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芳
(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化學課程有效教學小議
謝 芳
(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化學課程作為中職藥劑生的基礎課程,學好該課程對其后繼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使化學課程教學收到最好的效果,應從有效教學理念、教師因素及其合理性構建等多方面進行探討,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化學課程;有效教學;探討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它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1]。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有效教學是提高教師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
教師要有“對象”意識,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化學學科作為中職藥劑專業的基礎學科,是專業課學習的基礎。但是由于中職學校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學習興趣不大,再加上在初中的時候接觸化學的時間不多,對化學有一種“怕難”心理,從而給化學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取得的哪怕是極小的進步,教師都應該采取賞識法,通過激勵、表揚等手段,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鼓勵學生不斷追求成功,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意識,有利于發現和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喜歡上化學,也會使化學教學的效果更好。
教師要有時間觀念與效益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也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例如在有機化學的講授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把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引進教學,使所學的知識貼近生活、貼近藥劑專業的實際情況。比如:生病了都知道要吃藥,但是吃藥有沒有用?效果如何?作用時間有多長?這些藥到底跟自己學習的化學有什么樣的聯系?怎樣才能知道這些藥是不是合格的?只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才能使學生把所要學習的知識牢固掌握,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同時,教師應把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找出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識的關聯性,認識到學好本學科的重要性,這樣教學效果自然就會好。
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此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要求教師持續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的教學更有效的教學”等問題。有效教學是一套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的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例如,在有機化學關于電子云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對這難以理解,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作為教師,應怎樣設計課程才能讓學生接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反思,找到簡單明了的方法,讓學生欣然接受新知識。教師只有樹立了有效教學的理念,才能在實踐中始終貫徹有效教學所要求的內容,切實推進有效教學。
系統豐富的本體性知識不僅包括化學專業知識,還包括相關學科領域知識和一般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它們共同構成了教師教學工作的知識基礎。中職藥劑專業的基礎學科——化學,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是學習藥物專業課的基礎。例如藥物專業以化學學科為基礎,與生物化學、藥理學、藥代動力學和計算機等多學科相互滲透,與藥劑學、藥物分析、制劑工藝學以及藥事管理學等學科密不可分,是藥學領域的一門重要學科。作為教師,應該在傳授本學科知識的同時,關注相關學科的發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這不僅包括普通心理學、教育學與教學論3門課程的知識,也包括當代認知心理學、課程教學心理學、國內外教育教學動態、教育科學研究等知識,還包括對新課程理念的詮釋、課程標準的解讀等與現代教育改革緊密相關的知識。具備這些知識,既有利于教師認識各種復雜的教育教學現象,也有利于化學教師對本體性知識進行思考和重組,使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學生學習化學最大的感受就是:化學太難學了!如何讓學生感覺化學是不難學的,不僅要求教師具備系統的、豐富的本體性知識,還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細密的條件性知識。讓學生感覺到化學課程其實也很簡單,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專業的化學知識,還要求教師就學生的心理作出分析,同時掌握教學技巧,以便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化學教學活動不同于一般的科研活動,它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性知識,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面對諸多不確定的教學情境做出符合實際的、科學的選擇與決定,從而采取適合特定教學情境的教學行為。例如,花兒開放的時候,為什么會聞到花香呢?為什么多吃菠菜會影響鈣的吸收呢?對于這些問題,學生的好奇心是很大的,都想弄清到底是為什么。這時,教師可以把相關的知識告訴學生,讓學生知道學習化學其實是有很多好處的,可以獲取很多知識,而且化學是跟生活密切相關的,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這樣教學效果和效益自然就提高了。
策略性知識是教師運用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創造性地處理教育教學特定情境中具體問題的知識,包括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方法的選用,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和學習行為的指導,對教學技術手段和網絡媒體的選擇及使用等。
3.1.1 師生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是教師與學生、師生與教材間的雙向理解、解決問題的活動,是形成共識的共創、共生活動。課堂教學強調時空共有、內容共創、意義共生、成功共享。例如在分析化學礦泉水鈣離子含量測定的實踐過程中,在礦泉水中加入相應試劑后,在滴定終點時,礦泉水顏色會出現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教師可以就這些問題跟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深入地了解實際的結果與理論上的結果有什么區別以及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這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3.1.2 互動的多元性,有利于鞏固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是多元的,是多情況、多內容、多難度、多形式的互動體。它主要包括:在情境上既有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又有融洽、和諧的人文環境,發人深省的問題背景;在內容上不僅有課本知識的學習,又有生活經驗的積淀,生命意義的領悟;在關系上,既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又有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個體與群體、師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與溝通。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的自身發展是有規律的。為強化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特點,并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另外,學生的發展有巨大的潛能,教師應相信每名學生都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堅信每名學生都可以積極成長,都有培養前途,都可以獲得成功。同時,教師也要承認,處在發展中的學生,有個體差異性,肯定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均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解決。
學生不是單純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人。在有效教學活動中,應還學生一個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的舞臺。每名學生都有其獨特性,學生由于受不同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家庭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獨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只有對學生有確切地了解,才能因材施教,使教學效果達到理想狀態。
創設有效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有效進行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納、民主、平等、協調的師生關系。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一方面,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把教學視為學生通過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另一方面,“以活動促發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學論教”,創設一個有利于師生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使整個教學過程自始至終充滿主動學習的氣息,使學生在合作、交流與交往中獲取知識與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氣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3]。
讓化學課程教學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并盡可能地收到最有效的教學效益,是所有化學教師的共同追求。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方法千差萬別,關于化學課程的有效教學,作為化學教師共同研究的課題,依然值得探究。
[1]張璐.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1:37~40.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覽編委會.基礎教育改革通覽[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G420
A
1671-1246(2010)24-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