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 超,杜 英
(1.甘肅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
農業合作組織的邊界和內部結構分析
姬 超1,2,杜 英2
(1.甘肅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
創建農業合作組織是發展農業的有效手段,不同國家的農業合作組織在形式、結構上具有很大差異。從組織變遷的角度、在內生交易費用理論的框架下解釋了農業合作組織的邊界問題,又從比較制度的視角分析了農業合作組織內部結構差異的原因,最后指出了發展農業合作組織的著力點。
農業合作組織;內生交易費用;邊界;內部結構
農業合作組織一般是指以農民為主體而組織起來的形式不一的合作社或聯盟,是農民從分散走向聯合的產物,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變遷、完善。農業合作組織的出現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被證明是發展農業的有效手段。農業發達的國家一般都有發達的農業合作組織,不同國家的農業合作組織形式卻大相徑庭。根據經濟規模、組織形式和農戶經營狀況,一般把農業合作組織分為以下3種類型[1]:①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跨區域合作組織:以農戶的大規模經營為基礎,規模往往較大,專業化程度很高,多是為銷售而組合,產銷合作社占農業合作組織的絕大部分;②以荷蘭、法國為代表的專業化合作組織:以農戶的中等規模經營為基礎,專業性較強,分工較細,服務單一,種類繁多,農戶往往需要加入多個合作社;③以日本為代表的綜合性合作組織:以農戶的小規模經營為基礎,合作組織規模較小,服務小而全,與政府關系密切。那么為什么不同國家在發展農業經濟上采用不同的農業合作組織類型呢?對于這個問題,一般只是在現象上對各國的農業合作組織作橫向比較,或者簡單地把這種不同歸之為歷史的路徑依賴性,卻沒能從內部組織結構的形成、變遷作出解釋。而探索農業合作組織的內在邏輯是發展成功農業合作組織的前提,因而本文從演化變遷的角度,綜合新興古典經濟學和比較制度經濟學兩家之長,在內生交易費用理論的框架下探討了農業合作組織的擴張邊界,在此基礎上以比較制度的視角分析了農業合作組織的內部結構。
1.1 交易費用理論對農業合作組織邊界的解釋
農業合作組織是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是介于市場(農戶獨立經營)和企業(農業企業)之間的組織形式。各國農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歷史證明,農業合作組織的出現是節約交易費用的結果。如美國加洲的棉花合作組織通過合作規避價格波動引起的市場交易風險,共同抵御棉花加工企業對棉花種植農場主利益的侵蝕[2]。農業生產中天生的自然再生產特點常常造成龐大復雜的交易費用,農業合作組織有效地減少了這種交易費用,因而為世界各國普遍采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但隨著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合作組織內部又將產生大量的協調費用,進一步限制了農業合作組織的繼續擴張。一般認為,農業合作組織對交易費用的節約和因此產生的協調費用相等的那一點便是合作組織的邊界。
1.2 內生交易費用理論對農業合作組織邊界的解釋
楊小凱(2003)等華裔經濟學家創立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將交易費用進一步細化,區分了內生交易費用和外生交易費用兩個概念。外生交易費用在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費用;內生交易費用則包含了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機會主義等,是需要以概率和期望值來度量的潛在損失可能性[3]。這種細分是區分分工與專業化經濟和規模經濟的理論前提。新制度經濟學主要強調制度對節約交易費用和促進組織發展的重要性,具體體現這一“重要性”的是規模經濟和外部性。楊小凱(2003)等新興古典經濟學家認為規模經濟這一概念具有誤導性,掩蓋了真正促進經濟發展的分工的作用,因而應該強調分工和專業化經濟[3]。內生交易費用和外生交易費用存在替代性,節約這兩種交易費用是一種兩難沖突,分工在權衡兩種交易費用的同時進行,從而促進組織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進步。
在農業合作組織的早期發展階段,合作組織的規模較小,實力較弱,成員之間彼此了解,此時合作組織的成員主要是應付分散經營過程中的風險,組織內部的投機行為得到的好處小于損失,因而組織成員目標相對一致。此時農業合作組織發揮了預期的作用,外生交易費用快速下降,內生交易費用保持平穩下降狀態;隨著農業合作組織規模的擴大,組織內部出現機會主義傾向和“搭便車”行為,內生交易費用開始上升,隨著交易主體理性的增進和市場的成熟,外生交易費用下降呈現遞減和平緩趨勢。由于外生交易費用單調遞減,內生交易費用先降后升,總的交易費用先降后升,內生交易費用和外生交易費用相等時,總的交易費用達到極小值,此點便是農業合作組織擴張的邊界所在[4]。
以上分析可知,外生交易費用的變化比較簡單,而內生交易費用的變化則相對復雜,內生交易費用的拐點決定農業合作組織的規模。內生交易費用的拐點越早出現,農業合作組織的規模就越快達到極限;內生交易費用的拐點越晚出現,農業合作組織就會擴張至一個更大的規模。好的制度和治理結構增加了“搭便車”等投機行為的機會成本,是農業合作組織良性發展的保證。例如在世界范圍內,美國農業出口長期占據世界第一位置,健全的法律體系和發達的市場經濟是美國農業高度發達和農業合作組織成功的前提。
內生交易費用理論解釋了農業合作組織擴張的臨界點,這種解釋是正確的,但按照青木昌彥的話說,僅僅從這方面分析組織過于寬泛,忽略了企業間的結構性差異[5]。實際上組織結構是一種關系的組合,它由各個要素相互依存而構成,系統地分析組織結構需要從技術、制度、目標、行動(活動)四方面加以考慮[6]。目標不同是不同組織的本質區別,行動則是組織圍繞目標而采取的活動。技術和制度構成了組織的環境因素,組織在特定技術和制度的制約下形成和運行,技術和制度變遷通過組織進行,組織是技術進步的主體、制度變遷的載體。環境的變化為組織提供了變遷的激勵,由于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組織對環境激勵形成了主觀主義的模型,用于指導行動,同時行動結果不斷反饋回組織,組織根據反饋不斷修正主觀主義模型。組織的變遷遵循以上分析的適應性進化過程,是一種漸進性的變遷。
2.1 農業合作組織結構變遷的原因
農業合作組織是一個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技術和制度環境的變化不斷給農業合作組織提供適應性激勵。比如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質量大為改善,信息損失和信息噪聲的問題得到解決,改善了管理決策的有效性和效率,組織的層級越來越少,結構越來越趨向扁平化;又如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環境的變化促使組織結構發生相應變化。隨著農民觀念的更新和進步,組織內部更加人性化,學習氛圍越來越濃厚,組織結構從嚴格的等級制向更加民主化的結構轉變。可見組織結構是適應技術和制度變遷的結果,世界各國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印證了這一點:美國自由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決定了政府在農業合作組織中發揮的作用有限,農業合作組織在形式上更加企業化、契約化;在技術特點上,美國農業以農場主大規模經營為主,每個農戶的平均經營規模有100多公頃,多的達到1000多公頃,結果是美國的農業合作組織以銷售合作組織居多,且組織結構涉及農產品的收購、運輸、儲藏、檢驗、分級、加工、包裝和銷售等多個環節,縱向分工程度很深。相反,日本的農業合作組織則以綜合性為主,這是由其狹小的耕地面積和濃厚的官方色彩決定的。
2.2 農業合作組織結構中的適應性
農業合作組織是由多個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整體,各組成部分如果是相互促進的(互補性),作為整體的農業合作組織就會有序運行;各組成部分如果是相互排斥的(替代性),作為整體的農業合作組織就會出現不適應性,組織的變遷就不可避免。世界各國的農業合作組織都是適應本國農業特點的結果:日本的農業強調自給而非出口,注定其農業生產的低利性,從而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強烈的政治性決定了日本農業合作組織自上而下的等級制結構,進而決定了小而全的組織形式。日本農協需要提供包括信貸、購買、銷售、倉庫、加工、托兒所、咨詢、婚嫁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的繁雜服務,結果是日本農民的積極性、創新性不足和嚴重依賴政府,以及日本農業長期的高經營成本和低競爭力。荷蘭由于屬于低地地區,光照不足,水資源充足,農業以蔬菜、花卉種植為主,大規模農場經營決定荷蘭農業合作組織較強的專業化程度,花卉和蔬菜生產由于具有很高的附加值,便于市場化經營,不需要過多的政府干預,為出口提供了可能,昂貴的勞動力成本使荷蘭注重農產品的深加工。
2.3 農業合作組織變遷的漸進性
由于農業合作組織的變遷遵循適應性的進化過程,因而農業合作組織的變遷常常是緩慢而漸進的;農業合作組織中各個組成部分間的相互依賴性也使得農業合作組織的突變變得困難,因為所有的因素不會同時變化,這就產生了不協調,牽制組織的突變。政府通過法律政策等制度性措施強制改變農業合作組織結構往往造成大量的不協調,最終無法引致成功的農業合作組織。
世界各國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經驗顯示,政府在農業合作組織中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發揮作用的方式和力度卻有較大差異。農業競爭力強的國家,其農業合作組織一般是自發組成和運行,政府不直接干預農業合作組織的內部事務。可見,政府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3.1 為農業合作組織提供穩定的預期
健全的法律制度體系是農業合作組織正常運行的前提,如果法律和相關政策不具有可信性,農業合作組織的主體就無法形成穩定的預期,其行為必然是短期性的。如果收益大于損失,農業合作組織內部就會出現“搭便車”等投機行為,其解體也就不可避免。農業合作組織發展成功的國家相關法律都十分健全,它們通過制定法律明確農業合作組織的法律地位和法人資格,以保證其健康、持續的發展。
3.2 不應預先設定發展何種形式的農業合作組織
由于有限理性和不確定性的存在,政府無法知曉分散于各地農戶中間的信息,也無法作出準確的決策。又由于地域差別的存在,包括人文、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差異,各地農業合作組織需要協調各種分散的信息,以匹配各個組成要素。因此應該以農民為主體,采取自愿、平等、民主、協商的方式進行組織,為農業合作組織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允許農民自由進行創新,試驗多種可能更優的組織結構,不斷修正合作組織中存在的缺陷。
3.3 提高交易效率,促進分工
農業合作組織本質上是隨著分工的發展,不斷利用專業化經濟的產物。隨著交易效率的提高,農民逐漸由自給自足向一定程度的分工狀態演進。由于農業天生的自然再生產特征,往往需要克服更多的交易障礙,交易費用往往超過分工帶來的好處,以至分工無法進行。因此,政府應把力氣用在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改善、各種便利資金融通的金融創新、鼓勵農產品深加工的稅收優惠、擴大市場規模的貿易障礙清除、促進分工的技術教育培訓等一系列可以提高交易效率的民生工程上。
[1] 張旭鋒.當代發達國家農業合作經濟發展探析[J].農業合作經營管理,2003(1):45-47.
[2] 李炯.美國農業合作組織現狀、特征分析與啟示[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1,23(6):40-45.
[3] 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M].修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90-107.
[4] 曾祥鳳,朱其鰲.農業合作組織的演進—基于內生交易費用視角的考察[J].生產力研究,2008(17):27-29.
[5] 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周黎安,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99.
[6] 芮明杰,錢平凡.組織整體結構模式:一種研究企業組織的新方法[J].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6):20-25.
責任編輯:沈 玲
An analysis on the boundary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ed organization
JI Chao1,2,DU Yi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2.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of Gansu Province,Lanzhou 730000,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ed organiz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ir modus and structure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the paper explains the issue of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ed organization's boundar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ndogenous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different cooperation has different internal structure using the framework of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Finally,it indicates the priorities of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gricultural cooperated organization;endogenous transaction cost;boundary;internal structure
F324.6
A
1009-3907(2010)11-0012-03
2010-09-19
姬超(1987-),男,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組織和制度方面的研究;杜英(1963-),男,甘肅
蘭州人,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農村信息化、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