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森 來迎雙 張 偉
(1.河南農業大學華豫學院體育學院,商丘475001;2.鄭州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教研室,河南鄭州450121)
依據 《中國籃球俱樂部籃球運動員轉會管理條例》、《中國籃協運動員管理辦法》、《注冊轉會管理辦法》、《全國籃球運動員注冊與交流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試行)》,目前CBA聯賽的球員交流主要包括兩大方面:國內交流和涉外交流。國內交流又包括長期交流和短期交流 (又稱臨時轉會)。短期交流 (臨時轉會)指球員保持與原注冊單位的隸屬關系,按照競賽規程規定,經與另一個注冊單位協商,共同簽署短期代表資格協議或經過摘牌形成短期交流的行為;而長期交流是指球員代表資格協議更換,與另一個注冊單位簽署代表資格協議到籃協再次注冊的行為。涉外交流指國 (或地區)內、外球員將代表資格從一個俱樂部遷移到另一個俱樂部的跨國 (或地區)的交流行為。現對交流現狀分析如下。
表1中顯示,近6個賽季初參加短期交流的人數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每個賽季初,籃協和籃管中心對短期交流 (臨時轉會)都有諸如交流名額、交流辦法等的規定,尤其是近幾個賽季的強制掛牌規定和季后賽短期交流 (臨時轉會)規定的出臺,都給以往平淡的交易市場帶來了活力。每個賽季的間歇期,籃協和籃管中心都有統一的時間、統一的地點、統一的選員方式對短期交流 (臨時轉會)的內員舉行摘牌大會,相對于長期交流的平淡而言,短期交流 (臨時轉會)顯得更為活躍。
從涉外交流的定義上看,涉外交流包括兩部分:一是中國籍籃球運動員 “走出去”,到歐美聯賽中打球;二是把外籍籃球運動員“請進來”。
表1 CBA近6個賽季初短期交流 (臨時轉會)的情況統計
1.2.1 中國籃球運動員涉外交流出國人數有限
NBA全球化浪潮席卷了歐洲、非洲后,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亞洲,尤其是經濟迅猛發展、消費市場巨大的中國。但是中國籍球員進軍NBA聯賽的道路卻充滿了坎坷。
1999年八一火箭隊的王治郅被達拉斯小牛隊在第36順位選中,成為第一個在NBA“選秀”大會上被選中的亞洲運動員,先后轉戰于洛杉磯快船隊、邁阿密熱火隊,于2006年結束美國之旅回國;2002年2月巴特爾加盟丹佛掘金隊,成為繼王治郅之后第二個登陸NBA的中國運動員,先后轉戰圣安東尼奧馬刺隊、多倫多猛龍隊、奧蘭多魔術隊,于2005年重返CBA聯賽;在2002年NBA的“選秀”大會上,上海大鯊魚隊的姚明獲得了“選秀”狀元,涉外交流至休斯敦火箭隊;在2007年NBA的“選秀”會上,廣東宏遠隊的易建聯以第6順位被密爾沃基雄鹿隊選中,并與其成功簽約,成為第四名成功加盟NBA的中國運動員。
1.2.2 外籍球員引進相對活躍
CBA引進外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俱樂部各自為戰,單獨行動挑選外援。這一階段從1995~1996賽季第一名外援加盟到2003~2004賽季,共進行了9個賽季。第二階段,集中選拔外援。在東莞舉行的2003~2004賽季CBA聯賽總結會上,各支俱樂部一致要求籃管中心組織大家統一選外援。從2004~2005賽季,外援的選拔一律由籃管中心統一組織,以“倒摘牌”的辦法進行,沿用至今。
表2中的統計,反映了各賽季初甲A球隊引進外援的情況。從CBA初期的一名,到現在大規模的、有組織地集體選拔,外援基本上已經遍布CBA聯賽的各個賽場。如今除了八一隊外,外援已經成為各個球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外援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不斷地增加和提高同時參加引員的球隊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
表2 CBA各賽季初引進外援的情況統計
廣東宏遠集團公司是由廣東省東莞市于1988年創辦的。1990年開始從各省市退役籃球運動員中招募精兵強將,先后有剛退役的國手張勇軍、李春江、黃云龍和原河北隊主將馬永忠、郝煥新、吉林隊名手關德有、李青山等加盟,陣容日趨整齊強大。1995年4月,榮升甲級隊行列。同年,強勢外援和在八強賽中有明星稱號的李群(原廣州軍區隊)以及原新疆隊年僅26歲、身高2.05 m的中鋒桂敏加盟,使全隊整體實力又有新的增長,每個賽季都有不錯的表現,一直名列前三。
隨著CBA聯賽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的開發,籃球的球市進一步升溫,聯賽各個球場的上座率也有所改觀,出現了球市火爆的景象,雖說這一現象并不完全是由某一個因素決定的,但可以肯定,各個球隊不斷地引援絕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每個主場球隊運動員角色的變化,難免會激發球迷的賽場熱情,勾起觀眾對比賽的渴求欲望。表 3統計顯示,縱觀CBA前12個賽季,無論上座率,還是平均每場觀眾人數均呈上升趨勢。
表3 12個賽季CBA球場觀眾人數統計
中國的籃球文化一直是強調集體主義的,而美國的籃球文化則強調個人英雄主義。這一根本的籃球文化區別在很多方面都顯示出來,以美國球員為主的外援來到CBA的賽場上,以其出眾的身體素質、高超的技藝,把 “個人機動強攻下的隨機配合”演繹得淋漓盡致;而國內球員更注重的則是多人給某一個人創造機會。這些外援在展現籃球技術的同時,也向廣大球迷和觀眾表達了自身對籃球文化的理解,以一種特有的形式輸出了自己的籃球文化,同時無形之中,也被另一種籃球文化所感染。
中國籃球運動素有 “南派”和 “北派”之分,打法各異。“南派”隊員身材不夠突出,但是講究動作技巧,有較強的比賽意識,配合細膩、協調。而“北派”打法,則是運動員身高體壯,技術動作大刀闊斧,攻防驍勇,而技術動作的技巧和配合意識較南派略遜一籌。如今,隨著CBA聯賽的開展,球員的流動日益頻繁,各個球隊都在根據世界籃球的發展趨勢,不斷更新自己的技、戰術打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風格。CBA內外援的引進,直接豐富了球隊的戰術安排。通過球員交流,南方的球隊有了高大的中鋒,在突出快、靈、準的同時,也在籃下贏得了自己的空間;而北方的球隊在高舉高打的同時,大量引進攻擊型后衛,加快球隊的攻防節奏,進而在外線逐漸建立球隊的優勢。總之,球員交流為中國南北方球隊打法的進一步豐富提供了條件。
3.1.1 短期交流 (臨時轉會)存在的主要問題
掛牌人數增多,但成功摘牌人數相對不多。表1中的統計,反映了近6個賽季初球隊短期交流(臨時轉會)的情況。6個賽季,總共掛牌人數386人次,成功摘牌的人數是103人次,掛牌人數不斷增多,每年的掛牌數與摘牌數的百分比在26%左右,成功摘牌率不高,處于較低的水平;平均每年都有64名運動員掛牌參加短期交流 (臨時轉會),成功被摘的運動員僅有17人次,分別被11.5支球隊摘得,也就是說每年每個球隊僅能獲得不到兩名短期交流 (臨時轉會)的運動員,這和平均每年每個球隊能注冊15名國內運動員來比相差甚遠。
參加交流的人數少,主力隊員基本沒有1998~1999賽季參加長期交流的12名運動員中,有8人是從甲B或乙級隊轉入甲A俱樂部的,甲A俱樂部之間進行長期交流的只有4人;2000-2001賽季中進行長期交流的運動員14人,其中8人交流的原因是由于原球隊的解散,4人是由于甲B休賽或乙級休賽。因為球員的培養周期一般為8-12年,培養一個球員花費巨大,更不用說培養一名優秀的運動員,所以各隊的主力隊員,基本上沒有一個進行交流的。縱觀CBA聯賽,即便是有長期交流的主力隊員,也都是已過當打之年的老隊員了,昔日的吳乃群、王守強、李曉勇等,今天的婁延東、單濤、遇俊鍇、劉玉棟等,都是例子。
CBA聯賽自創辦以來,以長期交流為代表而引發的官司或糾紛屢見不鮮,以前北京首鋼巴特爾和前山西中宇的王磊為代表,都是因為合同不夠規范而引起。近期上海的劉煒也出現交流風波。籃協歷來鼓勵運動員合理流動,但堅決反對俱樂部之間的惡性競爭。出現的問題,表明CBA聯賽就球員交流的管理和相關配套的政策、規定有疏漏,原注冊、交流的某些條款已不適合聯賽的健康發展,需要予以修訂。綜上所述,目前CBA的長期交流市場,不是很活躍;現行的相關條例已經不能再滿足現階段CBA發展的需要,新的管理辦法急需出臺,以保證聯賽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
3.2.1 涉外交流運動員出國地域集中
經過十幾個賽季的錘煉,CBA已經培養了得到國際上廣泛認可的優秀籃球運動員,尤其是內線球員居多,但能在國外聯賽中取得成功的數量有限。在已登陸 NBA賽場的中國四位球員 (王治郅、巴特爾、姚明、易建聯)中,只有姚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目前還沒有現役的國內球員到歐洲籃球聯賽中效力,作為世界籃球三大流派之一的歐洲聯賽,應該有更多的國內球員去歐洲聯賽闖蕩,去了解它的魅力,以豐富目前國內的籃球元素,汲取歐洲籃球的精華。
3.2.2 CBA聯賽外援引進存在的主要問題
A.CBA聯賽初期外援的薪金增長過快,俱樂部經濟負擔過重
1995~1996賽季,浙江隊的外援薩文科夫月薪僅為500美元,但到2003~2004賽季,陜西隊外援蓋茨的月薪已達到了驚人的3.8萬美元。僅僅9個賽季,外援的薪金翻了76倍,難道是這些外援真的球技高超,物有所值?其實不然,造成這種不合理現象的原因是各支俱樂部之間的惡性競爭,為了獲得較為優秀的外援,俱樂部之間相互拆臺、暗中較勁、競相抬價,使得外援的身價遠遠超過自身的實際能力,成為 “奇貨”。2003~2004賽季在改革外援引進方式的同時,也對外援的薪金進行了限制,規定外援的最高月薪不得超過20 000美元。“限薪令”避免了各俱樂部之間的不正當競爭,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支出,以用于其他方面的投入。針對外援薪金問題,聯賽的主管部門已經作出了較好的回應,近幾年來,逐步走入了正規。
B.外援難于管理,影響CBA聯賽秩序
一部分外援的確具備一定的實力,成為球隊取勝的關鍵,左右著比賽的戰局。但這部分球員也往往以此居功自傲,覺得較別人高出一等,于是他們要求單獨入住高檔賓館、不按時參加訓練、平時很少與教練和隊友溝通,成為隊內特殊的一部分。個別外援在賽場上尋釁打架、不服從裁判判決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賽場競賽秩序,損害了CBA聯賽的形象。以上現象表明俱樂部對外援的管理、教育工作還不到位。俱樂部在管理、教育時應一視同仁,對待外援不能放任或遷就,應不斷對他們宣傳CBA和俱樂部的規章制度,使他們服從俱樂部的管理,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有序的比賽氛圍和強有力的集體。
C.外援流動性較大
在CBA聯賽中,只有少部分外援在一個球隊能夠效力兩個賽季以上。曾經有很多熟悉的名字,像詹姆斯、薩烏留斯、斯班瑟、阿爾斯通、奧科薩、布蘭頓、蒂龍?華盛頓等等,都己經成了CBA的匆匆過客。對于一個成熟的聯賽來說,必須有一批出色而又穩定的外援。目前,NBA聯賽中的國際球員,足足可以組成幾個超豪華的球隊,諾維茨基、納什、姚明、博格特、吉諾比利、帕克等等可謂是征戰多年的驍勇戰將。而CBA中的外援卻往往具有不確定性,流動性比較大,真正能夠長期在CBA中打球的外援少之又少。象積臣、科爾曼等一批老將,可謂是CBA聯賽中鳳毛麟角一般的人物,俱樂部如何能夠讓他們在CBA效力幾個賽季后,仍兢兢業業的為俱樂部效力,這其中的經驗有在聯賽中推廣的價值,因為這樣的外援才是推進俱樂部職業化、推進CBA聯賽職業化發展真正所需要的。
[1]國家體育總局.全國運動員注冊與交流管理辦法 (試行)(體競字 [2003]82號)[Z].2003:1
[2]俞繼英,等.我國競技體育人才流動和人才市場,[J].體育科學,2004,24(1)
[3]黃遠翔,周鵬飛.我國競技體育人才交流的現狀及對策 [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6(1)
[4]劉建,等.全運會運動員交流的利弊及對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
[5]牛清梅,張超.我國運動員交流引起的負效應及對策 [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5)
[6]張貴敏.我國運動員流動的法規建設探討[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3,(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