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香
告別哥本哈根,走向墨西哥
■/尚春香
哥本哈根大會讓人們更相信這個童話故鄉的童話了,難道圍繞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框架真的只能是一個美麗的童話?拯救地球的“承諾”只是發達國家制造的童話?
始于2009年12月7日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原定18日結束,旨在為《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到期后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安排。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減排責任、資金支持和監督機制等議題上分歧嚴重,會議在被迫拖延一天后,以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后收場。多年的精心準備、兩周的激烈爭論、憤怒的游行和再三修改,終究還是改變不了“僵局”的命運。
從《哥本哈根協議》文本的內容來看,主要在于重申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意愿以及一系列會前即已提出的中長期目標。協議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是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但并未規定各國具體的減排量,只是要求各國在2010年1月底前向聯合國申報減排目標;沿用了此前提出的到2020年發達國家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援助的中期目標,但沒有規定各個國家的出資份額;未來3年發達國家將提供30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資金;發展中國家需要每兩年向聯合國提交報告,匯報減排進展,并接受一定程度的不會損害國家主權的國際監督。
《京都議定書》雖然達成了一個有約束力的減排協議,并確定了“分軌原則”,但從來就沒有實現過,簽約的發達國家承諾到2010年把碳排放量削減到比1990年水平低5.2%,結果是排放量反超目標25%。《哥本哈根協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采取自主減緩行動做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雖然會議最終結果差強人意,但也應看到其“保留談判空間”這一積極意義,從而為未來談判的推進提供了必要鋪墊。
從廣度上看,哥本哈根大會之前,中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國在2009年11月20日簽署了清潔能源技術合作,隨后,美國和印度構筑了氣候安全和綠色能源伙伴關系。2009年11月25日,美國這個抵制碳減排的國家第一次改弦易轍,提出了“以2005年為基期的減排17%的2020年目標”,這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國第一次承諾具體減排目標,象征著美國回歸全球“碳減排”陣營。11月26日,中國公布了“碳強度減排40%~45%目標”, 12月2日,一向漠視碳排放約束的印度“破天荒”地對自身提出約束性條件,碳強度減排24%。可以說,哥本哈根大會第一次實現了各國對減排的承諾。
從深度上看,歐盟第一次承諾未來3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5億美元援助。2009年12月14日,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宣布在全球氣候伙伴關系下推出10項可共享的清潔能源技術路線圖。隨后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出人意料地表示,美國支持1000億援助計劃,并會承擔必要的出資額。而在哥本哈根大會陷入困境、已達不成任何約束性協議之際,中國總理溫家寶震撼性表達,中國單方面執行業已提出的減排承諾,不與任何國家減排掛鉤。
會后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他對大會取得的進展感到滿意,因為畢竟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

分析《協議》內容,除了確立全球2攝氏度的溫控目標還相對務實外,發達國家的量化減排與資金援助依然遠離預期目標。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哥本哈根大會應確立2012年以后的減排目標以延續《京都議定書》,而《協議》只是給出一個遠期的承諾,還是發達國家的老生常談。從這個意義上說,哥本哈根沒有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因此,說“發達國家缺乏足夠的誠意難辭其咎”并不為過。在2009年12月11日舉行的“總攬關鍵方觀點”新聞發布會上獨缺美方代表;奧巴馬總統抵達哥本哈根以后并沒準時抵達會議中心,致使大會延后2小時才開;頻頻鬧出的私擬草案風波也為大會平添波瀾——大會第二天,一份由英國、美國、丹麥擬寫的提案浮出水面,之后,主席國丹麥“違規”操作,私自拋出一份“丹麥文本”強使大會討論。美國雖然表示參與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計劃,但沒明確表示出資多少。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哥本哈根大會期間還不止一次地試圖淡化《京都議定書》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行的雙軌制,甚至企圖以單軌制取而代之,還提出讓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加大減排力度并接受國際監督,甚至將此作為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的條件,違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厘路線圖”的規定。針對發達國家“無視歷史排放”的種種言論和作為,發展中國家不止一次地提醒它們:資金援助不是施舍,是補償!因此,玻利維亞、委內瑞拉和蘇丹的代表公開抵制這份文件,稱協議缺少足夠的資金和減少二氧化碳的目標。協議中的資金數目與他們此前要求的4000億美元相距甚遠。就在奧巴馬宣布達成協議后不久,“77國集團”的談判代表盧蒙巴·迪亞平召開新聞發布會,指出這份文件并沒有考慮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他認為,這份最終文件草案并不是通過“民主的程序”得出的,僅僅是一些國家達成的協議。
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減排責任、資金支持和監督機制等議題上分歧嚴重,為了避免失敗而終,中國總理溫家寶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印度總理辛格、南非總統祖瑪以及巴西總統盧拉2009年12月18日舉行了會談,達成了一個五國協議。2009年12月19日潘基文召開記者招待會,將這份美國、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簽訂的不具約束力的多國協議作為哥本哈根會議的成果,定位為“哥本哈根協議”。
可以看到,在全球氣候這一議題上,在哥本哈根,中國已經彰顯出了應有的誠意與決心。從1990至2005年,中國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了46%。在此基礎上,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夕,中國又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可不是一個輕松實現的指標。
中國的認真是有目共睹的。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及77國集團充分協商的基礎上,中國、印度、南非、巴西“基礎四國”在會議一開始就向會議有關方共同提交了案文。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與小島國、最不發達國家和非洲國家有關領導人進行了長時間會晤,聽取他們的意見,對他們的合理要求予以充分理解和堅定支持,表示中國愿在南南合作和雙邊框架下,繼續向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中國的立場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支持和贊揚。
紐約時報援引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部一名官員的話稱,“中國作出的減排承諾不會令人懷疑,他們是認真的。”英國BBC在《中國正與其氣候難題搏斗》的報道中稱,中國政府已開始朝低碳方向努力,推行一種既能快速提高經濟競爭力又能減少排放的雙重目的的政策。中國對綠色技術提供的財政刺激資金高于其他任何國家。
從1990年聯合國大會啟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開始,在過去近20年的國際氣候治理行動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是最重要的國際氣候治理成果,但期間任何一次談判都進行得異常艱難。從1991年政府間談判委員會成立,氣候談判開始啟動,到199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歷時3年,圍繞其后續法律文件的談判,190多個國家坐在一起整整談了15年。其中,僅《京都議定書》生效就耗時8年。所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談判進行得如此艱難也在意料之中。
發達國家在自身減排、資金與技術援助等方面王顧左右而言他,卻對新興發展中大國不斷施壓。2007年12月聯合國氣候會議通過的《巴厘行動計劃》并沒有要求發展中國家做出量化減排承諾。中國單方自愿承諾了單位GDP碳排放量化減排目標,而且這一目標沒有與巴厘授權所要求的發達國家的資金與技術援助相掛鉤。發達國家的承諾遠低于巴厘路線圖的規定,而中國碳減排承諾在國際可比層面無疑是很高的。由此可以想見,哥本哈根以后的挑戰會更為嚴峻。
中國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格局中的地位必然使得全球減排進一步聚焦中國。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40年前,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只有美國的1/6;20年前,不足美國的一半,與歐盟相當;目前已經超過美國,為歐盟的兩倍。中國人均排放在2007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5%,低于發達國家,但超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70%。美國占全球生產總值的比例30%,中國只有美國的1/5。但200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凈增量,中國占45.4%。這一方面說明中國的確需要加大減排力度,另一方面說明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絕對量的減排尚需時日。
《哥本哈根協議》是由來自192個國家的代表,經過13天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而達成的。會議舉行期間,“兩大陣營”、“三方力量”的政治博弈盡展無余,掌聲、爭論交替起伏。會議甚至被媒體稱為“二戰以來最重要的國際會議”。科學家與政治家們的主流意見都認為,氣候變暖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而有效的遏制,最終將毀滅地球。發達國家能否拿出真正的誠意將是明年墨西哥全球氣候變化大會的最大看點。伴隨金融危機的淡去,全球經濟漸趨好轉,發達國家政府在做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承諾方面所面臨的國內政治壓力可能有所減輕,從而為各方斡旋創造更大空間。同時,伴隨更多圍繞氣候變化影響的科學研究和知識普及,加之國際環保組織的推動,減排將成為一種全民意識,而這勢必有助于提升發達國家領導人的意愿,從而在提高減排目標和提供資金援助方面做出更負責任的承諾。
承諾一: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確立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2012—2020年)的減排目標,原本是哥本哈根會議的主要使命之一。然而,在這個問題上,會議未能像《京都議定書》附件那樣,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形式將每個國家的減排目標確定下來,而只是羅列了部分國家先前公布的承諾。可以預料如何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將是明年墨西哥會議的主要焦點之一。
承諾二:資金、技術支持問題。發達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與技術支持承諾,原本也是哥本哈根會議的議題之一,但是也沒有達成預期成果。發達國家暫時只肯就未來3年每年的資金做出承諾,發展中國家則要求長期融資。目前,對于2012年前總共300億美元的快速資金支持和2012年后每年1000億美元的中期資金支持,美國和歐盟均做出了口頭承諾。
承諾三:發展中國家參與問題。哥本哈根會議爭論得很厲害而最終未能達成一致的問題是:發展中國家減排行動的透明度問題。為了促進會議的成功,包括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在內的發展中大國都做出了自己的減排承諾。
無論如何,哥本哈根會議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應對氣候變化,國際社會任務艱巨。盡管《哥本哈根協議》不能算是重大進步,但至少是朝著進步方向邁出的一步。因此,未來重在落實行動,重在機制保障。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應兌現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持續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加快轉讓氣候友好技術,有效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唯有如此,哥本哈根會議才能真正可以說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這樣的基礎上,未來各國繼續推進的談判才可能有新的成果出現。2010年12月在墨西哥舉行的下一輪會議,也才有值得期待的意義。
【相關鏈接】
“對非洲國家來說,這簡直就是讓他們簽訂自殺協議,那是一個為了成就個別幾個國家經濟地位而該焚燒的公約;這是一個建立在利益基礎上的解決方案,是把非洲600萬人口推入烤爐的方法。”——77國集團輪值主席國蘇丹代表盧蒙巴·迪亞平
“我們離完全失敗只有一步之遙,帶著一半誠心挽救地球的做法改變不了什么。”——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行動項目負責人吉姆·卡斯坦森
“美國人斡旋的這個蒼白無力的宣言是一個成功的騙局,它不會阻止地球氣溫上升2度的事實,只會把世界上百萬最窮的人推向饑餓和痛苦的邊緣。我們需要讓那些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做出最真、最強和最公平的承諾,我們再也不要那些所謂披著綠色外衣的空頭承諾。”——英國《地球之友》執行主任安迪·阿特金斯
“氣候變化已直接導致每年的死亡人數高達30萬,我多么希望那些實力強大的國家不要參與,那樣我們就能達成一個理性標準。”——英國基督教救助會的高級氣候變化倡議策劃主任梅弗
“我們不能容忍地球變暖2度,變暖1.5度我們的國家就沒了。”——一位來自圖瓦盧的代表在貝拉中心的一個抗議活動中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