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源
從宏觀上看,政府作為知識產權交易的間接參與者,一方面主動引導和服務知識產權交易事業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又可能迫于公眾與利益團體的壓力或自身戰略決策的考量,給總體的、單項的或局部的知識產權交易設置政治性障礙,造成政治風險。而政治風險一旦形成,則為一般的知識產權交易參與者短期內無法完全認知和確定,更不用說如何應對了。例如,政局的變動、稅收政策的調整、產業重點領域的更替、交易流程規則的改變等均會對知識產權交易產生直接的沖擊;人力資源管理政策、文化教育政策的調整則可能對知識產權交易產生間接的沖擊。
雖然在一般情形下,相對于公共政策而言,法律具有穩定性、可預期性的特點,但法律法規等并非永遠不變的。伴隨著法律法規的立改廢,原有的交易范式會被打破,影響到當期或預期的知識產權交易。此外,在開放的條件下,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相關交易游戲規則(如國際專利轉讓、許可貿易規則)的變動,勢必作用于國際知識產權微觀交易環節,反過來又影響到國內。
市場環境的優劣決定著知識產權交易的效率和質量。當處于經濟危機期,或市場秩序混亂、欺詐盛行時,知識產權交易的動力缺乏、成本加大、風險水平提高,各交易主體不得不付出較多的精力去消除市場的“摩擦力”,減少了用于知識產權交易的資源。
道德風險、逆向選擇也值得關注。道德風險是指交易雙方在交易協定簽訂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損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為;逆向選擇是指市場的某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傾向于與對方簽訂協議進行交易,使自己收益而使另一方受損。所以,在知識產權交易中,囿于信息的不完全、不對稱等因素,容易出現漏洞,引致交易風險。
不同交易形式的選擇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例如,著作權的交易在采取拍賣的形式時,必須考慮到競爭態勢的形成。如果沒能形成有效的競爭格局,則交易目的難以達到。
知識產權交易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那么諸如較低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剽竊盛行的社會風氣等社會不良因素均會對知識產權交易活動施以負面的影響,產生較高的交易風險。
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產權交易在很多情形下并非由出讓者、受讓者直接接觸完成,而是要經由中介代理幫助實現。因此,中介機構的狀況與知識產權交易風險具有相關性。除出讓方、受讓方選擇交易中介本身具有風險性外,中介選擇后還可能出現“代理博弈”(委托—代理問題)。具體地說,委托—代理關系是指委托人授權代理人在一定范圍內以自己的名義從事相應活動、處理有關事務而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權能與收益分享關系。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等主客觀原因,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動,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種行動,也不能觀察和測度代理人從事這一行動時的努力程度,同時兩者之間存在的利益分割關系,通常會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圖行事,這在經濟上被稱為委托—代理問題。于是,通過中介的知識產權交易自然地具有或大或小的委托—代理性風險。
參與知識產權交易的出讓者、受讓者,既有獨立的個人,又有科研院所、院校、合作性組織、事業單位、企業等。因此,討論知識產權交易風險,還需要深入到出讓者、受讓者組織內部,考察其與知識產權交易緊密相關的經營管理問題。這方面涉及到知識產權的濫用(如搭售、價格歧視、掠奪性定價、過高定價等)、組織自身財務狀況、交易策略的選取與偏好等因素,它們均會導致知識產權交易風險的產生。此外,組織致力于替代性知識產權的發掘或知識產權商業間諜活動,也會對現有知識產權的交易構成威脅。例如,采取正當或非正當手段對已有專利技術進行效仿,對軟件進行非法破解,使用盜竊手段獲取商業秘密等。再有,知識產權交易并非一蹴而就,知識產權交割后還需售后服務,而這方面也存在著到位程度如何的風險。
知識產權由于自身的無形性等特征,也有較為特殊的交易風險。
1.存在性風險。名義上的出讓者是否真正擁有知識產權交易權,擬交易的知識產權權能是否真正存在。如果是欺詐或權能因為內外等原因導致動搖,則交易活動將失去基礎或處于險境。
2.接受性風險。受讓者沒有接受或消化吸收能力,卻盲目引進知識產權,導致知識產權的作用難以有效發揮。這方面的案例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較為普遍,現在也或多或少地以不同形式存在著。
3.穩定性風險。知識產權只有權利穩固,沒有任何瑕疵,它的運用、經營以及圍繞它所展開的資本化運作才會成為可能。此外,如果知識產權臨近保護期的末端,穩定性動搖,交易風險增加。
4.價值性風險。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在理論界實務界一直受到重視,但也是個難題,精確程度見仁見智。知識產權交易的支付也有多種形式。如果是分期支付許可費,則風險也隨著支付期的到期而加大。
5.訴訟性風險。知識產權是依法產生或依法確立的結果,因此從知識產權交易的準備開始,在各交易環節中均可能有來自不同利益主體出于不同目的的訴訟。而且就通常情形而言,知識產權訴訟的復雜性較高、周期也較長,誘發交易中出現種種困境,人為地加大風險。
1.宏觀把握。這主要針對政治法律、市場運行、社會因素方面的風險控制而言。這些類別的風險雖為知識產權交易的微觀主體難以辨識與掌控,但作為知識產權交易的公共管理部門等相關組織與社會,要竭力為知識產權交易創造良好的市場交易環境與體系。具體措施可以有提高全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建立健全促進知識產權交易的法律法規、公共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交易司法工作與行政執法,強化知識產權交易日常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溝通知識產權交易的國際合作,扶持全國性或區域性知識產權交易公共平臺搭建,等等。
2.風險預警。這是從源頭上控制風險的上策。在知識產權風險防治過程中,首要的環節即是做好風險預警。如果沒有預警,待風險顯現后,雖然易于發覺,但為時已晚,此時風險可能再也無法得到合理控制。這方面,可以采取相關指標統計分析并定期公布權威性指南的方法實現。同時,建立國家、區域、組織(科研院所、企業等)不同層面的預警體系也是重要的措施。
3.信息披露。從某種意義上講,知識產權交易的成敗與信息的獲取及其透明程度息息相關。加強信息披露可以消減信息不完全、不對稱現象,減少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委托—代理問題等增加交易成本情形發生的概率。因此,要著力做好以知識產權交易系統信息化為核心的相關配套工作,包括軟件和硬件的集成等。
4.誠信建設。知識產權交易參與者誠信度如何,直接影響到知識產權交易的效果與成敗。因此,要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交易者的誠信體系建設。同時,交易主體之間也要有意識地關注對方的誠信狀況,選取誠信優良的交易者作為接觸對象。
5.中介完善?,F代知識產權交易難以離開各類中介組織,各類中介起著溝通與順暢交易的橋梁紐帶作用,包括拍賣、招投標、咨詢、評估、法律服務等不同的業態。雖然在我國,知識產權交易中介組織的總體狀況較好,但仍要從內外多個層面促進其進一步發展。加強評估工作的科學性也是個重點,需要特別加強。
6.保險擔保。普通資產產權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保險擔保方面的服務,以降低交易風險。知識產權交易也要借助保險擔保的力量,規避交易中面臨的風險??梢杂蓢遥ǖ胤剑┏雠_相關政策,扶持構建新的知識產權保險擔保體系,如成立新型的知識產權保險擔保機構。還可以按照市場自身的運行規律,由現有保險擔保機構主動擴展業務領域。當然,出讓者、受讓者也應有意識地借助保險擔保的力量來控制風險。
7.危機管理。知識產權交易重大風險行將發生或發生后,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損失??梢酝ㄟ^積極訴訟、合理分擔、保險理賠、有效轉移、資產保全、外交途徑等針對性措施,降低危機所引發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