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實習記者 楊瑩
消費金融公司,這種在西方市場經濟中已經存在400年之久、占據信貸消費市場重要地位的金融業態,今年初在我國“破冰”。其最大的優勢在于無需抵押擔保。然而僅憑這一點是否足以讓其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我國首批三家消費金融公司1月6日獲得中國銀監會同意籌建的批復,首批獲批的消費金融公司發起人分別為中國銀行、北京銀行和成都銀行,這三家公司將分別在上海、北京和成都三地率先試點。
所謂的消費金融公司是指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中國境內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個人耐用品貸款及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等。消費金融服務方式目前在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均已得到廣泛使用,受到不同消費群體歡迎,具有單筆授信額度小、審批速度快、無需抵押擔保、服務方式靈活、貸款周期短等獨特優勢,能刺激居民消費,增加有效需求。
銀監會認為,我國設立消費金融公司這一新型金融機構的意義在于:一是有利于促進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二是有利于完善我國的金融組織體系,豐富我國的金融機構類型,促進金融產品創新;三是設立專業的消費金融公司,為商業銀行無法惠及的個人客戶提供新的可供選擇的金融服務,有利于滿足不同群體消費者不同層次的需求,提高消費者生活水平。
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從事消費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類型還不多,只有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公司兩類機構,消費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例不到12%,且主要以住房按揭貸款、汽車貸款和信用卡業務為主,對于居民耐用商品消費以及旅游、教育等一般用途的個人消費等方面的信貸金融服務仍然較為分散,專業化程度欠缺,無法滿足客戶“以全球眼光配置資產”的更高要求。作為刺激消費的一項舉措,籌建消費金融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目前我國在消費金融支持力度方面較弱的情況。
必須承認,消費金融時代的來臨已是不爭的事實。有關專家認為,消費金融公司的出現能讓那些目前不能從銀行等渠道貸款的客戶便捷地獲得融資服務,這將進一步優化國內信貸消費結構,更好地提升并刺激居民消費。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去年底發布的研究報告估計,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僅次于日本和美國的全球第三大消費市場,個人消費額將從2007年的6.8萬億元增長到27萬億元。在這樣一個內需擴大與升級的過程中,金融服務業尤其是消費金融發展的前景是無限的。馬光遠表示,“農民及剛畢業的大學生群體是我國拉動內需的主力,但這部分群體因為收入不穩定及財富積累較弱而不敢消費,在到銀行申請商業貸款時往往會因資質問題被拒。消費金融公司可以有效地釋放這部分群體在消費方面的潛力。”
趨勢是必然的,道路卻是曲折的。雖然消費金融公司已經應運而生,然而正如業內人士所稱,消費金融公司在創立初始就出現了不小的問題,要想在激烈的市場角逐中取勝就要找到自身的競爭優勢,要有更好的發展還需要克服許多不足。
由于銀監會設置了一系列嚴格的門檻,多位分析人士認為,消費金融公司的設立將以銀行為主導,因此風險承受能力強、資金實力雄厚的國有大行會首當其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大行表現并不積極。2009年5月12日,銀監會向社會公布了《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銀監會表示,此舉是為貫徹國家“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戰略方針,通過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以促進消費需求增長,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試點辦法》規定,消費金融公司主要出資人為境內外金融機構及銀監會認可的其他出資人。《試點辦法》對主要出資人制定了比較嚴格的準入條件,如具有5年以上消費金融領域的從業經驗,資產總額不低于800億元人民幣,連續2個會計年度盈利,3年內不轉讓出資,符合有關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對于境外金融機構,還必須符合在中國境內設立代表處2年以上且所在國家或地區金融監管當局已經與銀監會建立良好的監管合作機制等條件。對于消費金融公司的注冊資本,《試點辦法》規定,最低注冊資本為3億元人民幣或等值的可自由兌換貨幣,這是參考了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注冊資本要求并考慮到消費金融公司在初期業務經營中實現盈虧平衡的需要而制定的最低資本要求。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表示,從銀監會對金融消費公司設立了較高的門檻來看,金融消費公司適合金融類的機構去操作。但就國外經驗來看,金融消費公司主要不是由銀行來做,很多是由商家來做的。未來銀監會不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降低門檻,允許非金融類企業以及民營機構從事這一業務。
消費金融公司不能涉及房地產、汽車等主要的大額消費品,就決定了其業務規模不會太大。從純金融品種來說,它又與現有銀行個人信貸業務、信用卡業務有交疊。相對于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范圍,有限信用卡的消費并沒有一個強制的范圍,而信用卡已非常普及,只要是有相對穩定工作的居民都可申辦,所以當消費資金不足時只要刷卡就行了。銀行信用卡的透支信用額度有時甚至超過了消費金額貸款額度。這必然會給消費金融公司帶來不小的壓力。
另外,在實際消費中,對于消費者購買大宗電器、裝修房屋、出國旅游這些方面的貸款需求,現在各大商場、大型連鎖銷售商聯手商業銀行已經在努力開拓這方面市場,可以為顧客提供方便的消費信貸。再者,還有一些民間貸款機構也在滿足消費者這部分的貸款需求。如易貸中國就與多家商業銀行聯合,推出了形式多樣的信用貸款產品,包括大學生信用貸款、結婚易貸、裝修易貸、白領易貸等項目,免抵押和擔保,而且申請也比較快速。還有更為前衛的P2P信用貸款方式,即“個人對個人”的無抵押信用貸款。
消費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存款,資金從哪來?根據規定,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來源除了資本金外,只有辦理信貸資產轉讓、境內同業拆借、向境內金融機構借款和經批準發行金融債券四種途徑。由于國內的資產證券化還處在試點狀況,所以在國內辦理信貸資產轉讓基本上行不通。境內同業拆借一般期限很短,而試點辦法中有規定同業拆入資金不高于資本總額的100%,所以,靠同業拆借來維持資金來源也不是很好的辦法。用發行金融債券取得資金雖是一條很好的渠道,但從目前金融機構發行債券的情況看審批非常嚴格,偶爾為之可以,不可能經常為之。
根據相關規定,使用消費信貸只能購買家用電器、電子產品等耐用消費品。目前,客戶對這種消費形式表現并不積極,主要是不適合我國居民的傳統消費習慣和目前狀況。大多數中老年人不使用貸款消費,并且萬元以下的商品對一般中老年人也不需要貸款購買;而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當下最主要的難題是貸款購房,一般不會用貸款來購買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即使需要也可以通過信用卡透支來滿足需求。同時,根據規定,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必須是已取得過個人耐用消費品貸款的信譽良好的老客戶才能得到此項貸款。而從前面的分析看,真正使用消費信貸去購買耐用消費品的客戶本來就不多,要獲得一般用途消費貸款的人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