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棟
(鹽城工學院圖書館,江蘇 鹽城 224003)
隨著網絡化、信息化以及經濟競爭全球化的發展,環境要素發生了劇烈變化,競爭環境呈現出多樣化、動態化、復雜化的特征。發生在組織外部的變化對于企業決策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在這樣動態、復雜的超強競爭環境中,企業間的競爭強度不斷增加,速度不斷加快,競爭對手之間的戰略互動成為企業戰略的決定因素。企業戰略聚集于經營最前沿、最核心、最重要的問題,要想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技壓群雄,企業管理者必須對企業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發展變化的趨勢和競爭對手的情況有著清楚而充分的了解。競爭戰略的有效性不僅取決于時間,更突出在對競爭對手反應的預測,根本點就在于對競爭對手進行實時、動態的跟蹤與監測。
競爭是一種收集、檢驗和證實有用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將無知減少到企業易于控制程度的過程,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就是根據企業的戰略目標,對當前和未來的競爭對手進行有效判定與確認,了解和掌握其核心能力,分析與把握其戰略意圖,判斷與預測其戰略與戰術行動,從而為企業在競爭中贏得競爭優勢。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不僅是企業競爭情報工作的核心內容,也是企業戰略決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戰略決策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競爭對手跟蹤與檢測是企業自身戰略管理的出發點,只有充分了解競爭環境、競爭對手,企業才能揚長避短,抓住機遇,規避風險。
在動態競爭環境中,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是一種動態博弈的過程,信息在博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企業根據自己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建立競爭對手的跟蹤與監測反推機制,收集對手的各方面情報,通過不斷的反饋和修正來為企業提供決策支持,只有深入研究這些情報,才能及時地預測潛在競爭對手的行為和反應模式,從而改變競爭的信息結構,使博弈本來的均衡結果發生遷移。同時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也是一項動態、持續的工作,是一項具有累積性的共同作用,是一個具有內在結構的有機整體和復雜系統,它由許多個人或部門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溝通而完成,其實質是一項圍繞競爭對手的系統情報收集與分析過程,其價值也必須作為一個整體或有機系統才能發揮和體現出來。
在網絡化的競爭環境中,由于競爭對手身份的模糊性和隱蔽性、戰略的柔性與變化性、行動的不確定性和敏捷性,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為了動態、有效地對競爭對手進行跟蹤與監測,需要構建一個新的模型,在原有跟蹤與監測正向機制的基礎上增加反推機制,以便及時快速應對動態環境與競爭對手要素的變化(如圖1所示)。

圖1 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基本模型
可以發現,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的基本模型與行業、產業競爭預測分析模型的有機整合,由正向機制與反推機制兩種機制在跟蹤與監測中共同作用。
在正向機制中,競爭對手的識別是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的出發點。競爭對手現行戰略與相關能力兩個識別與判斷環節則是整個模型的核心所在。這兩個環節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競爭對手現行戰略分析影響著競爭對手相關能力的判斷,而競爭對手相關能力判斷反過來又是現行戰略分析的基礎條件。這兩個環節是對競爭對手識別結果的進一步修正與確認,又是預測競爭對手與反應模式的基礎。
在反推機制中,行業趨勢與技術創新是跟蹤與監測的出發點,而競爭對手的識別則是終結點。未來或潛在的競爭對手現在的戰略與行動是反推機制的根本點所在,以行業發展的趨勢、新技術成果的信息為線索,進行行業發展識別,而對相關行業中的企業戰略和相關能力分析與判斷是反推機制的核心內容。識別潛在競爭對手,并對本企業的現行戰略進行調整,以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同時模型中的正向機制與反推機制中存在著信息交互作用機制,為本企業及時對跟蹤與監測過程中的各種分析、判斷結果進行反應提供了通暢的渠道。
正向機制與反推機制的有機結合,實際上是企業根據所獲知的競爭情報,結合自己的目標、能力、認知和戰略,就競爭雙方之間的反應過程所作的漸進式科學推理,逐步逼近未來可能展開的真實競爭的可能結果。
可見,網絡化動態環境中的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基本模型是集行業、技術、競爭對手的競爭情報收集與分析于一體的能力認知系統,是正向機制與反推機制互動的戰略決策支持系統。無論在模型中的哪個環節,競爭情報的收集、獲取都是基礎,而情報分析、判斷都是關鍵。
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模型,是企業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的基礎路徑與程式。但在實際的跟蹤與監測工作中,則包括競爭情報的收集、識別、分析和競爭對手及行業的判斷、預測等具體步驟。這些程序與步驟構成了企業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價值鏈中的價值環。
通過對這些程序與步驟的抽象與概括,可以構建企業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基本模型的3個支持模型。即識別模式、分析模式和預測模式。
進行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根本點是要確定誰是競爭對手。雖然正向機制與反推機制所確定競爭對手的程式不同,但都是把競爭對手識別放在重要的位置。企業對競爭對手的跟蹤與監測應盡可能包括所有競爭者(現實的和潛在的),在此基礎上根據決策層級、類型以及市場范圍、時間跨度等緯度確定企業的核心競爭對手。
波特競爭五力模型是識別競爭對手的最基本模型(如圖2所示)。這個模型的分析結果將是數量較多的當前與潛在競爭對手的集合,對企業來講,需要在此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判別,對這些競爭對手進行更進一步的劃分與排序。

圖2 波特競爭五力模型
競爭處于一種動態發展模式,企業的競爭對手也同樣是動態變化的,是從具體業務領域向其他相關領域、相關行業直至未知領域不斷發展的。同時行業發展及技術創新的成果,必然會為具有較強洞察力、判斷力的相關與相鄰行業的企業提供競爭的舞臺,成為現在或潛在的競爭對手。
在競爭五力模型基礎上,根據若干識別與判斷要素構建了識別模型(如圖3所示)。這個模型是由兩個不同識別路徑構成,這兩個路徑分別是由正向機制與反推機制決定的,但不是完全平行的,在實際工作中將會呈現出網狀結構。這樣就會形成一個企業重點跟蹤與監測的核心對手子集,并會對其按輕重緩急進行綜合排序,形成一個企業競爭對手圖譜。
在識別行業發展趨勢、確定競爭對手之后,需要根據所獲得的信息與情報對所識別的結果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判斷。波特教授提出競爭對手分析的4種診斷要素,即未來目標、先行戰略、假設和能力。這4種要素是動態環境中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分析模型的基點和著力點。根據波特教授的競爭對手分析模型,同時增加若干分析要素,構建了分析模式(如圖4所示)。

圖3 識別模式

圖4 分析模式
這個模型的中心點是分析的目標,4個支撐點是對手跟蹤與監測的內容。企業在實際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時,就是沿著4個箭頭所指的方向,收集信息、分析數據,逐步向中心收縮靠攏,在每個箭頭方向上前進,都有具體的、專門的分析方法作為支持。正向機制是以右上角為起點,沿著順時針方向,各種方法的一次聯結,形成了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的分析程序。而反推機制則是以左上角為起點,沿著逆時針方向進行分析。
在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模型中,分析模式是整個程序中的中心樞紐,同時又是橋梁與紐帶,將識別模式與預測模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預測是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的最后一個環節,其結果對企業的戰略決策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同時它又是跟蹤與監測循環的一個新起點,正向機制是根據現行戰略與能力對競爭對手的反應與行動模式的預測,而反推機制則是根據行業發展與創新趨勢對潛在競爭對手的現實行為模式的預測。
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的預測模式(如圖5所示)是由預測與本企業的反應模式兩部分構成的。這兩部分分別由企業的競爭情報系統與戰略決策系統作為支持,這個模型表明了動態環境中企業對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的反應及“反反應”的動態的、互動的過程。

圖5 預測模式
在網絡化動態競爭環境中,企業的戰略決策越來越需要對競爭對手進行及時、有效的跟蹤與監測。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基本模型及3個支持模型為其提供了完整的工作體系和邏輯框架。競爭對手跟蹤與監測是一個動態的、博弈的過程,在超強競爭中,更需要一個柔性的程式,配以企業完善的競爭情報系統,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完勝。
[1] 包昌火.競爭對手跟蹤分析.情報學報,2003(4).
[2] 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李利方.企業獲取動態競爭優勢的重要方法——競爭對手分析.情報雜志,2008(12).
[4] 劉冰.動態環境下企業競爭情報戰略研究.情報學報,2007(4).
[5] 喬恒利.企業動態競爭情報分析框架研究.情報科學,2007(10).
[6] 克里斯·韋斯特.商業競爭對手的情報收集分析評估.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