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勇 ,李淑蘭
(1.遼寧省遼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普外科,遼寧遼陽 111000;2.遼寧省遼陽市結核病醫(yī)院,遼寧遼陽 111000)
粘連性腸梗阻手術后常可因粘連再次梗阻,因而,如何預防粘連性腸梗阻成為一個很多學者進行研究的問題。至今,雖可在腹腔內置腎上腺皮質激素、甘油、硅油、術爾泰等藥物,但都有其不足之處。腸排列術是在承認粘連是機體本身的一種抵御外物,愈合機體功能的基礎上,為防止粘連引起腸梗阻的方法,也就是讓腸襻相互粘著在一個有順序不成角的狀況,不致產生腸梗阻。
選取我院2001~2005年12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齡40~62歲,平均45.5歲;原發(fā)疾病均為粘連性腸梗阻;均有腹痛、腹脹、嘔吐;8例停止排氣及排便,4例少量排氣及排便;伴發(fā)熱8例,體溫在38.2℃以上,休克2例,保守治療無效2例。
進腹,腸粘連剝離松解或腸部分切除吻合術同一般腸梗阻手術,游離全部小腸,切除闌尾,以闌尾殘端開口部插入M-A管(單氣囊雙腔長管)或長胃管,逆行插入空腸上端直至十二指腸第3、4段。將腸襻順序排列,每段12~18 cm,結扎闌尾殘端并作荷包縫合,將闌尾殘端埋入,M-A管或長胃管尾端自右下腹另戳口引出并固定。術后1周左右腸蠕動恢復后,先自M-A管或長胃管尾端注入液體石蠟100~200 ml,40 min~1 h拔出M-A管或長胃管。
應用自然排列術治療的12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均治愈出院,隨訪5年,未發(fā)現(xiàn)復發(fā)病例。
腹腔內粘連或粘連帶引起的腸梗阻在臨床上非常常見,根據(jù)國內近年來的病因統(tǒng)計,粘連性腸梗阻是引起腸梗阻最常見的原因,占各種類型腸梗阻的40%左右。腹腔內粘連或粘連帶可來自先天或獲得兩種。先天性者可以由于發(fā)育異常,如卵黃管退化不全在臍與回腸之間形成粘連帶,或由于胎糞性腹膜炎所致,在腹腔內形成廣泛的粘連。獲得性者多發(fā)生在腹部手術后,或由于腹腔內炎癥、創(chuàng)傷、出血、腫瘤、異物等所致。關于腹腔內發(fā)生粘連的確切機制還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個人的體質反應有關,也有可能與局部的狀態(tài)有關。當腹內臟器受到損傷或發(fā)生炎癥以后,很快就有大量纖維素滲出,在3 h后即可形成粘連,但大部分為纖維素性粘連,在數(shù)日內被吸收,只一小部分有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向內生長形成纖維性粘連[1-3]。為什么有的被吸收而有的就形成粘連,有人認為,與腹膜漿膜面的完整有關系,如漿膜面光滑完整則纖維素滲出可全部被吸收,如漿膜面損傷粗糙則會形成粘連;更多的人則認為,粘連的形成與局部組織缺血有關,由于缺血而有新生血管向缺血部位生長以致形成粘連,譬如,腸道吻合口周圍的粘連即是由于吻合時縫線造成的局部缺血所致,腹腔內惡性腫瘤生長過速,造成缺血的瘤組織退化以致周圍形成粘連包裹。對于異物如滑石粉等,腹膜則像對缺血組織一樣產生炎性反應而形成粘連。
對于術后早期發(fā)生的粘連性腸梗阻,多為纖維素性粘連所引起,容易被吸收,除非個別情況引起絞窄,因此一般都采用非手術療法,如非手術療法無效則應進行手術探查。結核性腹膜炎引起的粘連性腸梗阻粘連多較廣泛,分離困難而且有造成腸瘺的可能,發(fā)生絞窄也較少見,因此多傾向于采取非手術療法;但如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懷疑有絞窄性梗阻可能時,也應進行手術探查。手術方法根據(jù)情況而定,如為粘連帶或小范圍的粘連可行簡單的粘連松解術,將粘連帶切斷或將小片粘連分離,漿膜粗糙面可予以內翻縫合,粘連索條游離端予以切除;如一團腸襻緊密粘連無法分離或分離后腸管已遭多處損傷,累及腸管不多,或者絞窄性梗阻已有腸壞死時,則行腸切除腸吻合術;如一團腸襻緊密粘連且與腹壁愈著不易分離,而患者情況又較差,此時不宜強行分離,可行腸短路手術,近側腸管近端與遠側腸管行端側吻合;如果粘連比較廣泛,分離后常有較多的粗糙面,可行一部分或全部腸排列術,將小腸順序折疊排列,靠近系膜邊緣處將小腸連續(xù)縫合固定,此法由Noble于1937年創(chuàng)用。1960年Child又將此手術加以改進,用長針將絲線來回穿通折疊排列之系膜后予以結扎,通常用三針縫線即可。這樣既可固定腸襻又可使腸管有蠕動的余地。這種排列手術使小腸順序固定而難再發(fā)生扭曲,對防止粘連性梗阻的再發(fā)有較好的效果。腸排列外固定法雖經改進,但操作仍較復雜,且因腸管內無支持,轉折部仍可成角[4-5],因此,外固定后仍有再發(fā)腸梗阻者。腸排列術應用于廣泛小腸剝離的患者,涉及到全部小腸,因此,術后腸蠕動恢復需要較長時間,腸襻易水腫及脹氣,需要有滿意的胃腸減壓。采用自然排列法除鼻胃管外,腸內排列管亦有減壓的作用,特別是采用逆行插管時,排列管的尖端在十二指腸或上部空腸有較好的減壓作用。
粘連性腸梗阻治療及手術方法選擇一直困擾著外科界學者,粘連性腸梗阻術后易再發(fā)梗阻,再次手術費時、費力、手術難度大,手術并發(fā)癥多,如腸破裂、腸切除、腸瘺、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雖經傳統(tǒng)腸粘連松解,腸切除腸吻合術,腹腔內置防止腸粘連的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硅油、術爾泰等及應用人工排列術等方法,但諸有不如人意之處。
自然排列術法簡單易行,選材低廉,容易,且拔管方法為順腸蠕動,不致引起腸套疊,且由于腸管內有排列管支持,腸曲彎曲時不形成銳角,從而避免了梗阻的發(fā)生。由此可知,自然排列術有其簡便易行,術后腸梗阻復發(fā)率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不失為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首選方法。
[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1154.
[2]黎介壽,吳孟超.手術學全集:普通外科卷[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6:379-380.
[3]黃志強,黎鰲,張肇祥.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691.
[4]徐紹敏,鄭保國.小承氣湯加減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114例體會[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19):48.
[5]朱鴻波,劉戈.中藥輔助治療術后早期腸梗阻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