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凌寒
加強新型微創培訓提升整體治療水平解放軍總醫院面向全國推出主動脈腔內修復技術高級課程
文/本刊記者 凌寒
“加強腔內血管外科醫生的學術和技術交流,縮小不同城市、不同規模醫院以及中西部地區醫療機構在主動脈疾病腔內修復上的技術差距,是促進我國主動脈腔內技術規范化、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日前,在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主動脈腔內修復技術高級課程培訓班開課儀式上,我國知名血管外科專家、解放軍總醫院郭偉教授強調說。
主動脈疾病主要指主動脈擴張性疾病,臨床上最常見的主動脈擴張性疾病包括腹主動脈瘤、胸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主動脈疾病發病趨勢日益嚴峻。據郭偉教授透露,目前我國約有40萬例主動脈瘤患者,按現有病人量和每年得到治療的病例來看,只有不足1‰的患者得到了治療。很多患者在瘤體破裂前并無癥狀,而一旦瘤體破裂,24小時生存率僅為50%,6天后生存率為30%。另外,主動脈夾層的發生率已達到每萬人中發病5~10例,并以每年14/百萬~30/百萬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該疾病危害巨大,發病48小時內死亡率為36%~72%,1周內死亡率為62%~91%,1~2個月內死亡率為71%,3個月內死亡率為89%,6個月內死亡率為91%,9年內死亡率超過96%。
主動脈擴張性疾病的傳統治療方法為開放性手術,然而,巨創開腹或開胸手術造成的主動脈血流阻斷、內臟或脊髓缺血打擊、人造血管吻合口滲血以及術后切口并發癥等,使手術風險較大。據統計,對于伴隨有其他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動脈粥樣硬化等的腹主動脈瘤患者,手術死亡率高達60%。
1991年,Parodi首次開創腔內修復術治療腹主動脈瘤,使主動脈瘤和夾層的治療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97年,我國醫學工作者相繼開展了這項工作,并在臨床科研工作中結下了豐碩的成果,使我國主動脈疾病腔內修復治療數量和領先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腔內治療方式僅需通過一個大腿根部3cm長的小切口,在血管造影透視技術下,將裝有移植物(支架-人工血管復合體)的導管由股動脈導入,到達病變主動脈部位后,將移植物從導管內釋放,撐開固定于病變兩端的相對正常主動脈內壁,即可將病變主動脈(動脈瘤或者夾層裂口)完全封閉,血流從移植物腔內流過,而動脈瘤或者夾層假腔和薄弱的血管壁被隔離于高速、高壓的主動脈血流之外不受沖擊,避免了動脈瘤和夾層破裂的發生。移植物以外的瘤腔或者假腔內的血液將逐漸血栓化,最終動脈瘤或者夾層萎縮,主動脈破裂風險被解除。
近年來,國內各地開展腔內技術的醫療單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及醫療資源的不平衡,以及腔內血管外科在國內尚屬新興專業,我國尚未建立專門的血管腔內技術培訓制度,缺乏規范的主動脈腔內修復技術培訓,導致不同地區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鑒于這些現狀,迫切需要建立技術規范和專業化培訓機制。
解放軍總醫院血管外科作為國內最早開展主動脈腔內修復技術的單位之一,在長期的臨床診療工作中深刻體會到了規范化操作對患者治療的重要性,并取得了多項突破與成就。1996年,該科室規劃實施了“國產帶膜支架治療腹主動脈瘤的動物實驗研究”;1997年,臨床應用Vanguard腔內治療AAA取得成功;1998年,完成首例胸主動脈瘤的腔內修復術、主動脈夾層的腔內修復術和胸腹主動脈瘤的雜交手術。同時,他們還一直關注并致力于推動血管腔內技術的培訓工作。
據了解,美敦力大學是美敦力公司成立的一家專注于醫療教育、醫療政策研討和醫療管理培訓的企業大學。進入中國11年來,美敦力大學堅持“普及創新醫療教育,推廣優效疾病管理”的理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資金,從事醫療教育和醫療管理培訓。
據郭偉教授介紹,此次解放軍總醫院面向全國推出的主動脈腔內修復技術高級課程依托解放軍總醫院血管外科的專家隊伍及專業化技術平臺,借助美敦力大學的培訓管理經驗和國際資源,針對學員類型為已從事過主動脈腔內修復技術并有一定經驗積累的中級以上職稱醫生,培訓班人數控制在15人以內,課程時間安排為兩天。該課程采取講座、手術演示、模擬器訓練和病例討論四種形式相交叉的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參與的醫生能從技術講解和循證醫學證據的解讀中領悟技術發展的走向和臨床思維的脈絡;從現場手術直播中學習討論方案制訂和手術技巧;從模擬訓練中理解和規范技術操作;從特殊的病例討論中歷練臨床思維與創新思路。郭偉教授還表示,該課程今后至少每年舉辦兩期,并將嚴格確保課程質量和效果;同時他希望由此為國內更多血管外科醫生搭建一個互動學習的平臺,以加快我國腔內技術規范化、專業化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