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樹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北京 100029)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NSTE-ACS)其中包括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穩定型心絞痛(UA),血栓的形成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其重要的起因。近年來,NSTE-ACS的高發病率和危害性已被清楚認識,對其正確合理的干預顯得尤為重要。2007年,美國心臟學會和歐洲心臟學會先后更新了NSTE-ACS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該《指南》的上一次更新距今已有5年。自2002年來,ACS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其涌現出許多高質量的大型隨機對照試驗。這些進展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NSTE-ACS的診斷和治療策略。
當遇到懷疑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患者時,醫生應通過風險評估(其中包括病史和胸痛特征、體檢、心電圖和心臟標記物等)回答兩個問題,首先,患者患ACS的可能性有多大;其次,患者發生不良心臟事件的風險有多大。然后再將相應的治療策略用于適宜患者。從《指南》中NSTE-ACS患者的治療流程來看,風險評估是決定后續治療策略的關鍵。最新指南除納入 TIMI、GRACE、PURSUIT風險評分外,還存在其他明顯變化,包括:明確強調了應縮短開始評估、診斷及選擇治療方式的時間;某些對ACS診治有指導意義且有助于臨床診治決策的標志物(如肌鈣蛋白、腦利鈉肽等)也出現在指南中,成為風險評估的一部分。但應該指出的是,風險評估只是臨床判斷的補充,并不能完全替代臨床判斷。
新《指南》將初始治療策略分為早期介入策略和早期保守策略(或選擇性介入策略)。在入院后應用抗缺血、抗凝、抗血小板治療的同時,是否在第一個24小時內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區分兩種策略的關鍵。近來研究(RITA-3、VINO、ISAR-COOL、ICTUS等)顯示,在支架時代早期介入策略能夠降低NSTE-ACS患者的長期死亡率和致殘率,然而在一些患者中,特別是低危患者中,早期保守策略能夠也顯示出一些優勢,在采用優化藥物治療穩定患者病情的同時能夠降低冠狀動脈造影率,減少醫療費用和縮短住院時間。新《指南》在此方面顯然采取了更加審慎的態度,取消了2002年《指南》中對非高危患者采用早期介入策略ⅠB級別的推薦,僅對高危NSTE-ACS患者和有頑固心絞痛、血液動力學或電活動不穩定的NSTE-ACS患者推薦采用早期介入策略,而對患NSTEACS可能性低的患者不推薦采用早期介入策略。
新《指南》依據早期處理策略的不同,對抗凝治療進行了分別推薦。在抗凝治療中Ⅰ級推薦:需盡快在抗血小板治療的基礎上給予NSTE-ACS患者抗凝藥物。早期介入策略,應選用依諾肝素和普通肝素(證據級別A),或比伐盧定和戊糖(證據級別B);對于早期保守策略,可選擇依諾肝素、普通肝素(證據級別A)或者戊糖(證據級別B),如果有較高的出血風險,傾向于選擇戊糖(證據級別B)。《指南》中還指出,通過SYNERGY研究的事后分析提示,依諾肝素治療組出血較多的原因是由于患者接受PCI時交叉使用了UFH。基于這一證據,從PCI前到整個PCI治療過程中應維持抗凝治療的一致性。對于抗血小板治療,新《指南》也采取了同樣的策略,將氯吡格雷和血小板糖蛋白受體Ⅱb/Ⅲa受體拮抗劑的應用和早期處理策略相連接。
新《指南》特別強調了評估出血風險的重要性,研究顯示,出血事件將會增加患者死亡率,不應一味強調抗栓治療,應注重抗栓治療的獲益和出血風險平衡后的凈臨床效益。對于少量出血,最好在不中斷積極治療前提下加以控制。發生大出血時,應停用并(或)中和抗凝、抗血小板藥,除非通過特殊止血介入治療能完全控制出血。
對于NSTE-ACS的治療,在遵循《指南》的同時還應注意不同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應強調急診科醫生、心內科醫生和心外科醫生的共同協作,這樣才會給NSTE-ACS患者一個優化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