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河
建設優質職業教育是根本
□歐陽河
建設優質職業教育是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之本。只有質量高了,職業教育才會有人愿意辦、愿意教、愿意上;畢業生才有單位愿意使用。建設優質的職業教育,增加投入是基礎,校企合作是關鍵,教學改革是核心,用戶評價是導向。
職業教育;吸引力;優質
2009年1月,溫家寶總理在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會議上指出:“要研究具體辦法,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本人認為,建設優質職業教育是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一個具體辦法。只有質量好了,職業教育學校才會有人愿意上、畢業生有人愿意使用。建設優質的職業教育,我看增加投入是基礎,校企合作是關鍵,教學改革是核心,用戶評價是導向。
建設優質的職業教育,必須用優質資源武裝職業教育。而優質資源的配備是需要投入的。我國職業教育資源,除一小部分是優質的外,大量的還說不上優質,這就必須增加投入。據統計,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預算內教育經費占全國預算內教育經費的比例,由1997年的11.58%下降至2005年的5.74%。與普通高中相比,2005年普通高中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為446億,中等職業教育為268億。2006年普通高中生均財政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為2240.96元,職業中學為2163.69元。國務院有決定,要求省市一級政府制定當地生均經費標準,舉辦部門按生均撥款,但過去了好幾年,執行起來很難。很多高職撥款的基數還是1996年或1997年的標準。學校格也升了,學生也擴招了,經費卻沒有明顯增加,導致很多學校靠學費生存,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非解決不可。不然,建設優質的職業教育就是一句空話。怎樣增加投入呢?應逐步提高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省市自治區政府制定和實施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中等職業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應高于當地普通高中的水平,使經費投入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相適應。國家應制定職業院校辦學標準,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使職業院校都達到國家規定的辦學標準。
遠離企業、行業辦不好職業教育,違背技能型人才培養規律。德語國家從制度上解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這個問題。我國國務院有決定,教育行政部門也大力推進,但是這個問題到現在為止并沒有解決好,沒有真正做到職業院校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企事業單位實習,并完成實習教學任務。只有保障每一個學生都能到企事業單位實習,才好談建設優質職業教育。建議國務院制定《校企合作促進職業教育條例》,明確政府、行業、企業、院校和師生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中的權利和義務,扶持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建立學生實訓基地,對支付學生和教師實習實踐補貼的企業,國家應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扶持行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在院校和專業設置、招生計劃、項目安排等方面向行業企業舉辦的職業院校傾斜,逐步做到以企業辦學為主。不由行業、企業辦的學校,有行業企業的深度參與。
投入增加了,校企合作問題解決好了,還要把教學改革工作做好。我看要解決五個問題,即“以人為本、培養四有、模式多樣、依靠教師、保障學時”。
一是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一定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但是職業教育還沒有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改革指導思想。“企業本位”、“工作本位”、“職業本位”都不符合科學發展觀。整個教育教學都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二是職業教育目標要明確。教學改革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我覺得簡單點講就是四有:有知識、有技能、有情操、有工作勝任力。前面三有涉及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1998年,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豪恩斯坦(A.Dean Hauenstein)教授在這三個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行為整合目標,就是勝任能力。所以,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應該把工作勝任力作為一個目標。這樣,目標就比較全面了,兼顧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教育、動作技能教育和工作勝任力培養。
三是人才培養模式要多樣化。要著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一方面要借鑒國外的先進課程并使之中國化。另一方面也絕不能忽視對現有課程的完善。現在有一種偏向,一講課程改革,就講國外如何如何,忽視甚至歧視我們自己幾十年來取得的成果。國外的東西不是不好,但中國國情不同。我們引進過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國際勞工組織的課程,但是這么多年來,即使試驗時有領導重視,有國外援助,有專家指導,花了很大力氣才能成功。但試點工作一結束,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延續下來的少之又少。這說明我們的條件還不具備。他們的職業教育是后工業社會的職業教育,而我們的還是工業化中期的職業教育,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生均經費遠遠低于他們,這種現實誰也無法超越。也許我們有幾所學校能夠實施外國的課程,但在全國推廣開,我國職業教育層次類型那么多,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差別那么大,大多數學校還是實施不了。而提高教育質量,我們要解決的是大多數學校的問題。我們應重視對我國現有課程的改進和提高。自新中國成立以來60年的職業教育辦學中,課程建設上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多少年來多少人想打破學科課程,但是為什么打不破?恐怕這些課程有它存在的價值,適合中國國情。事實上,所謂的“中專課程”并不是所謂的學科型課程,而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知行統一,教學做合一的課程。如果對現有的課程加以改進,可能比直接引進國外課程更經濟、更有效、更容易成功。
四是依靠教師。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的問題。如果沒有廣大教師積極地創造性地參與,建設優質職業教育將無從談起。必須緊緊依靠一線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進行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充分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并為他們創造條件。引入國外的先進經驗應與國情結合,無論多么先進的課程理念和方案,再好的國外課程至少讓教師們完成一屆教學實踐,成功了的才能推廣。有關部門應鼓勵學校和教師大膽實驗,實事求是地總結和推廣成功的課程,避免重蹈“一總結就成功,一推廣就失敗”的覆轍。
五是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必須保障。現在職校生實習“放羊”的現象非常普遍,實習即打工,即找工作,把實習與工作、與就業混為一談,沒有畢業就就業,這是影響優質職業教育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主管部門對這種教育教學“短斤少兩”的不端行為不能熟視無睹。同時,國家應禁止企事業單位接收在校生就業。頂崗實習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實習的任務必須是學習,不能因為就業形勢嚴峻,在實習期間就讓學生去工作。學制是幾年,學校就應該提供和保障幾年的教育教學服務。我們不能違背教育工作的常識,見怪不怪。不能連三分之一的教學時間都沒有保證,去大談什么教學和課程改革。
近10多年來,國外采用一種新的評價方法,即學生參與的方法,來度量教育的質量水平。這一方法彌補了以政府、學校或中介等為主體進行評價的不足。學生滿意度調查源于用戶滿意度調查。第一個全面推行用戶滿意度調查的國家是瑞典。1989年,瑞典調查了31個工業行業的100多家公司的用戶滿意度指數。經過5年的運行,發現企業如每年能把用戶滿意度指數提高一個百分點,這期間平均資產收益率能增加11.33%。這個結論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此后,德國、加拿大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后建立了全國或地區性的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學生滿意度研究始于美國。1995年美國將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應用到學生滿意度研究中,調查了860所院校中的67萬多名學生。2007年,全英共有17萬多名學生參與了這項調查。新世紀以來,《泰晤士報》在大學排行時,將學生滿意度調查納入評價指標體系,權重占15%。歐盟相關機構要求高校申請質量認證,須提供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
去年我在南京會議上介紹過我們對湖南10所高專的調查。今年我們又調查了我國除海南和西藏以外的其他29個省市自治區高職院校在校學生。調查結果顯示:60個選項的期望平均值為4.072,現實滿意度平均值為3.705,差距平均值為0.368。而英國全國大學滿意度調查2005、2006、2007年的結果分別是3.96、3.96和4.01,我國學生對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的滿意度明顯低于英國的水平。
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評價現代高等職業院校和現代高等教育服務行為的有效方式。我國有必要轉變職業教育質量管理的觀念和模式,堅持以人為本,讓學生從評價的邊緣進入評價的中心,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院校學生滿意度調查和結果發布制度,全面提升職業院校學生滿意度,把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變為現實。
做好這四個方面的工作,我國就可以辦出優質的職業教育,其吸引力就會明顯增強,和普通教育的吸引力才會大體相當。這樣,老百姓的子弟既愿意上優質的普通高中和大學,也愿意上優質的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無論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能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這對于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實現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都具有深遠意義。
責任編輯 劉揚軍
歐陽河,男,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南大學高等教育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
G710
A
1001—7518(2010)07-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