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霞(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7)
論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公益特征與政策支持體系建構
陳明霞(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7)
無論是基層崗位自身的公益性,還是我國當前社會職業趨高級化過程中凸顯到基層就業的公益特征,都折射出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是一項具有階段性公益意義的舉措。在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政策時,要重視這個階段性公益特征,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使基層成為畢業生就業的廣闊天地。
基層就業;階段性;公益特征;政策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連年創新高、大中城市就業崗位日趨飽和、農村和中西部基層人才緊缺的大背景下,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問題。2005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 《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中辦發 [2005]18號),出臺了一系列引導和鼓勵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在國家政策鼓勵下,大部分學生擇業逐漸趨于理性,能正確認識面向基層就業是我國社會現實的需要,意識到基層單位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可以體味別樣人生,豐富人生經歷,實現自我價值。但是,基層成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的同時,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到基層就業目前仍未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主流。據統計,2007年到縣 (含)以下單位就業的畢業生有58萬人,僅占已就業畢業生的16.6%。(1)許多畢業生寧愿在城市當 “漂族”也不愿下基層工作,寧可在城市當“蟻族”也不愿去條件相對艱苦的基層施展才華。在目前國家政策大力推動、畢業生基層就業意識日漸形成、基層就業比例逐步提升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需要進一步轉變思路,重新審視和認識當前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公益特征,鞏固和完善激勵政策,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推進畢業生基層就業工作的持續發展,確保到基層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數量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從長遠來看,高校畢業生作為一個勞動者群體,到基層就業將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也是社會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我國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和當前社會發展的非均衡性,以及高等教育尚處于大眾化發展階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在比例上還比較低,這種結構性矛盾使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公益特征。
其一,基層崗位自身的公益性。一般來講,基層既包括廣大農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區;既涵蓋縣級以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也包括社會團體、非公有制組織和中小企業;既包含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也包括艱苦行業和艱苦崗位。顯然,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主要是面向非公有制組織和中小企業,尤其是面向艱苦行業和艱苦崗位就業。從畢業生基層就業崗位的職業分類屬性來說,多數崗位無疑符合公共利益,具有公益特征。制定和實施鼓勵畢業生基層就業的政策應該符合崗位的公益屬性。
其二,社會職業趨高級化中凸顯基層就業的公益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結構的轉變使職業空間變大,職業結構日益多樣化,較高職業不斷涌現,引起社會成員的大規模的、整體性向上流動,職業結構正漸趨高級化。(2)與此同時,“基層、農村,尤其是西部地區,急需我們的畢業生。時代賦予了年輕人這樣一種使命?!保?)面對廣闊的基層就業市場和職業發展的趨高級化,鼓勵和引導到面向基層就業應該成為畢業生就業政策設計的重要價值起點。但應該看到,社會職業的趨高級化與面向基層就業對畢業生職業選擇形成巨大擠壓,從而構成與畢業生就業期待的暫時性逆向流動。盡管由于大學生自身知識儲量、技能熟練程度與信息手段的優勢,他們能比一般青年更具職業流動能力,其流動速度更快,流動的地域限制更少,流動的行業領域更寬,流向的規律性更強 (大多具有更好的去向)。但如果我們將基層就業預設成為大學生單向度的職業嵌入,無論是基于自覺的、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的使然,還是迫于就業競爭壓力下的被動的、無奈的適應所致,我們在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基層就業政策中,都應該注重其行為選擇的公益特征,必須對大學生基層就業過程中凸顯的問題做出細致的籌劃和妥善地解決,增強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信心和決心。
其三,推進社會事業發展中到基層就業的公益意義。畢業生就業工作關系千家萬戶,關系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是解決當前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化解就業壓力的重要工作內容,這一政策本身就包含著公益性特征。它不僅可以解決畢業生當前的就業問題,而且對于國家、社會也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從長期來看,隨著一大批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可以改善基層的經濟、社會和人文面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本,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意義深遠的戰略舉措,應該突出政策引導的公益特征,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各項事業。
其一,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既然具有階段性的公益特征,就必須突出政策的導向和作為。應當看到,當前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政策框架體系初步建立,但政策落實還存在許多問題:一是鼓勵力度還不夠大,對畢業生的吸引力不強,不足以解決畢業生的后顧之憂;其二,有些政策還沒有很好地落實,畢業生在基層就業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社會保障不能落實,已在基層就業的畢業生反饋的許多負面信息,對學生到基層就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三,基層受財力、編制所限,難以吸納更多的畢業生,基層人文環境差,難以留住畢業生。畢業生基層就業的階段性公益特征,使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單純依靠建立基層自主的勞動力市場所能克服和解決的,要進一步發揮政府的作用,特別是通過政策的有效引導和合理支持,破解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還存在一些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為畢業生基層就業提供公共服務和政策保障。
一要進一步發揮鼓勵畢業生基層就業措施的綜合效應。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市社區建設和應征入伍。對到農村基層和城市社區從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的高校畢業生,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公益性崗位補貼;對到中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縣以下農村基層單位就業,以及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的高校畢業生,實施相應的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在基層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在考研、公務員考試等方面都給予相應的優先條件等。但這些引導和鼓勵政策在總體上考慮不多,缺乏遠景規劃,執行的連貫性、一致性存在脫節現象,政策引導的綜合效應未能充分實現,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難以有效保證。必須進一步統一規劃和整合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激勵政策,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集中、統一供給,進一步消除政策落實中相互掣肘的矛盾,解決執行的隨意與政出多門的尷尬,為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造一個高效、便捷、有效的激勵環境。
二要進一步完善畢業生基層就業的保障體系。我國雖然沒有針對大學生就業的專門法律,但不論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各種政策規定。這些政策規定涉及畢業生的權利義務、雙向選擇、就業指導、就業服務、就業援助、創業扶持、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都對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基層當前脆弱的社會就業保障仍讓許多畢業生卻步。要進一步消除社會流動藩籬,對到縣以下基層單位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實行一定條件下的來去自由政策;對在基層服務期滿后尚未實現再就業并有就業愿望的,要切實納入城鎮失業人員統籌管理,按規定提供再就業培訓、職業介紹服務;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勞動力市場執法檢查力度,加強人事、勞動保障執法監察,督促企事業單位依法為在基層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辦理社會保險、及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維護基層就業畢業生的合法權益。
三要進一步完善基層就業的社會流動機制。勞動力市場 “二元”分割是導致畢業生不愿到基層就業的制度性原因。在訪談中,一個畢業生這樣描述城鄉就業差異:“在城市就業,我是擁有‘金’——金字塔式的職業發展空間;在農村就業,我就變成‘土’——只有狹窄的職業流動渠道”。要對大學生基層就業過程中凸顯的社會流動的問題做出細致的籌劃,為畢業生構建向上流動的扶持機制,對畢業生社會流動路徑,從流動機會、流動規則、流動模式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對到基層、艱苦崗位就業的畢業生形成可預期的社會流動梯級結構和職業發展的有序格局,保證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上得來”,增強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信心和決心。
四要進一步拓展基層就業的事業空間。就基層單位而言,由于受財力、編制所限,吸納高校畢業生的能力有限。對到基層就業的大學生,容易認為加重了基層的負擔,加劇了競爭,給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帶來一定的難度。要把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結合起來,增加選拔到基層工作的優秀畢業生數量,充實到鄉鎮、村和城市街道等基層單位;要以基層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長遠基礎,加大對吸納畢業生的基礎單位的財政支持力度;在嚴格控制總體編制的前提下,為收高校畢業生的基層單位適當增加周轉編制,創設干事平臺,提升基層就業畢業生的職業歸屬感和群眾的認同感,讓畢業生把基層工作作為事業來追求,讓群眾把畢業生作為人才來看待,拓展畢業生的基層就業空間和事業發展平臺。
五要進一步促進基層就業項目制度化。2003年起,“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農村教育特崗計劃”、“大學生到村任職計劃”等面向基層就業的項目相繼落實,一批畢業生到基層教育、衛生、農業、青年中心、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等領域提供志愿服務。要繼續把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任務,拓展項目,擴大數量。實施 “一村一居一名大學生計劃”,大力推廣高校畢業生進村、進社區工作,爭取做到全國每個村、每個社區至少有1名高校畢業生;要逐步推進基層就業項目的制度化建設,使項目常態化,成為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有效途徑;要建立部門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各項目的組織實施和相關待遇政策的銜接。
六要進一步營造到基層就業的良好社會輿論氛圍。社會輿論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期待的標簽和父母的干擾,成為阻礙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重要因素。要通過加大正面宣傳引導力度等措施,努力促進全社會用人觀念和就業創業觀念的轉變。作為用人單位,要積極調整用人心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做到人盡其才;作為社會大眾,要調整心態和俗成認知,充分認識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畢業生應更多的是 “有知識的普通勞動者”;作為各類媒體,應當調整輿論導向,大力宣傳在基層、在西部就業創業的大學生的工作生活情況、奉獻精神和先進事跡,在全社會形成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其二,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既然具有階段性的公益特征,就必須強調奉獻和責任??陀^地說,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僅帶來畢業生人數的快速增加,而且改變了畢業生的就業結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與普通勞動者一樣,以多種方式到基層就業,基層將成為吸納高校畢業生的重要渠道。但這將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高校要主動承擔教育的責任,加強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苦樂觀、地位觀、權利觀。宣傳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典型案例,讓學生看到基層就業的機遇與挑戰,引導畢業生充分認識基層就業可能條件相對艱苦一點,但是,正因為艱苦,就更能鍛煉和磨礪意志;正因為人才匱乏,就更易脫穎而出,找到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正因為在基層,對民生將有更深切的體認,最能體現關懷民生的人文情懷。要引導學生把建設國家、奉獻社會的人生價值追求轉化為到基層尋找實現價值的實際行為,體察時艱,合理調校就業預期,從基層做起,腳踏實地,志存高遠,不怕吃苦、不怕困難和挫折,用走進基層崗位的擇業取向再次體現當代大學生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使命感。
注釋:
(1)代洪甫.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現狀分析和機制構建[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1).
(2)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98.
(3)九旬院士申泮文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content-10639859.htm.[2009-01-11].
[1]彭小孟,肖池平.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的現狀分析和對策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
[2]鄭娟.對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工作的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6).
[3]曾澤鑫.大學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長效機制建設的探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1).
[4]代洪甫.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現狀分析和機制構建[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1).
[5]梁梅,熊孝梅.對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若干問題的調查分析[J].高教論壇,2009(1).
[6]孫興洋.拓展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路徑的思考[J].唯實,2009(7).
On the Commonwe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n Grass-root Organiza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olicy-supported Em ployment Service System
Chen M ingxia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Both the commonweal characteristics implied in grass-rootorganizations themselves and the commonweal characteristics shown in such organizations in the present tendency toward pursuing high-ranking positions in our country's job markets suggest that it is a commonwealmeasure at the present stage to encourage graduates to obtain employment in grass-root organizations.During the course of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policy to encourage graduates to get employment in grass-root organizations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policy-leading and policy-encouraging effect so as tomake the grass-root organizations a large space for the employment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n grass-rootorganizations;present stage;commonweal characteristic;policy
G473.8
A
1673-8535(2010)02-0045-05
陳明霞(1968-),女,福建平潭人,福建師范大學音樂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教育發展、課程論。
(責任編輯:高 堅)
2010-02-12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待就業畢業生跟蹤與支持體系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DIA08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