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曄 耿 涌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循環經濟與產業生態組,中國科學院污染生態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遼寧沈陽110016)
低碳經濟認識探析*
劉 曄 耿 涌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循環經濟與產業生態組,中國科學院污染生態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遼寧沈陽110016)
本文綜合機會說、經濟模式說、經濟形態說、經濟體系說、能源革命說等現有低碳經濟概念,從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體、客體、目標、途徑和性質的角度界定了廣義低碳經濟概念,提出低碳經濟是通過引導需求等制度措施,促進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模式轉型和生活消費朝向低碳、節約、文明方式轉變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活消費方式。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共存于人類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文明、和諧社會這一偉大實踐中,各有特性,聯系密切。兩者根本區別體現在環境背景、觀念理念、基本要求、主要特征、核心關鍵和評價角度等方面,其密切聯系表現在國家戰略的趨同性、發展宗旨的一致性、發展內容的相互包容性、發展成果的相互促進性、消費方式的共同性等方面。過多人為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導致氣候變化,這將帶來生態破壞、糧食減產等方面的災難。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動員社會大眾踐行低碳生活方式,減緩氣候變化威脅。
低碳經濟;概念;關系;威脅
發展低碳經濟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現已成為國內外的熱點話題之一。國內提出低碳經濟的時間不長,距2007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首次提出中國要“發展低碳經濟”不足3年。據調查,目前許多人不曉得什么是低碳經濟,不甚了解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大意義,有些“知者”對現階段我國要不要發展低碳經濟心存疑惑,對如何發展低碳經濟,特別是如何轉變傳統觀念、樹立低碳發展現代理念心中無數。思想支配行動,理論指導實踐。結合中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有針對性地研究、探討、分析、解決在發展低碳經濟上具有基本性、現實性、普遍性的認識問題,對于提高人們參與發展低碳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能源消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全新變革和從以碳基燃料為特征的工業文明向以清潔能源為特征的生態文明的巨大飛躍,戰勝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全球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惡化新挑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低碳經濟概念是低碳經濟知識體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點之一,是專家學者開展低碳經濟基本理論研究的重要基點,是開展低碳經濟社會宣傳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何謂低碳經濟?國內外學術界存在不同的觀點,迄今尚沒有比較一致的嚴格定義。經濟、社會環境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低碳經濟概念及其內涵作了廣義或者狹義,寬泛或者較為嚴格的定義及闡述。
低碳經濟概念最早正式出現,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即: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通過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按照廣泛認同的英國魯賓斯德的解釋,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低碳經濟是一種后工業化社會出現的經濟形態,其核心是低溫室氣體排放(Low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Economy),或低化石能源的經濟(Low Fossil Fuel Economy),是能夠滿足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挑戰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CCICED,2008)。低碳經濟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1]。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經濟,是一場依靠技術創新與政策措施來實施的新能源革命,其基礎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結構,要求建立同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鼓勵低碳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與市場機制,其實質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的比例,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2]。低碳經濟,簡言之就是通過提高能源效率、大規模應用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以及開發利用去碳技術(如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低碳經濟相對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等來說,是一種經濟形態,主要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碳生產率即每單位碳排放所創造的G DP或附加值比較高;二是社會人文發展水平、生活質量比較高[3]。低碳經濟狹義解釋,就是建立一個比較少地依賴化石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體系;低碳經濟更深層次理解,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問題,它要求改變現行的高碳型經濟增長方式,以獲得更可靠的生態安全保障和更高層次的國家核心競爭力[4]低碳經濟作為一種理念或口號,追求在生產或生活中能源利用效率更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例更大,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強度更小;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是要摒棄20世紀工業化過程中化石能源消費高,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大的增長模式,通過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制度安排和創新,以及發展觀價值觀的根本轉變等途徑,形成以低能耗、低碳排放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模式[5]。低碳經濟是指兼顧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的低增長或負增長。其內涵包括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結構,建立與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實施刺激低碳發展的國際國內政策、法律體系和市場機制。其核心基礎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是最近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災難性變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其實質是指社會經濟體系的構建和發展能夠實現低碳排放[6]。綜上所述,關于低碳經濟的性質,有機會說、經濟模式說、經濟形態說、經濟體系說、能源革命說等不同提法;普遍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新經濟模式。
筆者認為,關于低碳經濟概念的界定,宜明確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體、客體、目標和途徑等重大問題,并且予以定性。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體是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其中,政府處于核心地位,起著領導決策、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檢查、國家干預等主導作用;企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主力軍,在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實現低碳技術創新、低碳產業創新、低碳管理經營創新等方面,負有主要的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科研機構是開發研究和攻克低碳科技難關的“領軍人物”;社會組織是政府、企業、人民群眾之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人民群眾是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基礎和基本力量,其參與發展低碳經濟的程度及生活消費方式狀況,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動員國家力量,動員整個社會所能動員的所有力量。從上下層面講包含中央、地方、單位(如企業)等各個層次的力量;從來源主體講,包含政黨、人大、政府、司法、社會組織等各種主體的能力;從所覆蓋的領域講,包含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外交等方面所產生的力度[7]。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全球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惡化三大新挑戰,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客體。發展低碳經濟的總目標是建立低能耗、低碳排放、低污染、高碳生產率、高社會人文水平和社會生活質量的能源生產方式、能源消費方式、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活消費方式,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選擇是引導需求——選擇合理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降低能源服務需求;優化結構——優化生產結構和服務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提高技術效率——加快技術研發、促進終端用能技術水平改進;改善能源供應——建立高效、清潔、低碳的能源供應體系,推動能源轉換部門技術進步。鑒于生活消費方式轉變的早晚及實現作用程度很可能對低碳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甚至決定性的影響,所以筆者認為廣義的低碳經濟可定義為:低碳經濟是國家為應對氣候變化、能源緊缺和生態環境惡化挑戰,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的低增長或負增長、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通過引導需求、優化結構、提高技術效率、改善能源供應、實施激勵政策、完善市場機制、轉變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促進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模式轉型和生活消費朝向低碳、節約、文明方式轉變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活消費方式。
循環經濟是21世紀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實現資源消耗減量化和利用高效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經濟活動生態化和循環化的有效途徑。低碳經濟是繼知識經濟、循環經濟之后,人類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社會生活方式的新變革,是人類關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領域。探析并明確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的關系,對于借鑒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加快推進低碳經濟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的關系,是既有根本區別,又有密切聯系,共存于人類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文明、社會和諧社會這一偉大實踐中的辯證統一關系。其主要區別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產生的環境背景不同。低碳經濟產生于碳基能源大量開發利用,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惡化的環境背景;循環經濟產生于資源能源緊缺,生產生活廢物大量排泄,大氣、水體和土壤大量污染的環境背景。二是觀念理念不同。低碳經濟要求轉變過度依賴化石燃料、環境無價、高能耗、高排放等傳統的能源消費觀念理念,樹立可持續的能源發展、環境成本、提高能效、清潔能源、節約合理用能、控排減排公共負產品二氧化碳、碳中和、低碳生活等新的現代能源生產消費觀念理念;循環經濟要求轉變過度依賴資源投入、高投入、高排泄、高廢棄、重產品交換價值生產優先等傳統的資源利用和商品生產觀念理念,樹立節約資源、循環高效利用資源、清潔生產、控排減排生產生活廢物、變廢為寶、服務優先等新的資源利用和商品消費觀念理念。三是基本要求不同。低碳經濟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節能減排、有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碳生產率、減緩全球氣候變化、遏制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為基本要求;循環經濟以減小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的減量化、廢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提高資源生產率、緩解資源約束矛盾、減輕環境污染為基本要求。四是主要特征不同。低碳經濟以低能耗、高能效、低溫室氣體排放為主要特征;循環經濟以資源低耗、廢物低產生、廢物再利用和資源化為主要特征。五是核心與關鍵不同。低碳經濟的核心是提高能效、發展清潔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其關鍵是開發研究推廣應用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技術、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和聯產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技術、交通部門和商用/民用部門先進用能技術、碳捕獲和存儲(CCS)技術;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其關鍵是開發研究推廣應用資源節約綜合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廢物回收利用技術和污染治理技術。六是評價角度不同。低碳經濟是從保護全球環境的角度,評價經濟發展的環境代價;而循環經濟是從資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評價資源利用的經濟成本。
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的密切聯系有五個重要標志。一是國家戰略的趨同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第一章總則第三條明確規定:“發展循環經濟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雖然低碳經濟目前在我國沒有在法律上將其規定為國家戰略,但是從國際看,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施控污減排和有效地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國面向未來的共同戰略選擇;從國內看,我國正處在加速推進工業化的發展階段,面臨著促進經濟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中國政府已經把節能減排、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并且正視和關注全球氣候變化這一國際熱點問題,從戰略高度把積極、主動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提升中國未來國際競爭力、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外部要求和內在動力。將發展低碳經濟在最高的法律層面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二是發展宗旨的一致性。發展低碳經濟和發展循環經濟,其目的都是實現經濟增長模式的全新變革,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三是發展內容的相互包容性。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發展循環經濟包括發展低碳經濟的內容。從資源與能源的屬種關系看,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循環經濟是資源高效利用循環利用的經濟,低碳經濟是高效利用碳基能源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經濟。從《循環經濟促進法》規定看,該法共7章58條,其中有6章16條從綜合管理和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角度,在低碳經濟的主體要求、制度規范、節能、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激勵措施和法律責任等6個方面做出具體規定。如,鼓勵和引導公民使用節能產品,實行能耗重點監督、能源效率標識制度,企業使用高效節油產品,建筑物采用節能技術工藝,農業機械節能,國家機關帶頭使用節能產品、設備和措施,服務性企業采用節能產品,開發利用沼氣等生物質能源,運用稅收等措施鼓勵進口節能技術、設備和產品,限制耗能高、污染重的產品出口,將節能項目列為重點投資領域和給予優先貸款等信貸支持,政府優先采購節能產品,對違法企業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吊銷營業執照、承擔賠償責任等。另一層含義是,發展低碳經濟包含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容。比如,為節能和提高能效,淘汰落后的耗能過高的用能產品和設備,并將其再利用和資源化,這既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步驟,同時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措施。四是發展成果的相互促進性。發展低碳經濟,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促進全球生態環境的基本平衡,必將在最大的范圍內為區域城市、生態工業園區和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大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六大體系——企業內部生產工藝的內循環體系、企業之間生態鏈產業化的循環體系、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社會循環體系、循環經濟的科技支撐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必將推動低碳經濟的政策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經營創新。五是消費模式的共同性。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都倡導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指把人類的生活消費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增強環境支撐能力及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基礎上,納入到生態系統之中,接受生態系統對人類生活消費的約束。兩種經濟都提倡歷行節約節儉、反對鋪張浪費,都主張綠色、文明、健康、務實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
發展低碳經濟、減緩氣候變化威脅這一國際社會的共識,源于對全球氣候變化情況及其原因的科學認識,源于對氣候變化給人類發展帶來各種災難的清醒認識,源于發展低碳經濟對減緩氣候變化巨大作用的深刻認識。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匯集世界各地專家定期評估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IPCC(2007)報告警告,多種因素的疊加將使全球變暖很快突破2℃這個臨界點;如今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約高0.8℃,同時還在以每10年0.2℃的速度上升,加上大氣中現有CO2帶來的0.6℃長期變暖效應,還有北冰洋和南極冰原消融將吸收而非反射太陽輻射,這也會導致再升溫0.3℃。報告最具決定性的結論是,數字模擬和歸因技術證明,最近50年來大部分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過多人為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導致的。報告認為,自1750年以來,由于人類活動,全球大氣中 CO2、CH4和N2O的濃度已明顯增加,1970-2004年這34年間增加了70%。其中CO2的排放增加了大約80%。報告還認為,目前全球CO2的排放量一年超過230億t,和1800年相比增加30%,并警告說,如果到2030年全球能源結構仍以化石燃料為主導,按照CO2當量計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0-2030年間將會增加25%-90%。世界氣象組織溫室氣體公報《2007年全球大氣觀測中的溫室氣體狀態》告示: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全球大氣中CO2的濃度分別為379 ppm、381.2 ppm、和383.1 ppm,過去10年平均年度絕對增加2.0 ppm[8]。全球CO2濃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碳基化石燃料的使用。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溫室氣體歷史累積排放統計,1850-2005年世界各國CO2累積排放11 143.3億t。其中美國3 282.6億t、占世界29.25%,歐盟27國3 019.4億t、占世界的26.91%,中國929.5億噸、占世界的8.28%,居世界第三位[9]。世界氣象組織估計,如果按目前排放量繼續等值排放,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體積濃度將近乎直線增長,2050年為450 ppm,2100年將增加到520 ppm。在這一令人擔憂的增長趨勢下,21世紀的地球將會繼續變暖。其影響將是全方位、大尺度、多層次、長期性,甚至是不可逆的,不僅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將遭到直接損害,人類自身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和經濟基礎也將受到直接和潛在的威脅。
氣候變化帶來生態災害。IPCC(2007)認為,如果全球平均溫度增幅超過1.5-2.5℃(與1980-1999年相比),所評估的20%-30%的物種可能面臨增大的滅絕風險;未來10年內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至少有2.07億人將缺少引用水;到21世紀中期,在亞洲,還會有另外1.3億人受到饑餓威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人類發展報告2007/2008——應對氣候變化:分化世界中的人類團結》中指出,海平面上升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根據推斷,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1米(概率約為70%-80%),會影響陸地面積的0.3%,人口的1.3%,G DP的1.3%,城鎮區面積的1.0%,農業區面積的0.4%,濕地區面積的1.9%。氣候變化帶來糧食減產災難。根據中國農業和氣候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氣候變化可能導致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產量持續下降,受氣溫升高、農業用水減少和耕地面積下降等因素的綜合作用,2050年中國的糧食總生產水平可能下降14%-23%[10]。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計算,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各年代和21世紀2001-2006六年間,我國因水災、旱災導致的成災面積(成災面積指因水、旱災導致的減產量達到平常年總產量的30%以上的災害波及范圍)和糧食減產數量,基本上呈逐年遞增態勢。其中,成災面積分別為:20世紀50年代912.9萬hm2/年,20世紀60年代1 588.0萬hm2/年,20世紀70年代974.3萬hm2/年,20世紀80年代1 729.0萬hm2/年,20世紀90年代2 254.8萬hm2/年,2001-2006年1 992.1萬hm2/年;因自然災害各年代年均糧食減產數量和其占同年代年均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分別為:20世紀50年代379.5萬t/年、2.1%,20世紀60年代612.3萬t/年、3.5%,20世紀70年代662.7萬t/年、2.4%,20世紀80年代1 595.1萬t/年、4.2%,20世紀90年代 3 290.9萬 t/年、7.0%,2001-2006年 3 404.3萬t/年、7.4%[10]。氣候變化影響水資源利用。中國《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2006)預測未來50-100年,中國北方地區的部分省份年均徑流量將減少2%-10%,而南方地區平均增幅卻達24%;2050年西部冰川面積將比20世紀中葉減少27%。UNDP的報告指出,青藏高原面積相當于整個西歐,并且擁有4.5萬多座冰川,正在以每年131.4 km2的速度融化;依照目前的速度,中國2/3的冰川——包括天山——將在2060年之前消失,到2100年將完全融化。中國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遙感監測發現,近30年來青藏高原的冰川總面積已經減少了1/10以上。預計到2050年冰川面積將減少到現有面積的72%,到2090年將減少一半,國際冰雪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喜馬拉雅冰川的收縮速度比任何地方的冰川都要快,可能在2035年之前完全消失。這個地區一直被稱為“亞洲水塔”,冰川融化將影響到亞洲地區的24億人口,占目前全球人口的40%。《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指出,過去近50年西北冰川面積減少了21%,西藏凍土層最多減薄了4-5 m。冰川融水將使河川徑流季節調節能力大大降低,加大中國水資源供應的不穩定性和供需矛盾。氣候變化嚴重威脅海岸帶和低洼地區的人居環境和社會經濟。預計未來隨著海平面繼續上升,海岸侵蝕加重,成潮海水入侵加劇,沿海淹沒范圍擴大,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增長將減緩甚至衰退[6]。氣候變化對衛生等社會公共領域影響巨大,氣候變化將增加疾病發生和傳播的機會。氣候變化將帶來福利災難。《斯特恩報告》預測表明,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動的話,氣候變化將造成全球人均福利至少削減5%,綜合環境健康等“非市場”因素、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系統增強的反饋效用和氣候影響的不對稱性等各種因素,任由氣候變化而不采取任何行動將可能造成人均福利比目前水平降低20%[9]。
為減緩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威脅,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2007年5月,國務院制定下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國發(2007)17號]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2007)。2008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中強調,必須以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大力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大力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繼續開展生態保護重點工程建設,加強氣候變化綜合影響評估;大力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加快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領域重大技術的研發和示范,加強氣候變化領域國際科技合作;大力健全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機制,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的法規,推進能源管理體制和價格改革,完善監測預警應急機制、決策協調機制和全社會廣泛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機制。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技術進步,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效,1991-2005年,中國累計節約能源8億tce,相當于減排18億t CO2,2007年每單位 G DP能耗比2006年下降了3.27%;通過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05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5%,相當于減排3.8億t CO2;通過開展植樹造林和加強森林管理,1980-2005期間累計吸收46.8億t CO2,減少毀林排放4.3億t CO2;通過實行計劃生育,1970年以來至今,中國累計少生3億多人,按世界人均排放水平計算,每年少排12億t CO2[9]。
發展低碳經濟以應對氣候變化,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也要動員社會大眾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社會大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所以應鼓勵和引導社會大眾轉變傳統消費觀念,告別鋪張浪費陋習,摒棄炫耀消費、奢侈消費、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樹立新的消費觀念,踐行健康、文明、節約、節儉的生活方式。這是減緩氣候變化威脅的一項近效性、長效型和實效性都很強的十分重要措施。因為社會大眾是社會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其衣、食、住、行、醫療、教育、娛樂、通訊等社會生活,一時一刻、時時處處都離不開碳基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從個人、一時、一事微觀層面看,堅持傳統不良生活方式,浪費能源增加碳排放數量似乎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從社會大眾、一定時期、各類生活活動的宏觀層面看,浪費能源增加碳排放總量卻是極大,甚至難以估量。還因為社會大眾是社會生產的引導者和推動者,其選擇高碳還是低碳的產品和生活方式的廣度、深度和持續度,直接影響甚至決定社會生產、產品、技術、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進程。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組織應把氣候變化作為各種科普和提高全民素質活動的重要內容。針對城鄉、不同地區、不同系統、不同人群的特點,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采取靈活多樣、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因地制宜地開展氣候變化的宣傳和科普活動,宣傳與轉變社會大眾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關系密切的基本的低碳知識和低碳生活方式,宣傳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減緩氣候變化威脅方面做出的戰略決策和采取的重大措施行動。推動廣大人民群眾認識日常生活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維基百科釋義:碳足跡是一個人,或一個產品或裝置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所釋放的溫室氣體總量),并認識到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在向環境容量中增添碳足跡,環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人們減少碳足跡和用植樹造林增加碳匯等方式增加碳補償,進行碳中和,減少自己的碳足跡。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購置衣物、調整飲食結構、使用節能建材和器材、選擇出行和旅游方式、節能使用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用電器和通訊工具、就近享受醫療教育服務、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水杯、塑料袋等一次性消費品,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的生活習慣和使用低碳節能清潔環保產品的消費習慣。
References)
[1]崔大鵬.中國夢、低碳經濟與國際合作[A].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主編.低碳發展論[C].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09.[Cui Dapeng. China Dream,Low-Carbon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A].Zhang Kunmin,Pan Jiahua,Cui Dapeng Editor[C].Development of Low-carbon.Beijing:Chinese Enviornmental Press,2009.]
[2]吳曉青.關于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若干建議[J].環境保護,2008,(5):22-24.[Wu Xiaoqing.Suggestionfor China’s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8,(5):22-24.]
[3]潘家華.滿足基本需求的碳預算及其國際公平與可持續含義[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1):35-42.[Pan Jiahua.Carbon budget meeting basic demands and implication forinternationalfair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2008,(1):35-42.]
[4]夏光.動員國家力量發展低碳經濟[J].綠葉,2009,(5):39-43.[Xia Guang.Mobilizing National Efforts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J].Green Leaf,2009,(5):39-43.]
[5]周宏春.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重心[J].綠葉,2009,(1):65-68.[ZhouHongchun.Focus onChina’s Low-CarbonEconomy Development[J].Green Leaf,2009,(1):65-68.]
[6]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課題組.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5-10,35.[Energy Research Discussion Group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Chinese low-carbon road in 2050:Energy Requirement and Scenario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5-10,35.]
[7]王韜,吉姆·沃森.通往低碳未來之路[J].資源與人居環境,2009,(16):51-55.[Wang Tao,Jim Watson.Leading Economy to Low-Carbon Style[J].Resources and Human Settlement,2009,(16):51-55.]
[8]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義世界和我們的生活[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7-9.[Xiong Yan.Low-carbon Road:Redefinition of Word and Human Life[M].Beijing:Chinese Economy Press,2010:7-9.]
[9]樊綱主編.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中國經濟學家的建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170-178.[Fan Gang Editor.Trending T owards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A Economist’s Propositions for China and The World[M].Beijing:Chinese Economy Press,2010:170-178.]
[10]林而達.氣候變化與減災[J].中國減災,2008,(3):16-17.[Lin Erda.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Reduction[J].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2008,(3):16-17.]
[11]胡鞍鋼,管清友.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6),63-64.[Hu Angang,Guan Qingyou.China treat G lobal Warming[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9:(6),63-64.]
An Overiew on Low Carbon Economy
LIU Ye GENG Yong
(Group on Circular Economy and Industrial Ecology,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enyang Liaoning 110016,China)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concepts of low carbon economy,including opportunity doctrine,economic model doctrine,economic institution doctrine,and energy revolution doctrine,this paper gave the generalized definition of low carbon economy in terms of subjective,objective,targets,measures,and properties.The paper proposed that by taking institution measures,such as guiding demands,social economy was transterred to the mode of high energy efficiency,low energy consumption,low carbon emission and life style was tranterred to being low carbon,economized and civilized.Low carbon economy and circular economy coexist in the practices of construlting resource saving society,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ecological culture,and social harmony.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ircular economy are reflected in the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context,concept and principle,the basic requirements,the main character,the core point and the point of view in evaluation.The close contact betwee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ircular economy is shown i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the consistency of development purposes,the mutual inclusion of development content,the mutual promotion of development fruits,and the commonness of consumption patterns.T o avoid the disasters,such as ecological damage and the shortage of food,induced by excessive increase in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dominant role to promote low carbon life style to the public for slowing down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low carbon economy;concept;relation;threat
F205
A
1002-2104(2010)10-0123-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21
2010-05-20
劉曄,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No.08Y BR1119S);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No.20092078);沈陽市科技計劃項目(No.1091147-9-00)。
(編輯:于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