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聲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廣東 順德 528300)
同大型圖書館相比,中小型圖書館館舍小、經費少、文獻資源不足的特點十分突出。如何才能克服先天不足,以少勝多,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是擺在中小型圖書館面前的重要課題。
所謂“小藏大用”,即“小館藏,大利用”。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強調圖書館自有館藏資源規模不必太大,但要小而精、小而專、小而特;二是樹立“大圖書館觀”和開放意識,除自有館藏的充分利用外,還應特別重視館外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小藏大用”思想主張突破自身館藏的局限,打破圖書館各自為政的樊籬,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多方采集館外資源尤其是虛擬資源為我所用。因此,“小藏大用”發展戰略是對傳統辦館思想下“館本位”、“書本位”觀念的揚棄,是對圖書館自成體系地發展一館館藏,盲目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以期自給自足地滿足讀者需求思維定式的顛覆。
“小藏大用”戰略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可利用資源的最大化,而非館藏資源的最大化。可利用資源是單一圖書館通過各種方式能夠利用的信息資源之和,包括自有資源(館藏資源)和館外資源(主要是虛擬資源)兩部分。圖書館的自有資源,即圖書館實際擁有的基于物權轉移的文獻信息資源,包括館藏中的印刷型文獻、單機版的電子文獻和館藏中已數字化的電子信息等實體資源。館外資源指使用中不發生物權轉移,圖書館只有使用權的那部分信息資源,包括能夠以館際互借方式利用的其他館印刷型資源、通過網絡途徑以協議或授權服務方式獲得的網絡數據庫或網絡信息等虛擬資源。
“小藏大用”發展戰略有助于從根本上緩解中小型圖書館資源不足與不斷增長的用戶需求之間的矛盾。
事實上,圖書館“小藏大用”戰略思想的產生是信息量增長的無限性以及用戶對信息需求的無限性與單一圖書館資源的有限性矛盾運動的結果。
21世紀是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社會,其突出特征之一是信息量的急劇增長和知識更新的加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發現,僅2002年一年,全球由紙張、膠片以及磁、光存儲介質所記錄的信息生產總量達到5萬億兆字節,約等于1999年全球信息產量的兩倍。換句話說,在1999年到2002年這3年間,世界范圍內信息生產量以平均每年30%左右的速度遞增。5萬億兆字節到底是個什么概念呢?研究人員說,如果以館藏1900萬冊書籍和其他印刷出版物的美國國會圖書館為標準,5萬億兆字節信息量足以填滿50萬座美國國會圖書館。
信息化社會的另一個突出特征是人們對信息需求的無限增長和多樣化趨勢。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社會里,社會文明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加依賴于信息和知識。社會的高速發展和多元化的直接后果是人們對信息需求的不斷增長和多樣化。人們無論是出于學習求職的需求、提升業務水平的需求、擴大知識面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興趣愛好的需求還是休閑享受的需求都更加離不開信息。顯然,人們對文獻信息的需求不僅是普遍存在的、多樣的,而且是不斷增長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是無限的。
單一圖書館無論其規模大小,能夠采集和收藏并用于滿足讀者信息需求的館藏資源始終是有限的。首先,館藏文獻的儲存空間是有限的。無論是藏書空間還是存儲設備都不可能隨用戶的需求增加而同比增加。其次,人力資源是有限的。受單一圖書館員數量、結構和業務素質的局限,圖書館能夠采集的文獻數量以及提供的服務都是有限的。第三,文獻購置經費是有限的。對于以地方財政撥款作為經費主要來源的中小型圖書館尤其如此。
顯然,相對于信息的無限增長和用戶對文獻信息要求的無限多樣化而言,單一圖書館既無法窮盡無限增長著的文獻信息,也無法實現其館藏文獻與讀者實際需求的同步增長。要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小藏大用”發展戰略是中小型圖書館的必然選擇。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中小型圖書館實施“小藏大用”發展戰略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使得不同圖書館之間、圖書館與資源商之間、圖書館與讀者之間,通過信息高速公路連為一體。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圖書館搜集的文獻類型被進一步豐富,文獻搜集途徑和獲得方式被進一步拓展,從而徹底改變了圖書館單一的館藏模式,形成了由現實館藏(實體資源)和虛擬館藏(網絡信息資源)共同構成的新型館藏模式。不僅如此,現代信息技術還改變了圖書館文獻信息的服務方式。網絡環境下,圖書館除了向用戶提供傳統館藏文獻外,更多地則是利用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等向用戶提供不受時空限制的遠程服務,從而為“小藏大用”發展戰略的最終實現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
信息資源共享是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圖書館事業發展到相當規模和水平的必然產物。雖然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出現前的傳統圖書館階段就有資源共享的嘗試,但是,受當時信息收集和傳播技術的限制,資源共享只能達到減少館際之間的相互重復,提高文獻覆蓋率的目的。隨著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資源的數字化,信息傳遞的網絡化成為現實,圖書館才能突破時空限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目前,雖說實現更大區域范圍的資源共享還有待時間,但各種跨行業、跨地區的信息共享聯盟正在形成,世界范圍內的信息資源共享正成為必然趨勢,并深刻地影響著圖書館的館藏建設和文獻信息的利用方式,從而為圖書館在更大范圍利用館外資源創造了條件。
“開放存取(OpenAccess)”一詞最早是2001年12月由美國開放社會研究所于布達佩斯召開的一次大會上提出的。從而引發了一場關于學術論文可以在互聯網上免費存取、傳播的“開放存取運動”。盡管這項運動開展的時間不長,但可以相信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人們開放意識的增強,在不遠的將來“開放存取運動”一定會在全世界范圍內普及開來,從而為用戶提供越來越多的免費學術資源,也為館外可利用信息資源的擴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如前所述,與以往的館藏建設思想不同,在“小藏大用”戰略思想下,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以可利用資源最大化為目標,其文獻資源的建設主要分為自有資源建設和館外資源開發利用兩部分。
圖書館的自有資源,即館藏資源,主要是以紙本書刊為主的現實館藏、實體資源。按照“小藏大用”的原則,自有資源的建設應符合小而精、小而專和小而特的要求。
“小”是指館藏建設的總體規模要小,要適度。當然,強調自有資源“小”并非意味著自有資源越小越好。“小藏大用”思想下,自有資源仍舊是圖書館可利用資源體系中的基礎,是文獻資源中最活躍的部分,只是相對于有著廣闊利用前景的館外資源之“大”來說,自有資源的規模小一些。
館藏特色是圖書館個性的體現,也是館際間資源共享的基礎,在追求小而精、小而專的同時,中小型圖書館必須堅持館藏特色化的道路,以便能夠盡快融入到區域性文獻資源共享體系中去。
“小藏大用”發展戰略的重心是“大用”,包括自有資源(館藏資源)的充分利用和館外資源的開發利用,而在網絡環境下,館外資源尤其是館外虛擬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圖書館能否真正實現“大用”的關鍵。館外文獻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途徑、手段很多,如積極加入各種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體系,以較低的資金投入爭取更多的可利用信息是館外資源利用的最有效方式。
共享體系中的信息資源是按照成員館的普遍需求組織的,其文獻的專業方向、種類未必適合每一所圖書館,所以,中小型圖書館以包庫方式而非鏡像方式適當引進一些商業數據庫作為常備資源還是必要的。當用戶需要的文獻體系過于龐大,整體價格昂貴,而平時需求不多、不宜引進,又無法從共享體系中獲得時,可以通過與大型圖書館或文獻中心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利用文獻傳遞的方式予以解決。
互聯網不僅為全球范圍內的快速傳輸信息提供了通信手段,而且提供了大量免費信息。根據用戶的信息需求,對互聯網上某一領域免費數據庫信息資源進行挖掘、加工、重組,形成信息資源導航庫,不失為網絡資源開發利用最經濟實用的方法之一。
隨著“開放存取”理念的深入以及這項運動的進一步擴展,圖書館可以嘗試收集免費開放的學術資源,建立自己的網上開放存取倉庫和開放存取期刊,為本館用戶提供開放存取服務。
在網絡與數字技術迅猛發展,文獻信息浩如煙海的大背景下,中小型圖書館不可能只依靠自身資源來滿足用戶無限多樣并不斷增長的文獻信息需求,只有實施“小藏大用”發展戰略,在以小而精、小而專、小而特為原則建設和利用自有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取各種途徑和手段最大限度地獲取館外資源,才能真正實現可利用信息資源的最大化,以期滿足用戶不斷增長的文獻信息需求。
[1] 張懷濤,索傳軍,代根興.網絡環境與圖書館信息資源[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119-132.
[2] 胡越.圖書館區域合作與資源共享[C].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109-115.
[3] 王衛鳴.論地方院校圖書館的特色建設[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7(5):47-49.
[4] 羅玲.21世紀圖書館讀者文獻信息需求多元化的趨勢與對策[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2(5):51-52.
[5] 孫永麗,張梅.新形勢下如何滿足讀者的需求[J].醫學信息學雜志,2008(8):62-64.
[6]鍋艷玲.“開放獲取”環境下圖書館何去何從[J].圖書館學研究,2006(11):97-99.
[7] 張雪貞.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建設[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18):157-160.
[8]劉蓉,張月天.文獻傳遞服務——滿足高校讀者需求的有效途徑[J].當代圖書館,2005(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