。基于政策鏈范式,本文首先闡述政策鏈的理論基礎,設計低碳經濟政策的鏈狀結構,繼而分析了我國低碳經濟政策實踐中暴露出的系統性、協調性及配套性的缺失問題和原因,最后提出低碳經濟政策鏈的構建措施,強化政策鏈各環節的相互配套性,為現階段制定我國低碳經濟政策提供參考。
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政策;政策鏈范式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繼循環經濟之后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的又一重大決策。從1992年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簽署《京都議定書》,到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向全世界承諾中國到2020年單位G 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我國正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嚴峻挑戰,加快自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2010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第一號、第二號提案同時聚焦低碳話題[1],尋找中國低碳道路的政策支撐已成為政策制定者及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政策鏈概念我們定義為:政策鏈是由各項政策基于彼此相關性,依據特定的層次結構和政策作用機制,客觀形成的政策影響鏈。它是一個以縱向政策鏈和橫向政策鏈為結構框架形成的網鏈結構系統,涉及到政府、企業及消費者多個行為主體,宏觀、中觀和微觀多個層面。縱向政策鏈由上到下依次為總體戰略、基本政策、具體政策,橫向政策鏈則由各項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構成并體現政策間的關系。政策鏈應隨著作用對象發展變化的實際,不斷進行優化和升級[2]。
政策鏈的概念是基于“鏈”理論、系統學理論、政策科學理論提出的[3]。
“鏈”理論是從自然界食物鏈理論發展起來的,經濟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供應鏈”、“價值鏈”和“產業鏈”理論。“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網鏈中的各個環節具有相互依賴的連接關系。“價值鏈”的概念由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提出,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產業鏈”是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性,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它包括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中形成均衡鏈狀結構。
政策科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政策體系,要求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局部決策與總體決策目標一致,技術經濟分析標準一致,邏輯推理過程前后一致。事實上政策制定的復雜性導致政策實踐很難達到上述要求,但是并不妨礙相關部門追求更加科學和完善的政策制定方案。
雖然目前政策鏈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但政策的構成漸有系統化趨勢,我國的政策制定逐步向鏈狀結構靠攏,部分已初具了政策體系功能[3]。如政策體系、政策規劃、政策系統、政策藍圖等雖然沒有以政策鏈形式出臺,卻冠以功能上類似的名稱,具備鏈狀結構的基本功能。政策體系與政策系統強調各項政策的整體性與協調性,政策規劃與政策藍圖則強調政策的連貫性與統一性。它們的共同點是打破相互隔離、各自為政的傳統政策制定方式,將各項政策按照彼此邏輯關系,構成相互促進、協調統一的有機整體。另外政策的制定更加注重各項政策之間的配套措施與執行效果,實踐表明這樣的政策制定與實施形式更有利于政策功能的實現。政策鏈正是基于對政策整體功能的激發而提出的新型政策范式,具有方法論意義。
區別于傳統政策制定,政策鏈是以政策的整體性為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在政策制定之時就綜合權衡各項政策的縱向與橫向關系,縱向結構上使各子系統的政策相互銜接,在橫向結構上使各分系統的政策相互協調,有效克服單個政策的孤立性與局限性,形成各項政策在時序上相互銜接、層次上相互配套、內容上相互補充的政策鏈系統。政策由傳統形式向政策鏈范式的結構轉變有望發揮政策間的協同作用,增強政策體系的整體功能,形成功能上完整,操作上可行的政策鏈體系[2]。
低碳經濟是人類為應對氣候變化而提出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新經濟模式,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經濟形態的總和[4],實質是新能源開發、能源高效利用和綠色G DP,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念的轉變。生產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費的低碳化構成低碳經濟的四個要素體系[5]。
將政策鏈理論應用到低碳經濟領域,可以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新思路。基于政策鏈范式并結合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實踐和政策實施經驗,可以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政策加以鏈狀設計。
總體上,低碳經濟政策鏈由縱向政策鏈與橫向政策鏈兩層結構構成,總體戰略、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構成低碳經濟發展的縱向政策鏈,各項基本政策的關聯形成第一條橫向政策鏈,各項具體政策的關聯形成低碳經濟發展的第二條橫向政策鏈。總體戰略是從宏觀層次出發制定的低碳經濟發展總體規劃與藍圖,是低碳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政策,代表低碳經濟發展方向。基本政策是某一領域內的總政策,在其功能領域內起著基本指導作用,支撐著具體政策的實施,例如能源政策包括了所有能源領域的低碳經濟政策。具體政策是在基本政策的功能領域內服務于基本政策的政策措施,例如能源政策之下的新能源政策、能源結構政策、節能減排政策等,都是在能源領域內將能源政策付諸實踐政策措施。在低碳經濟發展政策鏈的層級結構中,還有一類要素處于核心位置,這類要素滲透到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當中,對各項政策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據此可將低碳制度、低碳文化歸為政策核心要素。
近年來,我國低碳經濟政策紛紛出臺,形成了功能眾多的一攬子政策,廣泛促進了各個不同領域低碳經濟的發展,為今后的低碳經濟政策的制定實施奠定了基礎。但目前的低碳經濟政策總體上仍然處于相互分割、各自為政的狀態,低碳政策缺乏系統性、協調性及配套性。究其原因:
3.1 缺乏總體戰略的有效指導
低碳經濟總體戰略是低碳經濟發展總的行動綱領,把握著低碳經濟發展方向。雖然我國早已提出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是應有之意。但僅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應有之意是不夠的,而應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方向明確下來。這種方向的不明確,導致我國截至目前缺乏發展低碳經濟的整體戰略思路,更沒有關于發展我國低碳經濟的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等綱領性文件,使得低碳經濟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只能是相互分割,缺乏系統性、統一性。
3.2 政策核心要素沒有形成
低碳經濟文化、低碳經濟制度對于低碳經濟發展具有核心支撐作用。低碳經濟文化通過其滲透力、感染力和影響力,促進人們生產方式、生存方式、生產關系的重大轉變,形成自覺發展低碳經濟的環境氛圍。低碳經濟發展制度則通過法律法規等約束性框架,規范人們發展低碳經濟發展的行為。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低碳經濟發展文化價值觀念,更沒有規范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因此,加快低碳經濟文化和法制建設,成為我國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
3.3 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不完善
正是由于缺乏總體戰略的有效指導,政策核心沒有形成,加上受粗放式發展方式、工業化階段和發展路徑鎖定等制約因素的影響[7],我國目前的低碳經濟發展政策在橫向政策鏈方面不完善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能力差,沒有形成完善的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鏈狀政策體系,難以實現“1+1>2”的效果。
優化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政策要從現階段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政策存在的問題出發,進行有的放矢的調整,除了實現單項政策固有功能,還應發揮政策間的銜接與協同作用,以實現政策整體功能的最大化。因此,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政策鏈范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
4.1 制定低碳經濟的中長期發展戰略
中長期發展戰略是立足當前,謀劃發展,以長遠的眼光制定銜接有序的政策規劃。制定低碳經濟中長期發展戰略可以形成低碳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穩步推進我國低碳經濟建設。盡快制定我國低碳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重點和保障措施。將低碳經濟納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制定低碳經濟發展的統計和考核指標體系,對國民經濟發展指標進行強制性約束。將低碳技術研發納入國家科技規劃和相關科技計劃,進行重點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制定重點行業和部門的低碳發展規劃,促進能源、交通、信息、電力、建筑和金融服務等低碳領域戰略產業的低碳化轉型。
4.2 加快培育政策核心要素
4.2.1 發展低碳經濟文化
加快制定低碳文化政策,通過政策的作用力,促進低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將中華傳統之文明承載于現代的低碳文化之中,構建低碳視域下的文化價值觀,倡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低碳文化政策的優化要“與時俱進”,不斷弘揚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的先進文化,摒棄鋪張浪費的奢侈文化。鼓勵、引導和支持低碳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強產業發展對低碳文化的傳播。
4.2.2 完善低碳經濟制度
將發展低碳經濟上升到國家法制層面,建立完善的低碳經濟法律保障體系。結合我國兩型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出臺《關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引導政府、企業、居民的行動方向和行為方式。完善產權制度,確保低碳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激勵并扶持低碳技術開發[6]。發揮市場機制效率,建立基于產權制度的排污權交易。完善相關制度的執行機制,加強政府與企業的執行力,保障低碳政策落實到位。
4.3 增加低碳區域政策為基本政策
中國地域廣闊,地區之間資源稟賦條件和產業基礎差異性較大。因此,應針對不同地區制定不同的低碳經濟區域政策,培育和布局具有比較優勢的低碳產業,注重不同區域低碳領域的分工與合作,并給予傾向性政策。例如東部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率先發展的地區,對外開放程度高,經濟基礎雄厚,創新能力較強,但礦產資源貧乏,應重點制定扶持東部地區加快發展低碳產業的優惠政策,加速其向低碳經濟轉型。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產業對石化類能源依賴性較強,應突出制定促進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鼓勵中西部地區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尋找低碳經濟增長點。
4.4 健全基本政策目標和具體政策內容
4.4.1 低碳能源政策
低碳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推動能源結構低碳化轉型,具體政策內容包括:新能源政策、能源結構政策、能源高效利用、節能減排政策、能源低碳化政策等。政策重點是促進核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提高現有能源利用率;降低石化能源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優化能源結構,把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支撐產業,為低碳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提供能源保障[8]。
4.4.2 低碳產業政策
低碳產業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具體政策內容包括:淘汰落后產能政策、新興產業政策、產業結構政策、低碳農業政策、低碳工業政策、低碳服務業政策等。政策重點是推動高碳產業低碳化轉型,加快能效高、排放少的低碳型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服務業,促進農業生態化[7]。
4.4.3 低碳市場政策
低碳市場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保障低碳經濟領域的公平準入,培育低碳消費市場并維護低碳市場秩序進,而引導市場的低碳化轉型。具體政策內容包括:市場準入政策、低碳財政政策、生態補償政策、低碳金融政策、低碳價格政策、碳交易政策等。政策重點是建立低碳經濟市場競爭機制,加大財政、稅收、信貸和轉移支付等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9]。
4.4.4 低碳消費政策
低碳消費政策的主要目標是促使形成文明消費、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意識,優化低碳消費結構。具體政策內容包括:消費引導政策、消費環境政策、消費需求政策、綠色消費政策、低碳生活政策等。政策重點是引導低碳消費,培養公民的良好低碳消費行為,厲行節約,鼓勵消費的同時反對浪費。
4.4.5 低碳技術政策
低碳技術政策的主要目標是促進低碳技術開發,為國民經濟低碳化提供技術支撐。具體政策內容包括:新能源技術政策、節能減排技術政策、碳吸收技術政策、技術合作政策、標準與指標制定政策等。政策重點是發展新型、高效的低碳技術,加快高能效、低排放高新技術對傳統高碳產業的技術改造,開發碳捕集和封存技術并開發碳匯潛力,制定碳排放考核標準、碳交易過程中的碳預算和碳分配標準以及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評價指標體系。
4.4.6 低碳管理政策
低碳管理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管理手段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具體政策內容包括:能源合同政策、低碳考核政策、低碳激勵政策、低碳約束政策、低碳試點政策等。政策重點是制定低碳激勵、約束、評價和考核政策,推行能源合同管理,開展低碳試點。
4.5 強化政策鏈各環節的相互配套性
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涉及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具有經濟形態的網絡性和發展的互動性。因此,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也必須適應這種新經濟模式的內在要求,不僅在縱向政策方面上下銜接、相對完整,而且要在橫向政策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例如,我們在低碳能源政策中鼓勵新能源開發和能源高效利用,那么在產業政策、市場政策、消費政策、技術政策、管理政策和區域政策中就應該有相適應的政策與之協調配套,這樣才能使能源政策發揮最大的效力。如果能源政策制定出來,而其他政策沒有與之配合,則會出現政策體系的“短板效應”,使這項能源政策難以發揮作用。
References)
[1]鄂平玲.全國兩會熱點關注低碳經濟:“劍指”低碳環保[EB/OL]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03-09.[E Pingling.The Hotspot of the Two Sessions:Carbon Economy[N].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2010-03-09].
[2]宋旦妮.基于汽車工業系統的政策鏈模型構建與分析[J].經濟師,2007,22(9):24-25.[Song Danni.The Policy Chain Model And Analysis Based On Automotive System[J].Economists,2007,22(9):24-25.]
[3]吳長年,魏婷,循環經濟政策體系初探[J].生態經濟,2006,21(11):57-59.[Wu Changnian,Wei Ting.Initial Researchon Circular Economy Policy System[J].Ecological Economy,2006,21(11):57-59.]
[4]李勝,陳曉春.低碳經濟內涵體系與政策創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0):41-44.[Li Sheng,Chen Xiaochun.Low-carbon Economy ContentSystem and Policy Innovatio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9,29(10):41-44.]
[5]徐瑞娥.當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政策的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 ,2009,31(66):34-40.[Xu Rui’e.Summary of Research on Our Country Current Low-Carbon Economy Policy[J].Reviews of Economic Research,2009,31(66):34-40.]
[6]張愛軍,李曉丹.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選擇[J].探討與研究,2010,26(1):55-56.[Zhang Aijun,Li Xiaodan.Policy Optionsfor Our Country Developing Low-CarbonEconomy[J].Discussion and Research,2010,26(1):55-56.]
[7]李克國.中國的環境經濟政策[J].生態經濟,2009,26(11):39-42.[Li Keguo.China’s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J].Ecological Economy,2009,26(11):39-42.]
[8]陳興中,孫麗麗.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之路探析[J].商業視角,2009,38(30):42-43.[Chen Zhongxing,Sun Lili.Research on Development Roadof Our Country Low-Carbon Economy[J].Business perspective,2009,38(30):42-43.]
[9]郭代模,楊舜娥.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思路和財稅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9,31(58):1-8.[Guo Daimo,Yang Shun’e.Research on the Basic Thinking and Financial Policy of Our Country Develops Low-Carbon Economy[J].Reviews of Economic Research,2009,31(58):1-8.]
Research on Policy of China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Based on Policy Chain Paradigm
LI Wu-jun1,2HUANG Bing-nan3
(1.Institu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China,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2,China;2.Instition for Economic Research of Henan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Zhengzhou Henan 450003,China;3.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2,China)
Low-carbon economy is a new ki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for human to respond to the climate,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How to shape the prototype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our country accelerates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ing mode.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needs to build an appropriate policy system,and policy chain theory provides new ideas for our country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policy chain structure forms a policy chain system which is time continuous,mutually supported and complementary in content.Policy chain overcomes the isolation and limitations of a single policy effectively and is beneficial to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policies.Based on policy chain paradigm,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olicy chain firstly,designs a chain structure of low-carbon economic policy,then analyzes the lack of systematic,coordinated and complementary which is exposed in our country low-carbon economy practice.At las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for constructing low-carbon economic policy chain,and strengthens the mutual supporting among every policies.We attemp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current low-carbon-economy policy.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economy policy;policy chain paradigm
X24
A
1002-2104(2010)10-0019-04
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04
2010-05-13
李武軍,博士,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產業經濟。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政府服務價值測度研究”(項目編號:08JA790098)中期成果。
(編輯:溫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