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硚口區建樂村小學 李桂芬
經歷體驗探索
——小學數學第五冊《秒的認識》教學及反思
■武漢市硚口區建樂村小學 李桂芬

李桂芬,小學高級教師,武漢市硚口區首屆“節節課好”模范教師、硚口區數學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教師、繼續教育先進個人、新課改先進個人。曾獲“湖北省新課程競賽課”一等獎,“硚口區優質課競賽”一等獎,多次在市區上公開課、作教材教法報告。撰寫的多篇案例及論文在省、市、區獲獎。在十余年的教學工作中,積極實踐,勇于探索,形成了“注重探究,注重數學價值提升”的教學特色。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而,讓學生從單純的“聽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思者”、“做者”,是數學學習要達到的新境界。而要達到這個境界,作為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豐富學生的經歷,讓學生在自我體驗中學會探索,獲得發展。
《秒的認識》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時間有一個更完整更深入的認識。本節課的設計基本上以活動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分、秒的時間觀念。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是形象具體、生動活潑的,“秒”對他們來說是抽象陌生的時間概念。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有趣的認知空間,在設計本課時,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的過程中認識時間單位“秒”。同時又注重學科間的整合,設計口算、朗讀、畫畫等豐富多彩的自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一分鐘的長短、“分”與“秒”的關系,努力使課堂既豐富多彩又不失數學味。
數學教學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所謂“經歷”是指“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初步的經驗。”因此,要“經歷”就必須有一個現實的活動情景。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與興趣。熟悉具體、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更能引起他們探索的興趣,引發他們積極的思維。
1.喚醒舊知,引入新知
【片段1】
師:同學們,看看你們的小鐘面,現在是幾時幾分?
生:現在是×時×分。
師:對,我們是×時×分開始上課的,那黑板上的這幾個時刻你一定也會認!
(出示:3時,9時半,9時15分,指名學生認鐘面)
師:大家已經會根據時針和分針的位置來認識時間,請繼續觀察你的小鐘面,和黑板上這幾個有什么不同?
生1:我的小鐘面上多了一根針,這根針走得很快。
生2:鐘面上有根又細又長的紅色的針。
生3:我知道這根針叫“秒針”!
師:對,鐘面上又細又長,走得最快的這根針就是秒針,它是用來計量“秒”這個時間單位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
(教師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教學反思1】
與教材和很多公開課用“倒計時”的開課方式不同,我直接讓學生從認鐘面的舊知識入手,一方面讓學生復習以前學過的“認識幾時幾分”,喚醒他們的記憶;另一方面通過找黑板上的鐘面與學生手中的小鐘面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發現一個新朋友“秒針”,從而引出教學的新內容,簡潔而自然地切入主題。讓學生在這種樸實而有效的現實情景中引出新知識,形成初步的感知,體現了新舊知識之間的緊密銜接。
2.聯系生活,發現新知
【教學片段2】
師: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你知道嗎?
生1:在比賽跑步時就用“秒”來計時。
生2:我的電子表上就有“秒”!
生3:奧運會的開幕式上有倒計時,就是一秒一秒在倒數!
(課件播放:奧運會開幕式倒計時,讓學生跟著一起倒數10秒)
師:你們知道哪個部分是表示“秒”的嗎?
生:(紛紛舉手,迫不及待地搶答)那個跳動的數字就是表示幾秒的!
師:說得很對!那在鐘面上是怎樣用“秒”來計量時間的呢?再觀察你的小鐘面,看看秒針是怎么走的。
【教學反思2】
數學來自生活,又為生活所用。實踐證明,如果所學的新知識可以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那么學生會倍感親切。這里,學生舉了好幾個例子說明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秒”,教師再適時通過多媒體展示奧運會開幕式上“擊缶倒計時”時的宏偉場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的情緒高漲,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與探索新知的欲望,為后面的探究新知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生學數學,關鍵是體驗數學。如果給予學生親歷“做數學”和再創造的機會,學生就能真正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和價值。只有調動多種感官參與的愉悅的情緒體驗下活動,學生才能內化形成正確、合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才能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1.觀察模仿,體驗新知
【教學片段3】
師: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仔細看,認真聽!(課件演示秒針走動的動態畫面)誰能模仿一下秒針走動時發出的聲音?
生:(跟著電腦的聲音)滴—答,滴—答。
師:他模仿得好不好?(好!)表揚表揚他!
師:如果聲音消失了,你們能跟著秒針走動的節奏來配音嗎?
生:(電腦聲音消失,學生看著秒針走動的樣子)滴—滴—答。
(師生共同評價)
師:既不看鐘面,也不聽聲音,還能模仿得準嗎?誰來試一下?
(學生都躍躍欲試,幾名學生背對著大屏幕模仿秒針走動的聲音)
師:你們可真像個標準的小鬧鐘啊!
師:秒針從12走到1,走了幾下?表示多長時間?
(學生答后教師板書:秒針走1小格是1秒)
師:1秒到底有多長,能用你喜歡的動作或聲音表示一下嗎?
生1:(拍一下手表示一秒)
生2:(跺一下腳表示一秒)
生3:(點一下頭表示一秒)
生4:(眨一下眼表示一秒)
……
【教學反思3】
在教學“認識1秒”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反復看秒針走動,聽、說秒針走動的聲音,說一說,演一演1秒鐘你會做些什么,體驗“秒”的實際意義。最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脫離鐘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體驗從而形成初步的1秒的概念,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當提到“秒”時,在學生的頭腦中就不再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而是和數數、拍手、眨眼、回頭等現實情境聯系起來的有形的東西,學生對“秒”的認識就有了一個鮮明具體的情境支持。在這個環節中,始終貫穿的一根主線就是讓學生不斷地、有層次性地體驗,在體驗中,不知不覺讓學生對秒的認識達到高潮,較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2.體驗分鐘長度
【教學片段4】
師:1分鐘也就是60秒能干些什么呢?
生1:我一分鐘能從一樓爬到三樓。
生2:我一分鐘能從一樓上到九樓。(其它學生大驚:啊?)
生2(忙解釋):坐電梯!(大家會意的笑起來)
生3:我一分鐘可以做45個仰臥起坐。
師:你真棒!
生4:我一分鐘可以拍80個球!
師:今天老師給每個小組也準備了幾項活動:寫字,畫畫,數心跳,口算,讓我們來看看活動要求吧。
(聽清要求后,學生進行1分鐘體驗活動)
【教學反思4】
體驗是一種情感真正投入的學習活動,它需要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使之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能力。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發揮出來。有這樣一句話:聽見了,忘記了;看見了,記住了;體驗了,就理解了。可見,教師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佳方式。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作保證。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來獲取知識,學會學習,已經成為共識。因此,教師應該在具有更大自由度的環境中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所要做的只是全心全意的為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創設充分展示創造思維的機會和舞臺。
【教學片段5】
師:秒針從12走到3,經過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秒針走一小格表示一秒,從12走到3一共走了15格,表示15秒。
師:從12走到6呢?再走到11呢?如果秒針再走1大格,一共走了多少秒?
生:一共走了60秒。
師:秒針走一圈一共走了60秒。(板書)
師: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是怎樣運動的呢?
(生大膽猜測)
師:你們說得到底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大屏幕上的鐘面!
(課件演示:秒針走1圈的同時分針走了1小格)
師:你們觀察得很仔細!
板書:秒針走1圈同時分針走1小格
60秒=1分
【教學反思5】
在學生掌握了“秒針走一小格就是1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1分=60秒”,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考慮到會有部分學生已經在日常生活中知道“1分=60秒”,教師在這里先讓他們進行猜測,再提供屏幕上的大鐘面讓他們驗證自己的猜測。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伴著“滴答”聲,鐘面上秒針走了60格,分針同時走了一小格。這樣就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秒針走一圈,分針正好走一小格”,從而得出1分=60秒的結論,很好地突破了難點。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問題是開放的,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學生始終是主動的。學生在這樣的自主探究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