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特級教師林莘
得失寸心知
——在點滴改變中探尋教育教學真諦
■福建福州特級教師林莘
常懷理想心,
點滴慰前行。
——編者畫外音
多少人都在夢想著改變,通過改變達至事業乃至人生的高峰。我沒有太多的奢求,但我也希望通過改變,尋找教育教學的真諦。或許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從教二十幾年,驀然回首,原來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自己何嘗沒有變化呢?當我學會從細微之處去用心體會的時候,教育教學花園之門正在悄悄地開啟,那里是錦簇的繁華,沁人的芬芳。
一位我熟悉的校長從日本參觀回來,特意給我帶了一張特殊的照片,照片是一位日本孩子的畫,這是一張怎樣的畫呢?偌大的足球場上,一個孩子在球門前踢球,簡單勾勒的幾筆,畫面沒有任何修飾,用筆也十分粗糙稚嫩。我實在看不出這畫有什么過人之處,可他卻意味深長地說:“日本學校門廳的顯要位置上展出的有很多是這樣簡單的畫!”
這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我們只要用心觀察我們周圍的校園,我們展出的多數作品,幾乎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的。記得一次全市小報比賽,教師選了學生自己出的最精美的一份小報,可是第一關就通不過。按照老師的要求,孩子修改出了第二稿,但領導還是“精益求精”沒有通過。為了能獲獎,幾位老師親自上陣為孩子捉刀,一起制作了一份從內容到裝飾都十分精美的作品,這樣的作品無疑可以獲獎,但是,這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符嗎?這與其說是愛還不如說是害。我們可以理解領導和老師的心情,但是一味追求完美的理念只能造成父母、老師的包辦代替,造成孩子的依賴與畏難情緒,反過來必然限制孩子們的創造性,無形中剝奪了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當然強調真實的殘缺,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卻所獲不多,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成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認知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呵護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因此,少一些“虛假的完美”,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孩子們常常天真地問我:林老師,你的腦袋瓜里到底裝著什么呀!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新奇、好玩的點子,總是出乎我們意料,又使我們那么開心。
這不那天,我就在家兌了三杯水,一杯甜的,一杯苦的,還有一杯特別特別辣。到了班上,我十分神秘地賣著關子:“今天老師帶來了三杯神水,想知道是什么味道嗎?”孩子們興奮異常,議論紛紛,眼里閃著激動的光芒,恨不得立刻揭開這杯里的秘密。“誰愿意上來嘗嘗?不過老師有個要求,你嘗出了味道,千萬別用嘴告訴大家,要用你豐富的表情來表示。”“我來!我來!”孩子們的興致極高。
第一個上來的是一個男孩,個子高高大大,特別豪爽的樣子,抓起我遞給他的水,看也不看,毫不猶豫地喝了下去,“啊——呸”,又全都噴了出來。一張胖嘟嘟的臉漲得通紅,皺成一團。他張著嘴,伸著長長的舌頭,不停地呵著氣,一邊還以手為扇,使勁地扇著。看著他一臉的苦瓜相,同學們笑得好“猙獰”,幾乎異口同聲地喊:“辣的!肯定是辣的!”
第二個上來的是個膽小的女孩子,因有前車之鑒,她顯得過于謹慎,先顫巍巍地舉起杯子,聞了聞沒感覺,實在不放心,又聞,再聞……所有的同學都不耐煩了,著急地催著:別磨蹭了,快點。迫于壓力,她只好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小口,忽然眼睛一亮,露出甜甜的微笑,她高興極了,一口氣連喝了兩三口,還美美地嘖著嘴,晃著腦,一副陶醉狀。同學們全看出來肯定是好喝的飲料。
第三位,第四位同學陸續上臺,他們也用自己最豐富最生動的表情告訴大家酸甜苦辣的滋味,孩子復雜多變的神情深深印在大家的腦海里。同學們就在一片歡笑、一片驚詫中興致勃勃地觀察,繪聲繪色地描述,課堂是那么活躍自然。
這時,我要求以剛才的情景為題,寫一篇作文。有了這種場景的基礎,學生的作文生動、有趣,特別是一些平常總也寫不出什么東西的孩子,也使我眼前一亮,看到前所未有的閃光點。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使之得以實踐。這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除了指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寬松、和諧的活動氣氛外,更指學生所面臨需要解決“關注點”的問題。每次備課,我都要不斷思索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找到他們真正關注的興奮點,同時,在課堂上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引導、創設一些情趣化的情景,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語文的趣味。在這節課中,學生的興趣點、注意點、興奮點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其語言、神態、動作惟妙惟肖,令人耳目一新,學生“文思泉涌”,多角度、靈活性、創造性的思維得以激發。
在我們的教學中,這種“酸甜苦辣”的口味還是太少了,希望以后的味道會更豐富一些。
那年12月26日,這個日子對于北方人來說也許再平常不過了。可對于我這土生土長的福州人而言卻意義非凡。早晨坐在車上,望著窗外紛紛揚揚的雪花,激動、欣賞、陶醉。我這小半輩子在福州還是第一次看到雪呢。
來到學校,剛走在三樓的走廊上,班上的孩子們蜂擁而至,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樣團團圍住我,緊緊地抱著我,不住地喊著:“林老師,林老師,下雪啦!下雪啦!”因為這雪,孩子們對我這天天都見的人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我對無比激動的孩子們說:“還等什么,趕快到操場去,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和雪做最親密的接觸吧。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錯過了今天這難得的機會不知更待何時!”
“耶!”孩子們歡呼雀躍地涌向操場,蹦著跳著,激情擁抱著大自然,很快操場上就擠滿了人,感覺比過節還要喜慶熱鬧。
特殊的體驗給他們帶來了特殊的感受,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匯報著:
“我們是一群勇敢的男孩子,脫下鞋子和襪子,光著腳丫在雪地上走,我們想體驗體驗雪的冰涼!”
“我們幾個女同學也毫不遜色,撩開頭發拉下領子露出脖子,那一片片雪花就像頑皮的孩子倏地鉆進我們的脖子,一激靈好冷啊!大家都樂壞了!”
“我們正玩得開心,突然有個同學問:唉,你們知道雪是什么味道嗎?大家真被問住了。于是一個個都張開大嘴,伸出長長的舌頭接住了飄落的雪,噢,原來雪不咸也不甜,沒味道。”
“我們用傘接住紛紛飄落的雪花,等傘上積了雪,再把傘轉起來,看雪花在傘邊跳舞,我們也高興得又蹦又跳!”……
多么浪漫,多么富有創意,多么的童真呀!這才是真正的生活呀!對于孩子們來說,這樣的機會或許在其學生生涯中只有一次,我們平時經常慨嘆書本與實際的脫節,也盡量為學生創設一些生活的場景。當這種自然的機會來臨的時候,就要毫不猶豫地抓住。
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接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
語文教學的外延就是生活。我們不可能單純追求沒有生活只有教材的教學,也不可能追求只有生活而沒有教材的教學,真正意義上的書本與實踐的結合,應該是善于尋找生活經驗的機遇,畢竟在現行的教學計劃中,我們的社會實踐內容極其缺乏。“下雪”提供了機遇,在追逐雪花的過程中,學生體驗了他們所沒有遇到過的生活情景,接受了大自然賜予他們的“寶貴禮物”。新課程改革,使得我們的教材與生活之間拉近了距離,但我覺得還很不夠,我們應善于找出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不僅在語文教學中,在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多為學生抓住這樣的“寶貴禮物”。
改變自己,才能改變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方法,在求索之路上,或許是迷蒙的黑夜,當你揚起頭,映入眼簾的就不僅僅是黑暗,而是夜空中點點的星辰。我向往改變,向往我們的教育教學能夠突破功利的束縛。可我又時常問自己,我能改變些什么?既然我改變不了太多外部的環境,我為什么不能改變自己?用心在細微之處體會,相信時間會改變一切。
特約編輯劉中林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