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秦浩歌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遼寧沈陽 110006)
結核病在二十一世紀仍然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傳染病,高感染率和高患病率已成為我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在使用某種或幾種藥物后,由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而引起的肝臟損害,引起藥物性肝病(DILD)也較多見。抗結核藥物是我國引起藥物性肝病最常見的原因,藥物性肝病給肺結核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甚至導致終止化療,嚴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應引起重視。以下對我院2008~2009年收治的49例藥物性肝病病例進行分析報道:
本組共49例均符合DILD的診斷標準[1]。男21例,女28例;年齡21~77歲,平均49歲。
黃疸11例(21.1%);消化道癥狀者25例(48.0%);腹脹者7例(13.5%);乏力者 12例(24.4%),肝區疼痛 5例(10.2%),發熱3例(6.1%);瘙癢3例(6.1%);另少有皮疹、腹瀉、肝性腦病、關節疼痛等癥狀。
本組予以停用致病藥物,護肝、退黃、對癥及積極的支持治療。主要護肝藥物為:腺苷蛋氨酸、甘草酸二胺、還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羅寧等。明顯淤膽者短期應用激素治療,嚴重病例應用人工肝治療(血漿置換、血液灌流)共3例(8.0%),治療 1~3次。
治愈:ALT、AST、總膽紅素恢復至正常上限的2倍以內;好轉:上述指標有所恢復,但仍超過正常上限的2倍;無變化:上述指標無改善或惡化,無新的并發癥出現。
本組治愈 34例(69%);好轉 8例(16%);無變化 7例(14%)。
該類藥品發生肝損傷多由于聯合用藥,從而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預后差。本研究37例患者經護肝治療后,大多數患者病情恢復較快,肝功能在30 d內恢復正常,繼續原方案化療,同時予護肝治療,未再出現肝損害,1例患者由于有基礎性疾病及高齡,病情發展快,發展為重型肝炎,經治療一段時間后病情無明顯改善,家屬放棄治療出院。由于抗結核藥物有明確的肝毒性,所以臨床醫生要提高對抗結核治療引起DIHD的認識,重視并注意監測抗結核治療引起的肝功能損害,早期即采取預防性措施以減少其發生率,對已發生DIHD尤其以黃疸為主要表現者要及早停藥保肝治療。
[1]姚光弼.藥物性肝病[J].中華消化雜志,1999,19(6):339-342.
[2]Huang YS,Chern HD,Su WJ,et al.Polymorphism of the N-acetyltransferase 2 gene as a susceptibility risk factor for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itis[J].Hepatology,2002,35:883-889.
[3]Roy B,Chowdhury A,Kundu S,et al.Increased risk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individuals with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ullimutation[J].J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1,16:1033-1037.
[4]劉維軍.371例藥物性肝損傷統計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9,11:30-32.
[5]秦敏,白文元,譚莉莉.回顧性分析臨床藥物性肝病109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15(28):3041-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