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瑞,沙自芳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河南信陽 464000)
腦出血是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出血,年發病率為60/10萬~80/10萬,在我國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1],為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的疾病,死亡率高達30%~40%。臨床上除積極地防止進一步出血,降低顱內壓和降低腦水腫外,還應避免顱內壓增高的誘發因素,做好基礎護理,預防各種并發癥,降低死亡率。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選擇我科2006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61例,年齡40~82歲,平均61歲。患者入院后即給予防治再出血、控制腦水腫、維持生命體征、營養腦細胞和防止并發癥的發生等處理,結果臨床治愈11例,好轉39例,死亡11例。
1.2.1 做好急救處理 穩定患者情緒,患者住院后,由于環境的變化、疾病造成的身體損害、對疾病預后問題的、家人的緊張及親朋過多的探視等,易造成患者的情緒不穩定。不利于患者休息,增加腦部缺血、低氧,加重病情。筆者的做法是將患者安置在監護病房,給予吸氧、建立靜脈通道并給予監護,病情危重的留1~2人陪護,情緒緊張、煩躁不安者使用小劑量的鎮靜劑,護士除了給予治療及基礎護理外,應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規律,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滿足其心理需要,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安全渡過急性期。
1.2.2 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和生命體征的變化 觀察患者是否發生腦疝或中樞性衰竭,腦疝是腦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若患者煩躁不安及劇烈頭痛、頻繁嘔吐、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兩側瞳孔不等大、血壓進行性升高、脈搏加快、呼吸不規則,為腦疝前驅癥狀;雙側瞳孔極度散大,對光反射消失,伴有生命體征的改變,提示病情危重[2]。護士觀察時應做好詳細記錄,出現異常立即報告醫師并協助處理。
1.3.1 氣道護理 保持呼吸道通暢,腦出血急性期大多伴有呼吸道防御功能減弱、口腔分泌物滯留、痰液增多,讓患者取仰臥位或側臥位,頭偏向一側,頸部稍抬高、后仰,以利頸內靜脈回流和保持呼吸道通暢。每2小時翻身、叩背1次,適當給予鎮咳祛痰藥物,協助患者排痰,痰液黏稠時,給予霧化吸入,使痰液得以稀釋;痰液位置較深而又無力咳出時,可先用吸痰管刺激咽喉引發咳嗽反射,等痰液到達咽喉部時再用吸痰管吸出。
1.3.2 脫水劑的正確使用 腦出血后腦水腫約在48 h達到高峰,可使顱內壓增高,并致腦疝形成。正確使用脫水劑,積極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是腦出血急性期治療的重要環節,臨床常用20%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10%人血白蛋白等。20%甘露醇 125~250 ml,一般 20~30 min 滴完,每 6~8 小時1次,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腎功能不全者慎用。20%甘露醇使用時注意防止外漏,引起局部皮膚壞死。利尿劑應用過程中應監測腎功能和水電解質平衡;甘油果糖500 ml每日1~2次,3~6 h滴完。
1.3.3 發熱護理 高熱可增加腦細胞的耗氧量,降低腦細胞對缺血低氧的耐受力,體溫超過38.5℃者,應及時降溫。如為中樞性高熱,常規解熱劑降溫差,一般采用物理降溫法:如給患者溫水擦浴或酒精擦浴,頭置冰帽或冰袋,必要時給予人工冬眠。
1.3.4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①口腔護理。每天用生理鹽水為患者進行2次口腔護理,飯后及時用清水漱口,可有效地預防口腔感染的發生。②預防尿路感染。如患者有尿失禁或尿潴留必須留置尿管,應嚴格無菌操作,尿管每周更換1次,每天尿道口用碘伏(黏膜消毒劑)消毒1~2次。保持尿管通暢,病情許可鼓勵患者多飲水。③墜積性肺炎的預防。對意識障礙者采取側臥位,防止嘔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吸入下呼吸道。對意識清醒患者指導有效咳嗽,若患者意識障礙加強翻身叩背,必要時給予吸痰。預防上消化道出血:為預防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要求發病24 h內禁食,24 h后不能經口進食者鼻飼流質飲食[5],在每次鼻飼時,一定要先抽取胃液,注意觀察胃液顏色,如胃液為咖啡色或大便潛血試驗陽性,應暫停鼻飼改為胃腸外營養,并及時通知醫生。④壓瘡的護理。壓瘡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導致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營養代謝障礙,使皮膚正常組織發生變性、壞死,成為壓瘡性潰瘍或壓瘡。要認真做好壓瘡的預防護理:①保證患者營養,增強身體抵抗力。如意識不清,無鼻飼禁忌者可鼻飼流汁低脂、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②做好基礎護理,保持床單干燥平整,定時翻身,每1~2小時翻身一次,盡量減少癱瘓側臥位時間。有條件者讓患者睡在空氣床上或使用氣圈。25%硫酸鎂加熱濕敷對早期局部紅腫效果較好[6]。對皮膚擦破、水泡或淺火山口狀改變者,采用高流量吸氧,實驗證明,1~2 d可形成瘢痕。③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觀察,大便后及時清潔皮膚。小便失禁者給予留置尿管或接尿器。
1.3.5 康復護理 腦出血的康復護理主要是協助患者早起肢體康復,早期康復治療和堅持不懈的功能鍛煉是降低致殘率的關鍵,康復治療的開始時間為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病學癥狀不再發展后48 h。內容包括:保持良好的肢體位置、體位變換、關節被動運動、床上移動訓練、起坐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移動訓練等肢體功能訓練和語言康復功能康復訓練。可采用按摩、推拿患側肢體,做肢體彎曲伸直等被動活動,幫助患者功能鍛煉,每天全身鍛煉15~30 min,每天數次,也可配合針灸治療,待癱瘓肢體肌力有所恢復,即指導患者進行主動運動。
61例腦出血患者除11例死亡,1例因高齡、肥胖出現壓瘡,2例出現墜積性肺炎外,其他患者臨床治愈出院。
腦出血發病急,病程進展快,病死率及致殘率高,故腦出血急性期臨床觀察及護理在臨床基礎護理中占重要地位。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對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合理飲食,做好綜合康復護理,配合醫生及時實施急救方案,是使腦出血患者轉危為安,及早康復的重要環節。
[1]賈建平.神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7.
[2]石俊英.腦出血急性期護理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J].實用護理雜志,1998,14(10):519.
[3]王維治.神經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9.
[4]劉秋榮.62例腦出血急性期護理體會[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5,12(6):61-62.
[5]張審恭.內科護理學[M].3版.2006,3(17):1614-1615.
[6]方亞舒.壓瘡的新認識及護理體會[J].廠礦醫藥衛生,2006,16(4):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