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霞,汪 濱
(杭州市蕭山區中醫院,浙江杭州 311200)
胃癌術后殘胃無力癥主要是指胃大部分切除術后出現的一組以嘔吐、腹脹、腹痛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癥候群,一般在術后2~10 d內出現,干擾了胃癌患者術后恢復,影響其生活質量,應引起外科醫生重視。筆者近2年來,以藥物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胃癌術后殘胃無力癥,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中86例胃癌術后殘胃無力癥患者均為我院住院病例,胃癌術后殘胃無力癥診斷標準參考王平瑜標準[1]。其中,男 53例,女 33例;年齡最大 73歲,最小 39歲,平均(45.3±5.9)歲;原發病病程最長 4 年,最短 3 個月,平均(18.5±2.6)個月;胃癌術后殘胃無力癥病程最長14 d,最短2 d,平均(4.6±0.5)d;原發疾病為胃竇部胃癌 62例,胃體部胃癌26例,賁門癌9例;均行胃大部分切除術,其中,畢羅Ⅰ式消化道重建術29例,畢羅Ⅱ式消化道重建術57例。以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3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以及原發病種、術式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接受相似的基礎治療,包括禁食禁飲,持續胃腸減壓,胃腸外營養支持,平衡水電解質等。治療組以甲氧氯普安針10 mg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3次。對照組采用嗎丁啉片,10 mg/次,研末,胃管灌入,每日3次。療程均為14 d。
觀察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包括嘔吐、惡心、腹脹、腹痛,以4級3分法將無、輕、中與重計分為0~3分;并記錄胃管引流物數量。
參考孫華標準[2],①痊愈:胃腸減壓引流量降至300 ml以下,引流液變清,癥狀積分減少80%以上;②有效:胃腸減壓引流量降至500 ml以下,引流液較清,癥狀積分減少50%以上、80%以下;③無效:治療后引流量、引流物無明顯變化,癥狀積分減少50%以下。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療效比較采用Ridit分析,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兩樣本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治療組痊愈14例,好轉26例,無效3例,有效率達93.0%;對照組痊愈5例,好轉31例,無效7例,有效率為83.7%;經Ridit分析,u=2.0675,P=0.038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胃癌術后殘胃無力癥,亦可稱為“胃癱”、“胃癱綜合征”、“殘胃無張力征”,是胃切除術后近期并發癥之一。胃癌術后殘胃無力癥多是由于胃大部切除術后,胃部結構被破壞,神經功能受損,蠕動功能障礙,出現以胃非機械性梗阻為主要征象的一種功能性疾病,其特征為胃排空遲緩[3]。胃癌術后殘胃無力癥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有學者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4]:①精神因素,手術導致的精神緊張、恐懼等心理因素。②手術創傷,手術時間過長、術中操作粗暴等。③手術使迷走神經損傷、切斷,影響術后胃張力的恢復。④炎性反應和水腫干擾殘胃的正常排空。⑤胃腸肽類激素分泌功能紊亂等。
目前對該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與藥物。由于需要禁食,口服藥物使用受到限制,更制約了臨床治療。筆者采用中醫針灸的方法,采用足三里穴,以胃動力劑甲氧氯普安進行穴位注射治療胃癌術后殘胃無力癥,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胃癌術后殘胃無力癥患者多屬中醫“痞滿”、“胃脘痛”范疇,與脾胃虛弱,肝胃不和有關。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為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研究發現[5],針刺足三里可使幽門括約肌收縮和頻率明顯升高,增加了胃腸蠕動的強度,重刺激可使胃酸度下降,胃液分泌減少,胃內壓下降。甲氧氯普安為多巴胺受體阻斷劑,能促進胃蠕動與排空。以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方式施治,不僅能發揮甲氧氯普安促胃動力的作用,還能通過足三里,激發胃經經氣,起到健胃和胃的作用。
筆者認為,以甲氧氯普安行足三里穴位注射對胃癌術后殘胃無力癥有較好的療效,簡便易行,值得推廣運用。
[1]王平瑜,白雪峰,姚立東,等.胃大部切除術后殘胃無力癥的診斷治療[J].實用醫藥雜志,2004,21(10):878-880.
[2]孫華,王道海.不同針灸方法治療術后胃癱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3):174.
[3]白玉璽,童芝文.胃大部切除術后殘胃胃癱綜合征臨床分析[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7,13(9):1130.
[4]盧漢龍.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癱綜合征的治療分析[J].吉林醫學,2009,30(3):228-229.
[5]林亞平,錢力偉,劉俊宇,等.針刺足陽明胃經對胃運動功能的影響[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7,17(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