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強
(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湖南張家界427000)
《熔焊原理》是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的必修課程,是學生掌握焊接專業理論的基礎性課程。焊接專業作為一門應用型技術性工種,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對于剛接觸該專業的學生來講,如何打好專業基礎,如何提高對本專業的認識及興趣,是專業課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以下是筆者對本課程教學的一些心得。
作為專業基礎課,在日常教學中往往會遇到多重問題:
(1)課程專業性較強,知識點繁多而缺乏趣味,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對于某些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阻礙。例如焊接溫度場的變化情況這一知識點,溫度場的概念原本就是為了方便研究和說明而抽象出來的,再加上其具有瞬時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點。
(2)生源質量普遍不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差,特別是對于專業課程學習方法機械、被動。例如對本課程來講,部分學生學完之后對于所要求要掌握的內容知之甚少,在后面的課程如《金屬材料焊接》、《焊接結構》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對于熔焊基本原理的知識儲備還沒有達到教學目標。
(3)教學資源的相對匱乏,給教學質量帶來很大影響。首先,表現在教學書籍、資料的相對匱乏。總覽國內焊接專業的相關書籍、資料十分有限,導致本課程的教學及參考用書可選擇的余地少,從而影響教學質量。目前,各大出版社及教育機構,也正在大力籌劃不同類型教育水平的教材,如機械工業出版社的高職高專(焊接專業類)系列教材,職業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焊接專業“雙證制”教學改革用書等;其次,表現為師資的相對匱乏。與其他工科類的專業課程一樣,培養焊接專業課程的教師所需的周期較長,培養優秀的專業骨干教師更是“十年磨一劍”,再加上社會對于焊接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行業與企業之間待遇上的較大差距,使得部分教學人才“棄教從工”,最終導致從事教育教學的專業性教師相對匱乏;再次,信息交流平臺的相對匱乏。盡管當今的信息交流手段多種多樣,但是從國內來講,有組織的用于焊接專業方面的信息交流平臺屈指可數,如中國焊接資訊網、中國焊接信息網、中國焊接、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等,大多數都是關于商業性活動的網站,而用于焊接專業的教育教學的信息交流平臺卻寥寥無幾。
(4)專業論理課程不能很好的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是說易實難。一是設備的投入較大,對于大多數高等院校來說很難達到相關設備配置,像本課程所要使用到的實驗儀器如擴散氫測定儀、焊接專用紅外線溫度測量儀、金屬材料成分分析儀等;二是專業理論課的師資培訓力度不夠,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三是課程的體系設置依然陳舊,不利實踐實訓的配套進行。
針對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這些問題,探索出一條新的教學改革之路,顯得尤為必要。
(1)要改變當前人才培養中的一系列問題,必須從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學生對焊接專業的認識著手,只有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將一些難于理解的知識點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常見事例來講解,例如講到焊接溫度場的分布形狀,它就像是一顆從天際劃過的流星即彗星的光環,這樣將它與天體的運動現像聯系到一起。因而能更好地帶動學生去思考和理解相關的概念,同時還可以運用更多的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如現場操作視頻、flash動畫演示、模似實驗室等,來引導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彌補設備不足的所帶來的部分問題,給學生以更加實用、更加直觀的展示。
(2)建立多方面的交流互動平臺,共享教學成果,推廣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應當建立起以示范型院校為主,其他院校共同參與的開放式校際資源共享平臺。將所參與院校的資源整合起來,充分利用,加快全國各高校相應課程的教學水平整體提高的步伐。同時,各學校還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建立校與廠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及時獲取當代行業企業的發展情況,為下一輪的教學改革提供指導性的信息。
圖1 課程開發流程圖
(3)堅持走工學結合的道路。作為高職高專類的學校,重點應該放在兩條主線上,即掌握好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而實踐能力的體現,主要表現在針對具體工作的實際操作的適應能力。緊密結合工業發展的情況,走工學結合的道路,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高職高專類學校歷來的教學宗旨。走工學結合的道路,就是要求專業課程必須緊跟專業的發展,不斷更新,與時俱進。課程的開發必須以專業調研分析為指導,確定專業培養的目標,再根據相關的崗位職業標準來確定業務規格,制定出適合當代崗位需要的課程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各高校以崗位職業標準為指導,編寫適應各院校發展現狀的人才培養計劃,并以此作為專業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核心內容開展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然后,通過反復的審查及思考,逐步完善各專業的教學體系,最終形成成熟的專業教育培養方案。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點抓好“雙師素質”型教師、高學歷和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逐步建立起一支與高職教育相適應的結構合理、素質較高、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為了加快人才培養的進度,采用“以老帶新”計劃,即讓有經驗的老師幫助新教師盡快熟悉和掌握整個教學流程。出臺新的鼓勵措施、培訓計劃,大幅提高專業課程教師的教學及實踐水平。
(5)建立畢業生的延伸培訓計劃。隨著社會行業企業技術的不斷更新進步,高職畢業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甚至企業的員工或是社會上的務工人員也有技能提升的需要。為彌補某些企業內部培訓的力量不足,學院與企業一起制定高技能型人才延伸培訓規劃,通過自主學習平臺、“回爐”培訓、遠程學習指導等方式,實施畢業生和企業員工的延伸培訓。這樣不僅節約了學校的辦學經費,而且還服務當地經濟發展,服務企業、行業和社會。只有把行業和優秀企業請進來搞共建,這樣才能使實踐實訓真切地了解行業、企業和社會需求,才能建成為不同學校和更多企業服務的技術培訓平臺。
總之,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目的出發,以學生對于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掌握為主線,以當代崗位職業標準為指導,不斷努力打造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教學機制。在中國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為中國現代裝備制造業輸送技術型人才的各類高職高專院校,努力辦好各類專業課程教育,已經成為不可推卸的責任。抓住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契機,加快專業職業教育的改革步伐,完善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體系,是當代教育工作者努力奮斗的目標。
[1]鄧洪軍.金屬熔焊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2]侯德政.熔焊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