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軍
1. 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是否意味著矛盾的存在是無條件的?
解析: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又具有客觀性,即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就萬事萬物的共性來說,矛盾的存在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同時矛盾又具有特殊性,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是具體的。就具體矛盾而言,矛盾的存在又是有條件的。這是因為矛盾雙方的對立與統一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對立就沒有統一,沒有統一也無所謂對立,無論離開對立或離開統一,都不能稱其為矛盾。矛盾雙方的“對立”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但是“統一”是在一定條件下的統一,是相對的。矛盾雙方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即才能形成“統一”,這樣才能形成矛盾。
2.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否意味著矛盾都是容易覺察的?
解析:一般說來,處于動態中的、較為激化的矛盾,人們往往易于覺察;而事物處于相對靜止或緩和狀態中的矛盾,則需要通過思維才能認識和把握。所以,并非所有的矛盾都是顯而易見、易于覺察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發現矛盾、解決矛盾。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克服困難、解決矛盾的過程。
3. 首先解決的矛盾,是否意味著就是主要矛盾?
解析:首先解決的矛盾或者“緊要”的矛盾,并非一定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具有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規定和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的矛盾。次要矛盾是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如何區分主次矛盾,只能根據其性質、地位和作用來判斷,而不能根據解決的先后順序來決定。由于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所以,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首先抓住主要矛盾,即要抓中心,抓關鍵,抓重點。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次要矛盾處理好了,可以為主要矛盾的解決創造有利的條件;處理不好,會增加解決主要矛盾的困難。因此,為解決好主要矛盾,就必須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又必須首先解決好次要矛盾,方能最終解決好主要矛盾。
由此可見,首先解決的矛盾并不一定是主要矛盾,“緊要”的事情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抓中心,抓關鍵,抓重點。前者是根據解決矛盾的時間先后而定,后者是根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而定,必須具體分析。
4.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中的兩個“主要”,是否是一回事?
解析:二者是有區別的。(1) 二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復雜事物所包含的諸多矛盾相互比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則是就同一矛盾的雙方比較而言。主要矛盾有一個,次要矛盾有多個;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一個,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個。(2) 兩者的內涵不同。主、次矛盾講的是矛盾體可以稱為一個或一種矛盾。而矛盾主、次方面講的則是矛盾側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體,其內容都包含著矛盾的雙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3) 兩者作用不同。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發展進程,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性質。(4) 識別的方法不同。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辦事情要善于抓重點、抓關鍵,一般材料中有“中心”、“核心”、“第一”、“關鍵”以及“重點”等字眼或意思,并且通常是體現在“解決問題”、“辦事情”中。矛盾的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要全面,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一般材料中有“抓本質”、“看主流”、“認形勢”、“識大局”和“辨方向”等字眼或意思,通常體現在“分析問題”、“想事情”中。
二者又是有聯系的。(1) 二者都體現了矛盾的不平衡性,都是屬于矛盾的特殊性問題。(2) 二者都要求堅持重點論,反對均衡論。(3) 復雜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的。
5.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是否意味著矛盾越多越好?
解析: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是與承認矛盾的客觀性、矛盾的特殊性密切相連的,它并不能推斷出矛盾越多越好。事物包含矛盾的多與少,不是人們主觀愿望所規定的。什么樣的事物包含什么樣的矛盾,這樣的矛盾又如何推動該事物的發展,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既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又說明矛盾及其所起的作用是客觀的。事物的發展并不在于矛盾的多與少,而是事物自身決定了它該有什么樣的矛盾來推動自己的發展。所以,不能說矛盾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