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君
(北京崇文區第一人民醫院,北京 100075)
四關穴配合水溝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
王悅君
(北京崇文區第一人民醫院,北京 100075)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針刺療法;穴,四關;穴,水溝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針灸科常見病,可歸屬于中醫之“痹癥”“腰痛”“腰腿痛”等范疇。西醫對于此癥的治療多采用保守治療、手術治療或介入治療等方法,中醫針灸對于此病的治療獨具特色,筆者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采用四關穴配合水溝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3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33例均為2007年4月-2009年4月北京崇文區第一人民醫院針灸科門診病例,均經腰椎CT或MRI檢查,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男19例,女14例;年齡21~64歲,平均(46.6±9.7)歲;病程最短 2 周,最長7年。影像檢查結果示:L4~L5椎間盤突出18例,L5~S1椎間盤突出10例,兩個以上椎間盤突出5例。腰痛且活動受限16例,腰痛伴有一側肢體麻木、疼痛17例。
2.1 取穴 主穴:四關穴、水溝穴;辨證配穴:血瘀證配阿是穴、膈俞、次、委中;寒濕證配環跳、大腸俞、腰陽關;濕熱證配環跳、大椎、腰陽關、委中;肝腎虧虛證配腎俞、命門、太溪、丘墟。
2.2 操作 主穴:患者仰臥位,取0.30 mm×25 mm針灸針,直刺合谷、太沖、水溝5~15 mm,合谷、太沖穴用提插捻轉瀉法30 s,水溝穴施用雀啄法,直至患者眼睛濕潤為止,留針10 min。配穴:患者俯臥位,盡量放松腰部肌肉。血瘀證:阿是穴根據部位選擇0.30 mm×(40~75)mm針灸針直刺,膈腧、委中采用刺絡拔罐放血(穴位常規消毒,用三棱針在穴位上點刺3~5次,留罐 2~3 min),次穴用0.30 mm×50 mm針灸針直刺15~25 mm,用提插瀉法,留針30 min。寒濕證:環跳穴用0.30 mm×50 mm針灸針直刺,有放電樣針感傳至腳心,留針30 min;大腸俞、腰陽關用0.30 mm×75 mm針灸針直刺15~25 mm,平補平瀉手法,并在針柄部加艾灸(將艾條剪成2 cm長艾炷,插入針柄,點燃),每次2~3炷。濕熱證:環跳針法同上,大椎、委中刺絡拔罐放血;腰陽關用0.30 mm×50 mm針灸針直刺15~25 mm,用提插瀉法,并接通GB 6805電針,連續波,留針30 min。肝腎虧虛證:腎俞、命門用0.30 mm×40 mm針灸針直刺15~25 mm,并在針柄部加艾灸(方法同上);太溪、丘墟用0.30 mm×25 mm針灸針直刺15~25 mm,采用提插補法,留針30 min。療程:主穴隔日針刺1次,配穴每日針刺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 d。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3.1 療效標準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原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本組33例,痊愈11例(占33.3%),好轉 19例(占 56.6%),未愈 3例(占 9.1%),總有效率為90.9%。其中1個療程治愈3例,好轉5例;2個療程治愈8例,好轉14例。
四關穴即是指雙側的合谷和太沖,出自《針灸大全》:“十二原出于四關,太沖、合谷是也。”,其分別是肝經和大腸經的原穴,調此四穴而暢通十二經之原穴,調整全身氣血。又《標幽賦》云:“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說明四關穴,對于痹癥的治療,無論寒熱,均有獨特療效。水溝穴,為督脈穴位,位于上唇人中溝的上1/3與2/3交界處,督脈有統帥、督領諸經之陽的作用,調此穴可以暢通督脈氣血,治療腰背痹痛。筆者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針刺治療中發現,四關穴配合人中穴,經過1~2次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疼痛癥狀,尤其對于一些伴有情緒煩躁、痛甚不能入寐、病情較頑固的患者,能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筆者在治療中發現,對于病程短的,體質較好者恢復較快,療程較短;而年齡較大、病程較長,或伴有明顯肌肉萎縮者恢復較慢,療效較差,療程較長。在臨床治療中,當根據患者的體質,選擇合適的刺激量,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01.
中圖分類號:R274.3
B
1007-4813(2010)06-0907-01
2010-08-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