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平
(江蘇省如東縣馬塘鎮衛生所江蘇 江蘇如東 226401)
2歲以下系統管理兒童營養性貧血監測結果分析
朱秀平
(江蘇省如東縣馬塘鎮衛生所江蘇 江蘇如東 226401)
目的 探討在我院兒保科參加系統管理的2歲以下兒童營養性貧血狀況,并對其監測的結果進行分析,為制定合理、有效的膳食結構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方法 分別在兒童6月齡、1歲、2歲時進行健康體檢,采集左手無名指未稍血液20u l,測定血紅蛋白值。結果 568例2歲以下兒童中有29例患貧血,占總數的5.11%。其中,男童21例,占總數的3.69%,女童8例,占總數的1.40%;輔食添加過晚的男童24例,其中,男童19例,占總數的3.35%,女童為5例,占總數的0.88%。結論 參加體檢是診斷兒童營養性貧血的主要手段,及時調整患兒的飲食結構是糾正貧血的主要方法。
兒童 營養性貧血 監測
本社區內參加系統管理的長期定居及流動兒童,年齡符合本流調規定:于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出生的兒童。
(1)病史、兒童喂養方法、兒童生長發育狀況的的采集,認真了解被采集的對象是否有先天性高危致病因素及喂養不當的人為因素。(2)流調分組情況,根據被流調兒童的月、年齡分為3組,分別為6月齡組、1歲組、2歲組。(3)血液標本采集及檢測方法:采集左手無名指末梢血液20u l。應用邁瑞BS-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紅蛋白值。(4)收案評價標準,凡6個月以上小兒血紅蛋白低于110g/L或6個月以上的嬰兒血紅蛋白低于100g/L為對象。血紅蛋白的濃度分級:90~109g/L為輕度貧血;60~89g/L為中度貧血; 30~59g/L為重度貧血;小于30g/L為極重度。
運用SPSS 12.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表1中男女性別比例為21∶8=2.625∶1,P<0.05,差異性顯著,具有可比性。同時也顯示嬰幼兒貧血的人群分布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的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營養不良性疾患已很少出現,特別是對于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但兒童營養性貧血的出現已并非偶然[1]。從我們本文的流調數據顯示,兒童營養性貧血的比例還是非常驚人的,569例兒童就有29例兒童患營養性貧血。占總數的5.11%。并且男女比例存在很大的差異性,21∶8=2.625∶1。這可能是對男童存在一種溺愛、慣養的社會現象,超時純母乳喂養。結果是對兒童的成長發育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因素。而沒有真正的達到家長愿望的結果。那么是什么原因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呢?我們認為其主要原因多是由于有部分家長對幼嬰兒喂養不當引起。大約歸納為以下幾種:(1)婦幼保健人員對嬰幼兒喂養的知識宣傳不到位或不詳細,導致部分家長,不按照科學喂養,應該給小孩添加輔食時沒有及時添加或添加過早。(2)部分人工喂養的嬰幼兒家長不會喂養,缺乏一般性的喂養常識,不能估量嬰幼兒的飲食需求的量及飲食的性質。而導致嬰幼兒消化不良或腹瀉長期反復出現。(3)兒童存在先天性疾患,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和治療。(4)農村老的傳統思想誤導,一些家長給孩子喂奶水要一直喂養到沒有奶水為止。
針對上述的一些情況,我們認為必須認真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加大育兒知識的宣傳力度,特別是對兒童家長知識層次不是太高,對一些認識存在偏激的人群要重點溝通。(2)縮短對兒童的體檢周期,建議每4周能檢查1次,以便于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的監督,一旦發現問題能及時的糾正。(3)加強對患有先天性疾病患兒家長的宣傳力度,和正確的醫學指導,要求他們積極的對患兒疾病的診治,這有消除原發性疾患才能根治繼發性貧血[2]。(4)加強對幼托結構的管理工作,定期對幼托機構的飲食情況進行檢查,消除對兒童健康影響的隱患,積極創造條件,為兒童營造優良成長的環境。
[1]管正秀.2歲以下系統管理兒童營養性貧血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7,5(5):89.
[2]王肖雁.3~7歲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調查統計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114~133.
R723
A
1674-0742(2010)06(c)-0104-01

表1 6月齡、1歲、2歲嬰幼兒貧血統計、評價表[例(%)]
201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