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英國特派特約記者 管克江 紀雙城 本報記者 夏 穎
中國進入虎年不久,就分別遭遇來自歐盟和美國的兩記貿易“大棒”。歐盟18日宣布對中國紙類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美國則在19日裁定中國的油井管存在傾銷。西方媒體和許多專家都一致認為,2010年中國必將面臨來自西方更多的貿易壁壘。而相關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也建議,面對同西方貿易摩擦加劇的形勢,中國應當沉著應對,一方面應該向依靠國內市場的長遠發展戰略上調整,另一方面要不斷增強解決國際爭端的能力。
歐美連舉貿易“大棒”
歐盟委員會18日在其《歐盟官方公報》中宣布,應歐盟紙張生產商協會的申訴,發起對中國包括光面紙在內的16個紙類產品的反傾銷調查;1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做出裁決,認定中國出口的鉆井管和鉆鋌在政府補貼下,對美國的制造商造成了“實質損害”,構成傾銷。根據這一裁定,美國商務部將在6月初步制訂懲罰性關稅,關稅可能接近500%。
不僅如此,路透社19日援引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卡特的話說,中國的農產品也將日益成為貿易緊張的導火索。他認為,隨著中國的食品質量問題退居其次,中國農產品傾銷問題將浮出水面。卡特在接受美國商務部一個論壇專訪時表示,全球針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訴訟目前已超過30多件,產品涉及橙汁、大蒜、蘑菇等。他還表示,中國對美農產品的反制措施也讓美國業界擔心。美國禽肉出口商抱怨說,中國的反傾銷關稅將使得美國失去其第二大出口市場,去年前11個月美國對華出口禽肉價值高達6.2億美元。
保護源于美國國內經濟壓力
西方媒體分析說,今后幾個月美中貿易緊張態勢還將持續,因為美國總統奧巴馬迫于國內壓力,必然會在貿易上采取強硬立場,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內工人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布魯金斯學會學者李侃如表示,“美國進入了經濟和貿易問題非常困難的一年。隨著中期選舉臨近,美方的保護主義在增長,中國方面也不示弱。”經濟學家說,美國和歐盟將針對中國發出更多懲罰性關稅的威脅,并逼迫中國讓人民幣升值,以此來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2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有些國家利用貿易保護政策打擦邊球,想借機抑制中國經濟,保護其國內市場及擴大本國出口,這應引起中國的足夠重視。
中國應沉著應對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21日為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撰文說,目前在西方主流經濟學界,很多贊同貿易保護的觀點已經開始逐漸走到聚光燈下,并為美歐現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提供理論依據。對此,中國應把調整經濟結構放在首位,以保證中國經濟能夠在未來的3到5年內實現“再平衡”;同時也需要占領世界“輿論高地”,與所謂的經濟大師們展開辯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就是一位激烈批評中國貿易政策的學者,他認為,重商主義導致中國出口盈余,是對世界貿易的“掠奪”。克魯格曼說,中國的貿易順差在未來5年將達到世界總體GDP的0.9%左右,這意味著世界其他國家將承受相應“損失”。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21日對《環球時報》表示,金融危機后,西方針對中國的新型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其背景是西方國家認為全球化并沒有給它們帶來好處,于是開始以既得利益為主、以國內利益為核心,展開貿易保護的措施。李稻葵認為,面對貿易摩擦增多的不利局面,中國應該在宣傳上據理力爭,占領輿論制高點,表明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是明顯違反WTO競爭原則、違背全球自由貿易精神的。李稻葵同時認為,“中國畢竟是貿易順差大國,如果貿易摩擦升級,對我們將十分不利。因此中國不應把精力放在‘貿易戰上,而是要在外匯儲備投資等優勢領域上下功夫。”
何茂春則表示,“中國不必過于擔心,因為雖然摩擦在增加,但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更在增強,這是大趨勢;其次,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全球一體化等趨勢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對中國來說,我們應該向依靠國內市場的長遠發展戰略上調整,同時增強解決國際爭端的能力。” ▲
環球時報20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