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外訓隊,廣州廣東510500)
語言手段是一種交際與文化傳遞的工具。應用語言學往往不僅在應用 (applications)方面起作用,而且它還給人們以啟發 (implications),而后者的作用往往大于前者。
在外軍學員學習器械的過程中,翻譯人員從語言生成系統中尋找規律,在簡化表達方式,明確表達意圖的同時,將中文中的一些表達用外語的方式生成,不但可以準確直接的表達教員的意圖,也大大縮短了翻譯時間,收到了較好的信息傳達的效果。例如,武術器械教學中的專業術語 “弓步”、“馬步”、“刀”、“棍”等,在外軍學員初次接觸這些術語時,翻譯人員使用語言解釋手段和教員的現場示范詳細準確地解釋了這些動作:gong bu is bow step (stance);ma bu is horse-riding step (stance);dao is broadsword;and gun is stuff。而后的教學過程中,翻譯人員更多的是使用漢語拼音表達這些專業性很強又需要冗長解釋的專業術語。這種類似gongbu,mabu,dao,gun的表達方式是中文到外語的一種生成方式,而它又不同于漢語教學。漢語教學需要系統的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由基礎入手,從易到難,最終達到以漢語交流的目的。而器械教學中的語言生成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以實用和常用為主,最終達到理解和運用的目的。
符號單獨與對象或與解釋者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只有放在這個三角關系里才有意義,因為它在對象與解釋者之間起傳遞作用。結合器械教學過程,解釋者就是翻譯人員,而這個符號就是教員所給出的各種信號。沒有外軍學員這個對象,教員講授的 “纏頭裹腦”、“馬步截棍”等符號信息就沒有翻譯成外語的必要性,反之亦然。
語言的任意性指符號與它所指的對象關系,更具體地說,就是聲音與意義的關系?!岸〔桨吹丁边@種表達如果直接翻譯成 “press broadsword with the stance of Chinese character Ding” (按壓刀并伴以中文漢字 “丁”的腿形)就會使學員大肆疑惑何為中文漢字 “丁”,這種聲音與意義的關系就沒有被準確的表達出來。然而如果翻譯為 “press broadsword with the stance of letter T”(按壓刀并伴以字母T的腿形)就會使學員容易理解這串符號所表達的意義。這里字母T與漢字 “丁”字并無關聯,這種語言的任意性只是表達了所指的對象關系。當然,詞的搭配也是視習慣而言的?!肮鲯咭淮笃?、搶挑一條線”這樣的表達,我們翻譯為 “hit by stuff with grand range and thrust spear in one straight line”也并非是哪個人任意造出來的句子,而是通過語言規律和表達方式按照一定的規則翻譯出來的。語言既是任意性現象,又是由規則支配。事實上,任意性僅是指語言現象在其產生時帶有任意的成分,它們必須經過社會的公認,約定俗成后就不是任意性的了。
語言除了交際表達、理解和生成的要求外,還要如實的表現真實。語言這套任意性符號系統并非存在于與世隔絕的真空里。人們使用這套符號來交際,傳遞思想與文化,并且在使用過程中逐步把它完善。
“正蹬腿”、“彈踢腿”、“前踢腿”、“下劈腿”等所表示的動作方向均在身體的正前方。而翻譯過程中,如果沒有語境的限制,那么像front這類的詞的使用就沒有了意義,通過教員的動作演示,相關翻譯資料的查詢,以及翻譯人員的知識涵蓋,最終我們將這四種腿法依次翻譯為 heel kick,rebounding kick,front kick,和front chop kick。這種語言和現實動作之間的聯系是通過文字和語言的使用實現的。
首先,所謂翻譯,那就要起到語言轉換的作用,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語言文化的差異要求翻譯人員了解多語言文化背景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在語言轉換的過程中思維要敏捷,表述要清晰正確,還要能靈活運用各種語言手段和非語言手段及時輔助和補充自身的翻譯。
其次,翻譯人員在教學過程中要起到輔助作用。除了要將教員的每句講解翻譯給學員以外,教員的每個動作,有時哪怕是一個眼神或是一個示意都要翻譯給學員。因此,翻譯人員的輔助教學作用是教學過程順利有效正確進行的有力保障。
再次,翻譯人員對于學員的引導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翻譯人員是教員傳授知識的第一直接接受者,學員又是該知識的承受者,因此翻譯人員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就要求翻譯人員在從業過程中要時時關注學員,指導和引導他們理解并完成教員要求的正確動作。
首先,過硬的專業素質是必不可少的。這里并不僅僅指外語表達所要求的詞匯量、語法和表述能力,更要注重雙語環境中的文化差異。比如在器械動作中常有 “向斜下方發力”等表述, “斜上”、“斜下”這種表述在漢語表達中比較常見,但我們卻不能把它們翻譯成up and sideward或down and sideward,對于外語表達來說,要求更精確的表述為 “與地面/身體/前進方向成多少度的角度”。諸如此類的翻譯在武術器械教學中比較多見,這要求翻譯人員在語言轉換的同時要時刻注意雙語中的文化和表述差異。
其次,是要有良好的雙語表達能力。對于從事外訓工作的翻譯人員來說,我們更多地稱他們為Interpreters(口譯者),而不是 Translators(筆譯者)。這就要求翻譯人員在日常表達上要清晰、明確、流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翻譯人員翻譯時聲音太小,有些學員聽不到或聽不清楚;有的翻譯人員中文或外語中的口頭禪過多,耽誤翻譯時間并影響學員的理解等等。這些都是不良現象,需要翻譯人員加強重視并及時改正。
最后,是翻譯人員對于專業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問題。除了語言方面的過硬素質外,對于所翻譯的課程也要有一定的認識和掌握。翻譯人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掌握一些專業課程知識。
[1]胡壯麟,等.系統能夠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6~46
[2]桂詩春.應用語言學 [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