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國華
低年級識字課要重視“說”
■戴國華
長期以來,印象中的農村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很少有太大的改變和創新。就我了解的情況,在實施識字教學時,停留在為識字而識字層面的現象比較普遍,主要的環節不外乎教、認、記、讀、寫,比較老套和呆板。這樣,不僅造成了識字效率低,而且影響著學生學習漢字、漢語的興趣,更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怎樣擺脫這種局面?一位老師的識字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并讓我開始思考并有了一些收獲。
那是三年前一個秋季開學不久的時候。我事先沒有打招呼,來到一所學校調研教學情況。我看著辦公室墻上的課表,隨機決定聽一年級語文課。那天那位老師上的是識字課。
他在課堂上除了運用傳統的識字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生比較、理解并強化識記、書寫后,著重學生“說話”這個環節。課堂上,他充分調動學生開口說話,不僅識字效果好,而且學生學得輕松、活潑、愉快。
課堂上,老師講了字形特點、寫法后,也有教讀、認讀,還有讓學生默記、書寫等。每個生字后一階段安排的是說話。讓學生口頭組詞并用其中的詞說話。鼓勵學生多詞多句,互不雷同。不經意間,老師只是稍作布置,教室就活躍起來。同學們高興地在座位上念叨的,站起來躍躍欲試的,迫不急待舉起小手的,鄰座互相交流、爭論的,發了言意猶未盡的,對同學發言作補充修正的,等等,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意識充分地表現出來。
老師認真地聽著學生的發言,同時周密地觀察著班上的情況,自如地給予適當的評價和鼓勵,還不時地將說話的機會送給不那么主動的學生,舒心地享受著學生的學習。
教室里的氣氛熱烈而有序。那活躍的氣氛深深地感染了我,打動了我。聽了不少語文課,較少看到這樣的語文課堂場面,而識字教學課更難得有新鮮感。作為低年級的識字課,這位老師給人的印象無疑是精彩和新穎的——不是因為課堂熱鬧,而是因為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記得學習內容中的一個字是“上”。學生交流中,我記下了下面幾種答案:
1.墻上——我家墻上掛著兩個葫蘆(注:農村人家有用老葫蘆裝蔬菜種子之類掛在墻上的現象)。2.桌上——我的小桌子上放著書、本子和筆。3.神龕上——神龕上有插香的爐子。4.鼻子上——我爺爺的鼻子上長著一個黑色的痣。5.上下——我家菜地里,竹架上下長滿了黃瓜。
當然,還有很多答案,都與生活、學習相關的。這些句子出自剛進學校不久的小學新生之口,確實難能可貴。從學生說詞造句可以看出,不少字、詞是學生還沒有正式學習的。盡管有的還夾雜著一些“土語”,有的句子還不那么嚴密,但老師并沒有苛求和糾正。課后與老師交流,起碼像掛葫蘆、熱水瓶、神龕乃至墻、桌、鼻、痣、黃瓜等字詞,學生書面上還沒有接觸到,更談不上認讀和書寫。但是,經過這位教師的引導訓練,它們已經準確地出現在學生的語言中了。
這位老師說:起始年級,學生識字有限,書寫詞語受到限制,書寫句子更不可能。所以,起始年級學生識字,利用經驗的優勢而突破認知的局限,能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發展,對今后的學習是有好處的。他還說到,學生入學的時間不長,要求不能過高,關鍵是要創造好的氛圍,讓學生結合生活想,張開嘴巴說。
我是隨機聽課,這堂課不是刻意準備的。因此,老師的談話應該是對識字教學的見解和經驗的總結。我還看了他過去這類課的教案,設計上都具有這一相同的特點。
我常常思考這節課的特色和意義。我認為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超越學生書面語言不足而發揮他們生活口頭語言相對豐富的優勢,將識字和說話結合起來,甚至融為一體,具有下面四點好處:
1.提高學生識字能力。學生在這樣的識字過程中,將識字、構詞和口頭造句結合起來,在具體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環境中,更有利于加強對生字的記憶和理解,而且還能初步形成“識字、組詞、造句再到語言學習和運用”的意識。
2.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這樣組織學生學習,避免了過分刻板、過多重復的乏味和枯燥,學生能夠主動地識字和學習,學得更活,印象也會更深。
3.拓展學生語言空間。學生立足自己的生活經驗,準確地用“口語”表達出來,還可以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的作用,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說的話如“聽大人說,天上的月亮里有兔子”、“夏天的夜晚,我和奶奶一起乘涼,看到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的”等等,不僅突破了就字識字的空間,而且句子的復雜和優美,已初步顯示出兒童語言的智慧。
4.展示學生自信熱情。在課堂集體交流互動中,學生有語言的基礎,有發揮的余地,有施展的機會,有成功的體驗,這可以大大促進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形成,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這堂課給我留下的記憶是牢固的。所以,幾年過去了,我還時常回味著。我認為,在識字教學中,在吸取傳統識字教學長處的時候,引導和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多想、結合體驗多說,不僅對識字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今后整個語文學習也大有裨益。
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集中識字階段,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啟蒙階段。如何在這個階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識字過程中更好地得到語言訓練并感受漢語言的魅力,是值得語文老師尤其是低年級語文老師認真研究、高度重視的問題。
武漢市新洲區教師培訓中心)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