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回歸語言課堂教學本色關注閱讀教學的策略性
———談Trave l一課的課例再設計
■王紅
閱讀是什么?《閱讀課的設計》(Thomas S.C.Farrell著)一書中作了較好的定義:閱讀是在讀者的現有知識、書面語言顯示出的信息及閱讀狀況的背景三者之間,通過動態交互建構意義的過程。顯然反復的閱讀實踐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至關重要,然而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絕非易事,究其原因在于小學生語言積累有限,詞匯和語法是制約閱讀的重要因素。如果不進一步研究、優化閱讀教學,學生閱讀實踐的量與質必然很難提高,也勢必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反思目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現狀,筆者認為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指導與調控閱讀活動過程,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顯得尤為必要。現擬以Travel一課為例進行課例再設計兼談幾個觀點。
《Travel》一課的語言材料是在Join in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經過對教材的深入挖掘和重新整合后,圍繞Travel這一話題,設計出的文本。目的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更自如地運用語言。重點掌握“If_______, you can________.”等表達意愿和描述性語句的運用。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幫助學生掌握一種實用的文體——城市導游詞。
《Travel》是針對小學階段Join in教材中所學習的有些功能結構和語言現象設計的綜合課,是圍繞“Travel”這一話題展開的。主要遵循以下設計原則:
1.基于閱讀教學的特點,整合教學思想,不僅鞏固、加深學生對已學語言知識的印象,而且拓展學生思維,拓寬學習內容,積累語言,培養其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2.面向全體學生,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感與學習心理,設計不同梯度的任務,使其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3.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英語課堂,溝通課堂內外,引領回歸生活,使學生真切體悟到能運用所學語言表達真實、自然生活愿望的需要與興趣。
本次課例再設計還依據《閱讀課的設計》一書中有關“有策略的閱讀教學”的理念,其要義概括為兩點:1.使用更有效的方法設計閱讀教學;2.從策略角度講授閱讀、教授閱讀策略、發展閱讀能力、培養自主的閱讀者。
第二語言閱讀理解不僅僅是會做理解題那么簡單,閱讀者要根據不同的閱讀目標,選擇恰當的閱讀策略,培養閱讀興趣,讓其英語學習得到可持續發展。本節課從以下幾處入手,進行了再次設計。
(一)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凸現閱讀過程中“真實讀悟”本色
閱讀應符合學生的需求。筆者以為最本色的語言課堂其一應是遵從教學規律,尊重語言學習規律,依據學生認知的發展水平,符合學生發展需要,貼近學生學習、生活,關注學生能力發展,聚焦學生學習全過程,沉下心來研究學生的課堂,自然、樸實而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活躍、靈動而深深吸引學生靜思;其二應是沁著濃郁的語言學習氣息,充滿積極自主的生命活力,習慣在靜悄悄養成,思維在靜悄悄發展,策略在靜悄悄形成,才干在靜悄悄增長,底蘊在靜悄悄豐厚,文化在靜悄悄滲透,淳樸、扎實、鮮活、豐富,語言課堂回歸到其本真。總的來說,閱讀課就是要思考如何有策略地指導學生自主閱讀,下面試以《Travel》課例再設計片段作進一步的詮釋。
第一次教學
教學目標:
1.能理解表示建議的句型:If ___________,you can___________.并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靈活運用。
2.能初步運用一些簡單的閱讀技巧解決問題,如抓文章的大意、細節等,并能初步理解文字背后的含義。
3.能搜集并整理相關的語言材料,能組織恰當的語言進行簡單的描述,或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教學重點:
熟練運用表示建議的句型:If ________,you can_________。
教學難點:
能綜合運用所學句型,對來漢旅游的朋友能提供參考性建議或引導。
教學過程:
Step1 Warmingup
Step2 Lead in
Step3 Presentation
T:Do you know e-mails?Look,this is Tom’se-mail.
Please read quickly.(CAI顯示e-mail中內容,學生快速閱讀,CAI顯示2個問題)
Step4:Drills
1.pre-reading(學生閱讀后依次回答2個問題)
(1)Whatis Tom going to do?
(2)Whatplaceswill Lily introduce to Tom?
2.While-reading
T:Please read thee-mailagain.
(學生再次閱讀語言材料,教師用CAI顯示2個問題)
What can you see in Yellow Grane Tower?
Where can you enjoy all kinds of snacks?
T:Please read the e-mail again.(學生再讀語言材料,找出幾個“if……”的句子)
診斷
1.從目標的制定方面看,第一次教學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興趣、習慣的關注,較為重結果輕過程。
2.教師在呈現語言材料,請學生第一次讀時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二個問題較難,學生需細讀、回讀才能捕捉信息,因而不宜在此設置該問題。
3.第二、三次閱讀后,任務均為回答問題所設置的閱讀活動。單調、乏味,設計時沒有預設如何激起學生讀的興趣,也沒有滲透閱讀策略。
第二次調整
教學目標:
在第一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了3個教學目標,即:
1.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精于觀察、善于傾聽、樂于運用良好學習策略的習慣。
2.培養學生對閱讀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靈活運用語言的學習習慣。
3.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文化的滲透,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及跨文化意識。
教學重點:
熟練運用表示建議的句型If ________,you can___________。
教學難點:
1.在閱讀中運用一定的閱讀策略解決問題。
2.能綜合運用所學句型,對來漢旅游的朋友能提供參考性建議或引導。
教學過程:
Step1 Warmingup
Step2 Lead in
Step3 Presentation
T:Do you know e-mails?Look,this is Tomse-mail.
Please read quickly.(CAI顯示e-mail中內容學生快速閱讀)
Step4 Drills
1.pre-reading
T:Please answermy question.What is Tom going to do?
(學生學習完相關游覽勝地的單詞后,設置聽的任務)
2.While-reading
1)學生第一次聽
T:There are somany beautiful places inWuhan.Whatplaceswill Lily introduce to Tom?
Let’s listen to Lilyse-mail.
T:Please look at your paper.Let’s listen and circle the placesyou hear.
(學生邊聽邊圈出文本中相關景點的單詞)
2)學生第二次讀
T:Please open your paper.Read this e-mailagain.I’llask you somequestions.
(學生閱讀語言材料,教師點擊CAI,顯示問題)
T:You can find the answer in this e-mail,please read quicklly.
Question:
Whatcan you see in the yellow Grane Tower?
Where can you enjoy all kinds of snacks?
3)學生第三次讀
T:Just now I asked you some questions.Now,who can ask more questions about thee-mail?Think aboutit.
(學生會問:“Why isWuhan a city of education?I’m insterested in Chinese Poems,where can I go?What do you think ofWuhan?)
(學生提問后,教師引導他們討論,并交流答案,進一步熟悉文本內容,了解關鍵句子)
4)學生第四次讀
T:Please read this e-mail,try to find more ideas.
(學生再次讀e-mail在教師引導下找出以下相關信息)
T:Are you interested in Chinese poems?
(通過與學生交流對話自然引出重點句型:Ifyou____,you can_____)
調整意圖
1.從目標的制定可以看出第二次教學關注了學生的閱讀過程,靜下心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策略,豐富其文化內涵。這些都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2.在pre-reading時,教師設置情景,幫助學生學會快速閱讀以找到文本的中心大意,提出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What is Tom going to do?”使學生產生讀的需要,帶著目的去讀。同時滲透了閱讀策略之一:Skimming(略讀),此為“克服閱讀障礙的策略”。
3.教師為了激活學生背景知識也為了豐富閱讀活動,又緊接著設計了一個聽語言材料,圈出文本中Lily向Tom介紹的相關景點單詞的任務,為后續閱讀活動奠定基礎。
4.第二次讀,教師請學生快速讀找到相關信息:“What can you see in the Yellow Grane Tower?”“Where can you enjoy allkindsofsnacks?”這里滲透了閱讀的又一策略:“Scanning(尋讀)”,此策略能幫助學生學會快速閱讀以找到文本中的具體信息。
5.設計的第三次閱讀活動最能調動學生閱讀的自主性,激發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熱情。教師請學生圍繞文本像老師那樣提出問題,點睛之筆在于生生的互動。學生提出問題后,大家作交流對話,解決問題。這里運用了一種K—W—L模式:一種閱讀方法,以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理解,邊讀邊問自己“我知道什么?”“我想知道什么?”“我已經知道什么?”(“K”—“Know”,“W”—“Want”,“L”—“Learned”)
6.第四次讀才進入精讀活動,教師指導學生如何運用精讀策略,進一步了解文本中更多的信息,并導出重點句型“If….”。
在本環節的設計中(Pre-reading和While-reading),教師將學生的閱讀任務進行分解,通過指導學生對語言材料多層次、多角度的閱讀,加深他們對所談論話題的理解,尤其是閱讀任務的多樣性使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得以保持,學生在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學會成句、成段的表達,逐步大膽、自信地進行交流,提高了他們實際應用的能力,突破了傳統閱讀教學的定勢。
(二)引導學生豐富外國文化內涵,凸顯閱讀過程中“文化浸潤”本色
不少閱讀課重文本信息的捕捉,輕文化背景滲透,囿于文本天地,缺少外延拓展。文化教育是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滲透跨文化意識,可以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得到可持續發展。下面仍以《Travel》課例再設計片段加以詮釋。
第一次教學
Step4 Drills
1.Pre-reading
2.While-reading
T:Read the e-mail,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
1)Is this a letter?
2)Is this e-mail from Tom?
Summary:l think you havemore and better ideas.So please collect your ideas and send me an e-mail.l’ll send your e-mail to Tom.
診斷
1.該設計不能引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沒有關注e-mail的格式特點。設問隨意性較大,缺少針對性與實效性。
2.教師為學生布置的任務不夠真實,忽略了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無從體現真實的交際意義,沒有從話題入手,從語言材料中挖掘本質的因素。
第二次調整
Step4 Drills
1.Pre-reading
2.While-reading(學生第一次聽文本內容,聽完后完成任務)
T:Lily introduce these places to Tom, we can find more informations in Lily’s e-mail.Look,this is Lily’se-mail.
(請學生看板書:Hi,Tom your’s Lily)
T:Where can l put them?(意思是讓學生在e-mail中適當處安放詞卡Hi, Tom your’s Lily)
Who can helpme?
(學生在黑板前,在e-mail內擺放)
學生擺放后教師問:Is she right? This is an e-mail,not a letter.Try to remember.
Step5 Task Time
Step6 Homework(在結束新課前教師用CAI出示一些國外著名城市的圖片并配樂,圖片下有雙語介紹)
T:There are some famous cities in the world,please look(配樂播放).
T:If you can visit them,you can understandmore culture.
調整意圖
將枯燥的提問變為生動的“做中學”,教師請學生親歷擺放稱呼的過程,全班學生一同思考e-mail的格式特點,生動形象地滲透了“letter”與“e-mail”的差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又能使學生體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將語言習得與文化學習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一張張外國著名城市的圖片,將文化意識的培養與英語教學聯系起來,使學生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習語言知識,同時也拓展了視野,豐富了知識。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播,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本課再次設計后,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加強了語言文化導入,在課的結尾處的這種設計恰似畫龍點睛之筆,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將英語學習延伸到了課堂教學之外。
武漢市江漢區黃陂街小學)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