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汝群(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福建 龍巖 364021)
區域圖書館聯合體,又稱區域圖書館聯盟(Regional Library Consortium),指在一定區域內,分屬于不同系統、不同行業的各種類型圖書館之間,通過達成多方協議而組織起來的,以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和提高區域綜合能力為目的的聯合體[1]。其最早誕生于美國,如20世紀30年代初期建立的北卡羅萊納州“三角研究圖書館網絡”及于1967年建立的“俄亥俄高校圖書館中心”,后者后來發展成為國際頂尖的圖書館聯合體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發達國家實踐證明,區域圖書館聯合體可以發揮不同類型圖書館合作共享后的綜合實力,對于降低區域圖書館運行成本、提高知識資源利用率、改善讀者服務水平、緩解供需矛盾、體現區域特色等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是小到一個地區、大到一個國家圖書館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首先,建國后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先后組建了由教育部直屬的“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CALIS),科技部直屬的“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簡稱NSTL)及文化部直屬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一系列多層次、跨地域的圖書館聯合體,但是這類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實踐都還局限在某個系統的范疇之內,如教育系統、文化系統等,還無法從社會和市場的角度對圖書館資源進行真正的優化重組[2]。
其次,我國理論界對于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研究也相對集中于高校圖書館聯盟和數字圖書館聯盟領域,如袁曦臨以南京高校(江寧地區)圖書館聯合體成功發展實踐為例,論證了外向型知識服務驅動是大學圖書館聯合體形成的重要引擎[3];周婕通過對北京高校圖書館聯合體的合作實踐、發展狀況及取得效益的分析,提出了規范聯合體體制、構建聯盟文化、加強信息溝通和加強人員培訓的發展思路[4]。而對于跨行業、跨專業、跨系統的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如曹志梅將區域圖書館聯合體資源共享的路徑歸納為項目共建、聯合辦公、集團購買和聯合培養[5]。
以上分析表明,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區域性圖書館聯合體的實踐和理論水平都還存在很大差距。可喜的是,我國部分先進地區已開始注意到構建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重要性,業已開始相關的嘗試,如上海市政府部門積極推動形成的,集公共圖書館、科研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情報研究所四大圖書情報機構的圖書館聯合體——“上海市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有鑒于此,文章從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角度對跨行業、跨系統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構建機理進行探討,以期為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根據國內外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理論研究成果及發達國家實踐,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演化周期基本可以劃分為以下3個階段:
早期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形成與地理因素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因為一組地理位置相近的圖書館群可能面對相同的文化市場、歷史傳統和相同性質的讀者群,有的甚至還同屬于一個行業系統,有著共同的上級管理機構和資金來源,因而更容易形成相互之間的溝通聯系和理解信任,在文獻資源建設協調和共享服務方面都容易取得實質性的合作成果,如美國早期的以州為單位組建的大學圖書館聯合體。由于受到技術水平和空間距離的限制,這一時期的圖書館聯合體覆蓋區域范圍較小,其功能主要集中于特許借閱、館際互借服務、聯合目錄等獨立性較強的普通功能。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是圖書館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基于MARC(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機器可讀目錄)技術、數據庫技術等網絡信息技術的數字化圖書館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圖書館的基本形態。這種變化也使得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突破了空間距離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如機讀目錄的出現使區域內各圖書館間能夠更加方便地交換書目數據,因而這一時期圖書館聯合體的代表類型就是基于信息技術的跨系統、多層次、廣覆蓋的數字圖書館聯合體[6]。實際上,信息技術的智能性、靈活性和標準化特征不僅使得區域圖書館共同體的數字資源、館藏資源、聯合編目等管理工作更易于協調和控制,有利于降低內部交易成本,而且能夠降低共同體內部各成員圖書館同讀者間和其他組織之間的協調費用和機會成本,從而有效降低外部交易成本。進而言之,技術創新使得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范疇突破物理層面的局限上升到網絡層面,聯合體的功能也由最初的聯合目錄和館際互借發展到文獻資源建設協調、電子資源建設等。
根據科斯和威廉姆森等人的觀點,交易成本的大小決定組織將采取何種組織結構或管理結構,其決定原則應使交易成本最小化[7]。所以當新的組織技術采用后,若能使組織的交易成本大量降低,則組織被建議采用新的組織結構,以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因而,正如機械技術的巨大變革所導致的手工作坊的衰退和現代大型工廠的興起以及基于現代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而產生的有別于傳統一體化組織的虛擬組織、協同組織一樣,隨著區域圖書館聯合體內部的技術創新(尤其是數字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必然醞釀著新的組織模式調整,即通過協調聯合體內部各組織成員間的競合關系以形成共同契約,進而形成新的組織能力,以避免各自為政狀態所導致的各種圖書館資源的重復建設,如數據庫資源的重復建設、網絡設備資源的重復建設等[8]。新的組織模式包括:出于節約經費目的而產生的圖書和電子資源的協同采購模式、出于提高圖書流通效率和讀者服務水平目的而產生的共同配送模式和流動圖書館模式、出于提高運作效率目的而產生的區域圖書館中介機構模式及出于讀者細分目的而產生的館藏特色建庫模式等。
綜上所述,密切的地緣關系為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形成奠定了廣泛的政治基礎,而正確的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則為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發展提供了合乎經濟和歷史發展邏輯的平臺。因而,在構建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過程中,只有正確認識地理因素、技術創新與組織創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把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協同創新,才能有效地提高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經濟效益,這正是基于創新視角的區域圖書館聯合體構建機理所在。
一般而言,我國特定區域內的圖書館基本可以劃歸以下三大系統:(1)公共圖書館系統。以特定區域內的居民為服務對象,根據服務地域和行政歸屬不同,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省級分中心及市、縣、鄉級支中心等層次,其較為注重圖書資源的普及性;(2)高校圖書館系統。以所屬高校師生為服務對象,并兼有教學、科研的雙重任務,屬于高校教學輔助機構,較為注重圖書資源的專業性和綜合性;(3)專業圖書館系統。以特定專業領域的讀者為服務對象,如社科院圖書館、黨校圖書館、地方特色圖書館等,較為注重圖書資源的實用性。這三大系統的圖書館由于分屬于不同的行政主體和運作環境,在經費來源、人才配置、藏書建設的重點和服務對象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差異,因而,通過建立區域聯合體的方式實現不同系統圖書館間的資源共享還面臨許多困難。
由于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分屬于不同的行政系統,其獲得技術創新資源的渠道和層次各不相同,從而導致其各自具有不同的技術創新能力。首先,高校圖書館主要由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和省政府撥款辦館,而公共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無論是市級、縣級還是區級)則主要由各級地方政府或掛靠單位出資,因而高校圖書館在技術創新方面的經費投入,如軟硬件設施設備的配置、研發管理人才的引進、數字文獻購買等,都具備明顯的優勢,造成了系統間圖書館技術創新能力的不平衡;其次,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高校辦學條件的限制及各級政府重視程度的不同,各系統內部不同圖書館間技術創新能力也存在明顯的不平衡,表現為核心地區圖書館的技術水平普遍高于非核心地區圖書館的技術水平,如省級圖書館的技術水平明顯高于市級圖書館,而市級圖書館又高于區級圖書館等。因而,根據交易成本理論,這種系統內外技術創新能力的不平衡會使得聯合體生成的組織成本和機會成本加大,從而使不同系統間圖書館難以自發地組成聯合體[9]。
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構建必然要求形成一個類似行業協會的、統一的協調和管理機構,而這一機構必須得到來自各成員單位的授權或權利讓渡。成員圖書館通過將部分職權與職能讓渡給聯合體組織機構,使得聯合體事實上發展成為范圍上超越現存圖書館,職能上涵蓋標準制定、協同運作、資源分配、文化發展乃至對外溝通的治理體系。然而職能讓渡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尤其是缺乏市場機制和產權關聯的職能讓渡。首先,受管理體制限制,三大系統圖書館之間的聯系一直處于令人尷尬的狀態,高校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基本不向地方開放,公共圖書館也缺乏與高校圖書館交往與合作的意愿。由于缺乏公共市場,不同系統間圖書館難以通過市場機制自發地整合職能。其次,由于分屬于不同的行政系統,尤其是高校圖書館和部分專業圖書館具有教輔機構的性質,許多圖書館不擁有產權或只擁有部分產權,導致不同系統間圖書館難以通過產權紐帶形成穩定的聯盟。因而,如何通過制度創新從行政體制、產權體制等方面掃清區域圖書館聯合體建立的制度障礙,從而形成有效的組織創新,是我國建立區域圖書館聯合體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以上分析表明,由于受技術創新能力及作為組織創新基礎的制度創新水平的制約,我國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目前僅能依靠“地理因素”進行低水平的聯盟,即憑借地方政府的權威性,協調各系統圖書館之間的合作,成立有政府背景的圖書館聯合體。而實際上,這種“等、靠、要”的計劃經濟殘余觀念更是制約我國圖書館聯合體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前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聯結方式主要包括以下3種:第一,以價格機制為導向,基于市場的隨機交易聯結;第二,以信用和合作關系為導向,基于穩定契約的聯結;第三,以產權協議為導向,基于產權紐帶的準一體化聯結。然而,上文分析表明,由于三大圖書館系統在技術創新能力和制度創新水平上的差異,既不具備通過外部市場交易形成聯合體的基礎,也無法依靠單一的穩定契約或單一的產權協議形成聯合體,只有通過構建多層次的治理結構共同完成。
國外經驗表明,“合適的建設主體+合適的管理單元+適度的覆蓋范圍=合適的總分館體系或圖書館系統”。因而我國構建區域圖書館聯合體首先應在不同圖書館系統推行總分館制度,形成一個統籌規劃、集中管理、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圖書館體系,以達到不同圖書館系統內部技術水平的相對平衡,進而縮小不同圖書館系統間技術水平的差異,最終構建穩定的聯合體。具體而言,一方面,推進公共圖書館系統總分館制。公共圖書館系統技術水平整體提高的障礙主要在于各基層圖書館技術水平的相對落后,而落后的主要原因則在于受基層政府財力的限制,因而需要通過推行總分館制,由區域內核心公共圖書館整合各基層圖書館資源,進行統籌管理,從而實現技術資源共享、提升整體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建立高校圖書館總分館制。高校圖書館技術水平整體提高的障礙在于其教輔地位,導致其發展受學校規模的影響巨大,因而可由區域內的重點高校或大型高校通過聯合辦館等方式,逐步整合區域內高職、高專、中學等教育機構的圖書館資源,進行統籌管理,進而實現技術共享、提升整體技術水平。
區域圖書館中間機構是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基本政治構成,它介于各圖書館領域與政府行政機關之間,其載體主要是由非政府組織、社會人士等組成的行業性組織。建立中間機構是聯合體的內涵和規范性要求,它既是區域圖書館聯合體加強與讀者對話的主要機構,也是政府行政機構咨詢的重要組織。首先,由政府部門牽頭組建,其組成成員不僅包括各成員圖書館代表,還應包括熱愛圖書館事業的社會人士、讀者代表、政府代表等,通過圍繞共同體事務進行交流與辯論形成區域圖書館特有的語義范圍,并負責起草、協調和編制區域圖書館聯合體公約,對其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控制;其次,負責管理由各成員單位按比例繳納的“區域圖書館聯合體運作基金”及接受社會各界捐贈形成的“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發展基金”,經費的主要用途包括:維持中間機構的正常運作、公共課題研究、區域圖書館聯合體公共網絡的建設等;再次,由中間機構下設采購中心、人才培訓中心和研發中心等常設機構,分別負責同各出版社的溝通和團購、各系統圖書館人才的合理流動和培訓及數字技術的研發等。
國外經驗表明,區域圖書館聯合體進程的快慢與是否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直接相關,這是因為各圖書館系統在人才流動、技術開發、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都存在較大的差異,若沒有規范化的統一公約,區域圖書館間的合作必然缺乏效率和充滿潛在的機會主義行為。因而,區域圖書館公約的主要部分應包括:首先,規定管理和協調機構。在區域圖書館合作中,跨系統的中間機構和政府(一般在系統間利益糾紛無法得以解決時,才予以介入)充當了圖書館系統間利益糾紛的中間人,以一種正式化的方式維護區域合作規則。其次,形成區域圖書館布局原則、區域圖書館發展準則及各種協調與管理制度,為圖書館系統間人才流動、技術開發、信息共享、課題合作等營造無特別差異的政策環境。再次,建立實現合作雙方或多方的雙贏或共贏的區域利益分享和補償機制,通過規范化的制度建設來實現各圖書館系統間的利益轉移和合理分配。例如,設立區域圖書館信息技術代理制度,使得不具備研發實力的中小型圖書館能夠以較少的資金分享大型圖書館的技術成果;建立聯合體向成員單位反向購買機制,使得先進圖書館的次新設備或淘汰設備可以以合理的成本在聯合體中流動。
由于受現行行政體制的限制,區域內各圖書館短期內還無法建立基于產權聯系的穩定契約,因而,應由各圖書館共同出資成立區域綜合圖書館。作為各系統圖書館共同擁有的綜合圖書館,面向全體市民開放,兼具高校圖書館、專業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的多重功能,具有以下優點:首先,通過對館藏圖書資源的劃分,可以緩沖開放高校圖書館對高校圖書資源的擠占和負荷,同時彌補公共館圖書資源短缺、服務群體需求量大的缺陷;其次,作為區域圖書館聯合體中間機構,為各系統圖書館間的學術交流、人才交流和項目共建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實踐基地平臺;再次,作為各圖書館系統間相關設施設備合理流通的渠道。例如,出于科研需要,高校圖書館硬件設施建設往往投入大、更新周期短,因而部分即將淘汰的設備可以經由綜合圖書館這一公共平臺適度流通到公共圖書館系統或專業圖書館系統,以補充公共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的局限。
[1] 楊 勤.地方高校與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探析[J] .圖書館論壇, 2008(5): 77-83.
[2] 蔣一平.我國公共圖書館組織結構改革新視角[J] . 圖書館研究與工作, 2009(2): 9-12.
[3] 袁曦臨,閻麗慶.外向型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模式探析——以南京高校(江寧地區)圖書館聯合體為例[J] .圖書館建設,2009(6):62-65.
[4] 周 婕,崔海媛,張紅軍.北京高校圖書館聯合體合作實踐與發展研究[J] . 圖書情報工作, 2007(3):121-124.
[5] 曹志梅,范亞芳.區域圖書館聯合體的資源共享方案研究[J] . 情報探索, 2008(7):8-9.
[6] 賴輝榮. 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形態之比較: 聯盟與集群管理[J] . 情報資料工作, 2009(4): 58-60.
[7] 黃家明,方衛東.交易費用理論:從科斯到威廉姆森[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33-36.
[8] 劉 軍. 淺談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J] .高校圖書館工作, 2009(4): 64-65.
[9] 生延超. 技術聯盟的共生穩定分析[J] . 軟科學, 2008(2):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