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梅,尚清(鄭州市兒童醫院腦癱康復中心,河南鄭州450053)
頭針配合干預訓練治療精神發育遲滯臨床觀察
楊東梅,尚清
(鄭州市兒童醫院腦癱康復中心,河南鄭州450053)
目的探討頭針對精神發育遲滯患兒治療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對80例精神發育遲滯患兒頭針配合干預訓練治療前后的發育商(DQ)或智商(IQ)進行評估。結果顯效33例,有效3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0%。干預前DQ值為(41.38±19.10),經3~6個月干預訓練后,DQ值為(54.54±20.10)(P<0.01)。結論頭針配合干預訓練可提高精神發育遲滯患兒發育商或智商。
頭針;干預訓練;精神發育遲滯
精神發育遲滯(mental retardation,MR)又稱智力低下,是指個體在發育時期內一般智力功能明顯低于同齡水平,同時伴有適應行為的缺陷。MR是遍及全世界的導致人類殘疾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中醫古代文獻中沒有“精神發育遲滯”“智力低下”的名稱,但就其臨床所表現的智能低下、發育遲緩、肢體軟弱、言語障礙、流涎、少言寡語、囟門遲閉等癥狀,屬于祖國醫學的“五遲”“五軟”“癡呆”“解顱”等病范疇。2007-2009年筆者于臨床運用頭針配合干預療法治療精神發育遲滯伴語言障礙患兒80例,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80例精神發育遲滯患兒,男46例,女34例;年齡0~3歲52例,3~4歲28例;輕度6例,中度66例,重度8例。病因為新生兒缺氧性腦損傷(宮內窘迫、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70例,新生兒顱內出血7例,與國內報道相似[1]。
1.2 診斷標準(1)發育年齡≤18歲;(2)經智力測驗IQ或DQ<70;(3)社會適應能力缺陷。用左啟華修訂的嬰兒—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量表,評定本組患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評分≤8分為適應能力缺陷。智測方法:<3歲用蓋塞爾智測法,3~4歲用韋氏法智測法。
2.1 頭針(每周6次)。
2.1.1 取穴百會、四神聰、智三針、腦三針、顳三針、腎俞、足三里。
2.1.2 操作四神聰注意針刺方向朝向百會穴,針刺方法采用平常針刺法,每次留針1 h,靜留針。
2.2 穴位注射(每周5次)選用神經生長因子、胞磷膽堿鈉注射液、維生素B12等,每穴0.5 mL,隔日進行1次。
2.3 語言認知訓練、作業療法、引導式教育等綜合康復干預治療(每周12次,即每日2次,周日休息)包括感知覺訓練、思維能力訓練及社會行為訓練3個方面。3個月為1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顯效:干預后IQ或DQ值提高15,對外界反應靈活,個人社交及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生活能自理,能講簡單和連貫語言,大動作恢復,精細動作如能抓取物件;有效:干預后IQ或DQ值提高10~14,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均有提高,語言、運動明顯好轉,大動作基本恢復但仍不能行走,能用手抓取物件,感受性語言好,表達性語言只能講1~3個字;無效:IQ或DQ值提高<10,語言、運動功能無明顯恢復,感受性語言差,不能聽懂他人講話,大動作稍有恢復,但不能抓取物件。
3.2 治療結果顯效33例,占41%;有效39例,占49%;無效8例,占10%,總有效率90%。干預前DQ值為(41.38±19.10),經6個月干預訓練后,DQ值為(54.54±20.10),統計學處理(t=4.74,P<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
患兒李某,男,3.5歲。以“3.5歲反映遲鈍,說話吐字不清”為主訴入院。
患兒系G3P1,孕足月經陰道分娩,產程長(羊水過少,臍繞頸1周),出生后有青紫窒息史,經拍打會哭,出生體質量3.7 kg,出生后混合喂養,母孕5個月有陰道出血史。患兒4月豎頭穩,8個月會翻身,10個月會獨坐,1歲2個月會獨站,1歲3個月會說話,至今3.5歲說話吐字不清,行走不穩,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及認知能力差,雙手精細動作欠佳,不會拇食指對捏,不能獨自上下樓梯,平素不喜與人玩耍,少與人有目光交流,易激惹,不會主動與人交流,喜摸頭、轉圈,對母親有依戀,未曾治療,門診以“精神發育遲滯”收入院。入院查體:精神一般,呼吸平,面容正常,頭圍47 cm,前囟已閉,表情呆,心肺腹未見異常。神經系統檢查:聽視力粗試存在,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膝跟腱反射存在,雙巴氏征(-),布氏征及克氏征(-),會翻身,自由坐,會爬,但動作協調性差,獨走不穩,易摔倒,雙手精細動作欠佳,理解及認知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說話發音不清。頭顱MRI(09,10,26)示:(1)胼胝體發育不良。(2)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韋氏智力測試(2009,11,2)DQ:54分,語言評價(2009,11,2):經S-S法檢查,患兒交流態度差,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可達3-2階段,基礎性操作:鑲嵌板的完成差,積木的堆積可完成,但隧道的擺放完成差。
經過近3個月的綜合康復治療,患兒可以與周圍人進行正常的交流,刻板動作消失,說話吐字清晰但語速較慢,可與同齡兒正常玩耍,行走及奔跑時穩定性、平衡力好。復查頭顱MRI(2010,1,22)示:胼胝體形態大小發育尚可,腦室周圍有異常信號影,考慮為腦白質病變,建議結合臨床。韋氏智力測試(2010,1,22)DQ:74分,語言評價(2010,1,22):經S-S法檢查,患兒交流態度一般,理解可達4-2階段,語言可以表達但語速慢,基礎性操作:鑲嵌板1/3、1/6選擇完成好,1/10選擇可完成9/10,積木的堆積、排列及隧道擺放好,可完成3個單位的聽覺記憶,較前明顯好轉。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精神發育遲滯患兒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腦微循環障礙[3]。筆者認為,只有通過頭針治療改善腦微循環,解決實質問題基礎上輔以干預訓練才能標本兼治,達到預期效果。中西醫綜合康復治療,既能改善腦微循環障礙,又能改善腦細胞的功能代謝,促進和幫助腦組織的正常發育,可以收到很好的臨床療效。
[1]劉智勝.兒童心理行為及其發育障礙——精神發育遲滯[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1):55-58.
[2]劉振寰,張宏雁.小兒精神發育遲滯臨床早期干預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1999,6(7):107.
[3]劉振寰,李潤青,宋智華.171例圍產期腦損傷性智力低下患兒甲襞微循環觀察[J].微循環學雜志,1995,5(2):16.
R245.32
B
1007-4813(2010)06-0900-02
2010-07-21)
楊東梅,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