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芳宏 朱東妹 方 曙
(安徽師范大學圖書館,安徽 蕪湖 241003)
所謂數字資源整合,是指依據一定的需要和要求,通過中間技術,把不同來源和不同通信協議的信息完全融合,使不同類型、不同格式的數字資源實現有機融合或無縫鏈接,其目的是為讀者提供方便的一站式檢索入口,使各類數字資源通過整合形成一種跨平臺、跨數據庫、跨內容的新型數字資源體系[1]。
圖書館是高校的文獻信息中心,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各類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和數據庫層出不窮。數據庫檢索平臺各不相同的問題,以及收錄內容重復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讀者想了解圖書館是否收藏某一本書,需逐一登錄有關電子圖書數據庫及OPAC系統,檢索過程繁瑣。讀者要查找某個課題時,必須逐一檢索每一個數據庫,檢索結果還會有重復。這一切給讀者查詢信息帶來了極大不便。因此,如何將各種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也就成了圖書館資源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2]。
近年來,在安徽省教育廳和安徽省高校圖工委的統一積極行動下,電子資源配置取得了一定成效。不過,從安徽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整合現狀來看,還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對電子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電子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隨著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增多,讀者檢索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而圖書館缺乏對數據資源統一檢索的平臺。據統計,只有中國科技大學圖書館一家提供了文獻信息集成檢索系統平臺,為讀者在異構的數據庫間檢索資源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安徽省高校圖書館在這方面還有很大差距[3]。
目前,安徽高校圖書館存在著校際間系統分割,缺少合作。在軟件方面,大部分高校圖書館處于各自為政、自成體系的落后狀態,缺乏統一協調發展。據文獻[3]調查顯示,26所高校圖書館都建有自己的館藏書目數據庫,都能在校園網或互聯網上提供圖書查詢、新書通報、圖書續借等OPAC服務。各高校圖書館分別引進了6家不同軟件廠商提供的圖書館管理系統。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江蘇匯文圖書館管理系統,共有7家圖書館采用,占調查總數的26.9%;其次是大連網信的妙思文獻管理系統,共有6家館使用,占23.1%;采用清華大學新洋圖書管理系統的4家;采用北京金盤管理系統(GDLIS)的4家;采用重慶圖騰管理系統的3家;采用深圳朗思管理系統的兩家。
由于管理軟件的多樣化,以及不同電子資源的異構性,給全省高校電子資源的整合帶來相應的問題。安徽各高校館對電子資源的整合基本上處于零亂的、無規律可循的狀態,跨平臺數據庫檢索系統的建設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90%以上的高校館對引進的數據庫,只是簡單地劃分為中外數據庫或隨意按名稱羅列,談不上對全文電子期刊、文摘庫、參考工具、網絡免費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多種導航系統,這讓用戶快速檢索和獲取信息極為不便,降低了電子資源的利用率[4]。
各高校圖書館側重于采訪、編目、典藏、流通子系統的建設,忽視公共查詢系統的開通;重視網絡硬件建設的投入,忽視網絡化檢索系統的完善。已開通的OPAC,幾乎清一色地只收錄館藏目錄,缺乏存貯與檢索能力,很少支持文摘、索引數據庫與其相連,更談不上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的全文鏈接[5]。
相關學者認為,當前圖書館數字資源整合方式主要有以下5種:基于跨庫檢索系統的數字資源整合、基于OPAC系統的數字資源整合、基于導航系統的數字資源整合、基于鏈接系統的數字資源整合、基于專業信息門戶的數字資源整合。而基于OPAC資源的整合是圖書館數字資源最基本的整合方式,國內大多數圖書館已經達到這一層次的整合,技術相對來說也較成熟。OPAC在圖書館界長期應用,在圖書館有現成的物質與技術基礎。這就使以現有館藏資源為核心,建設集各種電子資源為一體的OPAC系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OPAC系統是圖書館最先引進的自動化系統,擁有強大的資源基礎、穩定的系統保證、靈活的系統架構等優勢。OPAC是面向MARC的檢索系統,MARC是文獻書目數據的計算機存儲格式,包含上百個字段,能從各種角度揭示文獻,是圖書館館藏的經典存儲格式。它技術成熟,應用廣泛,是OPAC檢索的數據格式基礎。因此,將各類數字資源的后臺信息庫數據格式轉換為標準MARC格式,并與圖書館的實體資源庫實現整合,就可以適應多種存儲結構數據的轉換工作。用戶通過整合的OPAC系統檢索到書目信息后,不但可以立即閱讀書刊的全文,還能瀏覽與之相關的文字、音頻、視頻等資料[6]。再者,由于高校圖書館應用的大部分OPAC系統,不管是引進的還是自建的,絕大部分都能直接或經過技術改造實現通過Z39.50協議鏈接電子資源和其他圖書館的OPAC系統。通過Z39.50協議或OpenURL技術進行信息資源整合后,用戶通過一個OPAC系統界面,提交一次檢索式,即可檢索和閱覽其他圖書館OPAC的書目信息及相關的網絡信息,有利于全省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共享[7]。
OPAC是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中面向圖書館資源的專用檢索平臺,是圖書館中利用率最高的檢索系統。通過多年的使用,已經培養了一大批掌握檢索技術,習慣于并樂于使用的用戶群體。OPAC早已成為讀者最熟悉、最常用的圖書館資源檢索工具。因此,以OPAC系統為基礎平臺,整合更多的資源與服務是一種比較理想和可行的思路。圖書館基于OPAC的整合電子資源,配合漸進的引導,讓用戶在不知不覺中跨越館內資源和書目服務的局限,方便地使用電子資源,而無需多花時間和精力熟悉新的系統和操作方式。
鑒于讀者熟悉利用書目查詢系統及該系統性能穩定的優勢,近幾年已有不少高校利用OPAC成功整合電子資源。如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利用基于詞典的中文分詞技術和數據庫全文檢索技術將電子資源有機地整合進OPAC系統中。北方工業大學圖書館與超星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已將大部分電子期刊及超星電子圖書整合到OPAC書目數據庫,使用效果很好[8]。貴州教育學院圖書館早在2006年前,就利用金盤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將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方正Apabi電子圖書整合到OPAC系統中,實現了電子書刊的在線瀏覽和下載[9]。據文獻[10]介紹,南京工業大學將超星圖書書目索引庫記錄轉換成為標準MARC存儲格式,從而在OPAC檢索界面下,讀者可方便地同時檢索出館藏印刷體圖書和超星電子版圖書,實現在線瀏覽閱讀;蘇州大學圖書館開發了獨立的集成系統,在OPAC對應的MARC記錄中增加856字段等方式實現紙質文獻與隨書光盤的掛接,為讀者提供隨書光盤的網上下載服務;首都醫科大學圖書館對電子圖書與OPAC進行整合,利用各自現有信息平臺在OpenURL與JavaScript技術輔助下完成整合工作,通過OPAC模塊檢索電子資源。另據文獻[7]介紹,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圖書館不僅實現了在OPAC館藏目錄中整合中文數據庫如超星電子圖書、方正電子圖書館、中國期刊網、學位論文,還實現了Netlibrary電子圖書、EBSCO、Springer外文電子期刊等數據庫整合,實現了館藏目錄到相應電子書刊的全文鏈接,取得了滿意效果。
OPAC的資源整合根據整合對象的不同,可分為館內資源整合和館外資源整合。
根據目前國內圖書館的研究和發展狀況,對電子資源的整合有兩種方法:一是對不同電子資源檢索接口的整合,一是對電子資源元信息庫的整合。對不同電子資源檢索接口的整合,是將各類電子資源的后臺信息庫數據格式轉換為標準MARC格式,并與圖書館的實體資源庫實現整合,就可以適應多種存儲結構數據的轉換工作。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將“實體資源”與“虛擬資源”融于一體,無需對現有檢索平臺進行大量程序修改。另一種方法是將電子資源記錄同紙質資源記錄一樣輸入到自動化系統中,讀者通過OPAC系統可以同時檢索到兩類資源。其優點是讀者通過一次查詢就能獲得兩類信息,同時實現這兩類信息的查詢[11]。
4.1.1 利用MARC856字段整合
MARC是OPAC書目記錄的存儲格式,它技術成熟,應用廣泛,是OPAC的資源描述方式。為提升OPAC對電子資源的整合能力,國際書目著錄條例中擴充和修改了MARC字段[8]。MARC元數據進行改造后,加入了一系列新字段,尤其是通過856字段,將各類資源的URL記錄于MARC數據庫之中,可實現OPAC與資源全文的鏈接和傳遞。
由于本地鏡像資源地址變動性小,數量也不是很多,完全可以通過MARC856字段實現館內各類資源的一站式檢索。圖書館可以從各數據庫廠商獲取電子資源的MARC數據導入到OPAC系統中,啟用MARC記錄的856字段標注對電子資源的URL地址進行鏈接。如果某個資源內容有多個地址發布,如早期發布有一個URL,后來資源更新又有不同的URL,就要著錄幾個856字段,以包括期刊的全部內容[12]。這樣用戶在OPAC系統中檢索到所需的資源后點擊該URL就可以鏈接全文。如果圖書附有光盤,可以通過MARC856字段的SU字段進行著錄。
4.1.2 利用第三方軟件進行整合
利用第三方提供的Link Resolver進行整合。鏈接整合是圖書館資源整合的有效途徑。通過第三方提供的鏈接解析器(Link Resolver),OPAC可以很好地實現印本資源和電子資源的整合,常見的鏈接解析器如Ex Libris的SFX、Innovative的WebBrideg(MAP的組件)等。鏈接解析器可整合的資源極其豐富,幾乎囊括所有的資源類型,只要目標資源能夠支持某個標準協議,利用鏈接解析器都能將其整合進來,這些資源包括文摘和索引數據庫、全文數據庫、電子圖書、電子期刊、開放存取資源、本地知識庫、書目數據庫、搜索引擎等,有效實現館內不同電子資源的整合[13]。
館外整合主要是指以Z39.50協議、XML標準為基礎,聚合不同圖書館平臺上的異構OPAC數據庫,建立書目整合檢索系統,實現各館之間的資源整合。
4.2.1 成立全省文獻資源保障協調機構,整合統一檢索系統
館外資源整合需要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為此,必須成立安徽省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協調機構,使其成為這一工作的組織、領導及協調機構,統一OPAC管理軟件,改變管理軟件多樣化的局面。通過有關Z39.50協議、OpenURL等技術,整合不同圖書館的OPAC系統,聚合不同平臺上的異構OPAC數據庫,整合不同高校圖書館館藏目錄,建立中央書目數據庫,建立同一界面、同一平臺、同一檢索模式下的書目整合檢索系統。
4.2.2 基于OPAC開發和完善館際互借功能
圖書館OPAC的出現,使館藏電子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基于因特網的WebPAC順應資源共享的大趨勢,開發和完善館際互借功能,界面設計館際互借的圖標,點擊它可方便快捷地與圖書館的館際系統鏈接,用戶獲得有關的書目信息和館藏信息后,可直接在網上申請圖書館的館際互借,OPAC通過網絡利用E-mail或FTP或Fax可快速將文獻傳遞給用戶,也可以通過郵寄將文獻傳遞給用戶,實現跨館際資源的整合[14]。
目前安徽省內大部分高校圖書館的OPAC系統只能揭示印刷體館藏資源,而對電子資源不能作任何編目及整合處理。因此,亟待革新OPAC功能。
①為現有OPAC系統升級。由于圖書館現有的OPAC并不開源,如果要升級,則需要圖書館提出要求,由系統商提供。這種升級的效果取決于現有OPAC的可擴展性和系統商的開發能力,是對現有OPAC的修修補補。
②購買商業開發的OPAC2.0。目前,我們所見的由商家開發的新型OPAC有很多,如:Encore、Pri-mo、Aquabrowser Library、Endeca ProFind、YakPac、World-Cat Local等。這些革新后的OPAC具備了很多Web2.0功能。
③重新設計自己的OPAC。以香港大學為例,正在開發的Scriblio是基于博客軟件WordPress的開源OPAC,應用了很多Web2.0技術,如動態提示、分面搜索;提供了WorldCat和Google學術搜索的鏈接;此外,還提供了交互標簽、用戶評論與RSS種子等功能[15]。
OPAC系統是圖書館提供各種資源和服務的最主要渠道,OPAC所提供的服務與功能已經成為全面衡量一個圖書館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安徽省高校圖書館應以此為動力,充分利用OPAC的資源基礎和平臺基礎,不斷完善OPAC系統的各項功能,盡可能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最大程度提高各種電子資源的利用率。
[1] 馬文峰.數字資源整合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2(4):64-67.
[2] 陳進,王杰貞,劉寶杰.圖書館書目數據與電子圖書資源整合[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6(1):86-88.
[3] 顏磊.安徽省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情況調研[J].圖書館學研究,2009(6):47-50,9.
[4] 李紅艷.安徽省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情報雜志,2005(12):135-137.
[5] 韓秀環.OPAC的發展方向及其服務舉措[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12):116-118.
[6] 路瑩,李炎.基于OPAC系統的圖書館資源整合[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7(4):26-27.
[7] 金巖,于靜.基于OPAC的資源整合研究[J].圖書館雜志,2009(2):27-30.
[8] 張秋萍,袁昊.Ebrary電子圖書與OPAC系統整合[J].圖書館雜志,2008(1):33-35.
[9] 楊昌順.基于OPAC的圖書館館藏資源整合[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5):102-104.
[10] 趙鳳麗.我國圖書館OPAC功能及其資源整合現狀分析[J].圖書館界,2006(4):39-42.
[11]蔣南.基于中文分詞和全文檢索技術的OPAC資源整合探討[J].圖書館雜志,2009(10):42-45,41.
[12] 黃扶敏等.基于圖書館OPAC系統的OA期刊資源整合問題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9(3):50-53.
[13] 陳定權,劉勝,莫秀娟.基于OPAC的圖書館資源整合探析[J].圖書館建設,2008(11):43-46.
[14] 彭少杰,岳國慶.安徽省高校圖書館電子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探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9(8):60-61,97.
[15] 何頌英,于靜.提升圖書館服務從OPAC革新開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8):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