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徹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15)
身處全球信息化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從文化發展中尋找自身發展的根源,尋求社會進步的動力。圖書館“講座熱”悄然興起,正日益成為我國許多城市和地區的文化亮點,講座也成為人們獲取專業信息、充實自我、提升自我的選擇之一。這些圖書館講座密切結合地區特點,定位科學,選題精當,充分彰顯了圖書館在當前城市文化建設中的獨特魅力。
為滿足城市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許多圖書館積極開展系列性的文化知識講座活動,內容廣泛,精品薈萃,很多圖書館講座已成為當地富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并可以視為城市文化的神韻和精髓。圖書館講座既是公共圖書館拓展服務新領域的一種形式,同時又是一個窗口,它作為城市文化中一個富有活力的載體,能夠從不同程度上體現富有濃郁地域特征的文化氣質。因此,講座在傳播信息、弘揚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被當代社會所重視,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發揮著傳承學術、傳播新知的促進作用,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
公共圖書館本著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公民文化權利的宗旨,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積極開展公益性講座活動,不但充分發揮了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而且有力地彰顯了圖書館的文化公益性。立足公益,其實質是要求把平等、無償服務當作辦好講座的主旨,把公益性作為圖書館講座的重點和發展方向,以非商業化運作為主,采用完全免費的服務方式,不設任何準入條件,向社會公眾敞開大門,使講座成為公眾獲取知識的便捷通道,成為求學門檻低、時間成本少、相對效率高的“沒有圍墻的大學”。直面大眾,其實質是要求圖書館講座必須堅持公共化、平民化原則,成為一種面向所有公眾的、可自由參加的、以公益性為主要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務。講座的聽眾可以是任何對講座感興趣的人,其觸角伸向社會各個階層和各類群體。講座的主題必須適應最廣大聽眾的實際需要,圍繞最廣大聽眾所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以深入淺出的表述將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公眾,且隨著社會發展的潮流而不斷創新。在講座的運作程序上,圖書館可主動尋求與社會各界的聯合,或是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使講座成為各行各業共同策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社會論壇和城市教室。
聽眾是講座存在的生命,沒有聽眾,講座也就不復存在。講座要被聽眾認可和接受,關鍵在于講座的內容符合社會需要,其原則就是要做到“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通過準確把握聽眾知識需求的脈搏,了解不同聽眾群體的心聲,調查聽眾對講座服務方面的意見,及時改進服務方式和手段,樹立圖書館良好的社會形象。要認真研究講座的特點和規律,與時俱進,用創新的思路、創新的手段辦好每一次講座,使講座充滿活力,持續健康發展。如上海圖書館2004年創辦的“上海世博會講壇”,開辦了“世博禮儀”、“世博建筑”、“世博科技”等系列公益講座,向市民普及世博會知識,并與各大城市圖書館合作,舉行“走進世博會”全國巡回專題講座,2007年以來已經分別在20多個省市和地區成功舉行,均取得極大反響。同時,圖書館講座以其短小精悍、信息密集、知識豐富、反映及時、生動形象等特點,成為眾多讀者接受信息、繼續學習的高效課堂。但是由于講座大多采用現場講演的形式,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得講座受眾面小,影響力小,因此必須注重其衍生產品的制作和后續服務,依靠強大的媒體傳播、多樣的載體傳播和高效的網絡傳播,擴大講座的輻射平臺,組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播格局,使講座知識的傳播效率最優化,社會效益最大化。
圖書館舉辦講座活動看似傳統,但因其在知識導航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所無法替代的,從而迅速成為投入少、作用大、見效快的圖書館核心業務。講座內涵力求全面豐富,主題廣泛深入,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均應有所涉及,實現高屋建瓴的有益探索。應樹立精品意識,突出品位,嚴把質量關,堅持高起點、多視角,使其具有高質量和高附加值,真正產出精品。通過各類主題的宣講,使廣大聽眾感悟到人類知識的浩瀚和社會文明的輝煌,成為大都市文化建設的一抹亮色,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和顯著的社會效益。塑造品牌是建立講座形象、樹立圖書館形象的重要內容。一個卓越的講座品牌是圖書館重要的無形資產,是圖書館建立未來競爭優勢的基礎,意味著強大的競爭力和巨大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塑造品牌,其實就是獨特的信息產品或服務在同行中產生的差別優勢,需要時間、精力、資源去鍛造,需要培育、經營和傳播。因此,塑造講座品牌就是要創立講座特色,擴大講座影響,提高公眾對講座的忠誠度,不斷培育圖書館講座的忠實聽眾,擴大和提高講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圖書館講座是圖書館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信息傳遞功能、智力開發功能的重要載體,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的進步,有旺盛的生命力,具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講座資源是非常寶貴的智力資源。必須加強圖書館講座資源的開發利用,使這些寶貴的資源更充分地發揮效益,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圖書館講座被社會各界稱為“城市教室”,進入新世紀以來,許多公共圖書館紛紛實施品牌戰略,其對提高公共圖書館的競爭力至關重要,因此,如何構筑講座品牌已經成為公共圖書館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林林總總的講座中,首先要讓公眾識別并記住圖書館講座,這就必須給講座起一個總的名稱。名稱要好聽、好懂、好記、好識別、好上口。如上海圖書館的“上圖講座”、國家圖書館的“文津講壇”等。同時對講座的內涵、特點等進行綜合性概括,提煉廣告語,做到用詞簡潔,朗朗上口,給讀者深刻的印象。如“上圖講座”的廣告詞為“弘揚先進文化、傳播科學精神、提升綜合修養”就是成功的范例。圖書館講座應結合本館和本地區的文化特點,辦出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品牌即特色,品牌即優勢,品牌即名氣,品牌即效益。
圖書館應對自己的講座做好宣傳,宣傳的途徑可多種多樣,且可多管齊下,這樣會增強圖書館講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講座資源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講座的前期宣傳主要是預告相關信息、激發潛在欲望、吸引公眾注意。通過與主講老師交流,了解其學術背景、主講內容等情況,整合相關內容,制作海報、宣傳單,通過圖書館網站以及相關新聞媒體等途徑發布講座信息。遼寧省圖書館精心設計“遼海講壇”全年的講座框架,并結合形勢的發展隨時調整,利用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媒體進行講座預告,全方位地做好計劃安排和宣傳工作。講座的后期宣傳甚至比前期宣傳更重要,這是樹立講座品牌的重要舉措。如經過主講人授權允許并簽訂書面協議,遼圖對講座全過程進行攝制,在結束后配上字幕制成光盤,將其作為寶貴的文化共享資源進行推廣,擴大了講座在時間、空間和深度上的影響。
圖書館講座由于受到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每次到場的聽眾總是有限的,因此,必須放開思路,廣納視聽,充分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實現講座資源的擴散效應。這些講座的衍生產品是擴大講座社會效應的重要載體,可以把講座制作成叢書、專刊、專欄、錄音、錄像、光盤等多種形式的后續產品,實現講座的二次傳播乃至多次傳播,迅速輻射和擴散,體現其強大的吸引力,產生使公眾關注和參與的社會效益,形成講座“聽”、“讀”、“看”的鏈接和傳播新格局,適應不同讀者群體獲取知識的不同要求和習慣,使更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享受到講座的益趣。上海圖書館在這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如“上圖講座”不僅有現場講座,還有網上講座,既有電視、報紙、電臺上的講座,也有講座閱覽室,還有印成書刊的講座以及制作成光盤的講座等等。公共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網絡,建立網絡講座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當前全國圖書館講座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如何進一步提高講座資源的傳播和利用效率,加強講座資源的共建共享,是當前與今后實際工作中尚需探索和創新的重點。各級圖書館應提高認識,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現有平臺,切實加大通過網絡傳播講座資源的力度。此外,共享講座資源還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館際互借,各館講座的光盤記錄各有鮮明特色,主講人在學術方面各擅勝場,可通過館際交流達到資源互補;又如遠程直播,采用遠程會議系統等技術手段實現圖書館講座服務的跨地域直播;上傳到本館網站,為讀者提供動態和靜態的網絡講座,其他如講座文本資料、主講人的背景資料、加入傳播聯盟的方式方法等等都一并揭示,這樣既可以加快講座資源的共建共享建設,又可使社會公眾真正享受到最便捷的服務。
[1] 王世偉.對圖書館講座工作的再認識.圖書館雜志,2006(6).
[2] 繆建新.圖書館講座的原則.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1).
[3] 鐘瓊,劉曉君.對當前公共圖書館講座資源傳播形式的思考.圖書館建設,2006(4).
[4] 田偉,王云英.開展圖書館講座活動的幾點思考.江西圖書館學刊,2007(1).
[5] 王艷秀.芻議圖書館講座資源的開發利用.山東圖書館季刊,2006(3).
[6] 王立軍.講座品牌:公共圖書館的延伸服務.河南圖書館學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