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永安
(常熟理工學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蘇 常熟 215500)
2008年10月,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從此,推進城鄉一體化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之一。城鄉教育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衍生概念,它與我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社會發展趨勢,與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和部分地區高等教育進入后大眾化時期的背景,與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的戰略目標與重點內容密切相關、相伴共生。城鄉教育一體化對地方高校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地方高校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成為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技術創新與進步的重要支撐、地方文化品位提升的重要力量。以《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三年實施計劃》為例,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的總體目標是:“使蘇州農村既保持魚米之鄉優美的田園風光,又呈現先進和諧的現代文明,逐步建設成為基礎設施配套、功能區域分明、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社會文明、組織堅強有力、鎮村管理民主的蘇州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率先實現城鄉發展規劃、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和社會管理一體化的新格局。”為實現以上目標,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要任務:一是要更加注重規劃引領,在轉變發展方式上求突破;二是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設,在創新體制機制上求突破;三是要更加注重產業融合,在經濟轉型升級上求突破;四是要更加注重富民優先,在農民持續增收上求突破;五是要更加注重社區建設,在城鄉管理體制上求突破。
蘇州市城鄉一體化先行先試工作的推進給地方高校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也為地方高校準確定位和科學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這就要求地方高校根據所處的區位優勢和學校的傳統優勢來確定學校的發展目標,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緊扣區域高校的辦學定位,強化辦學特色,創建大學品牌,為城鄉一體化建設提供智力、人力、技術支持。這也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須形成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目標與任務相匹配的地方性、應用型的定位。此處的“地方性”的定位不僅要求體現城鄉一體化的城市特征,而且要求體現城鄉一體化的農村轉化為新型社區的特征;此處的“應用型”的定位不僅要求體現基于地方支柱產業、新型產業和工業化要求的的特征,而且要加強城鄉一體化迫切需要提升的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方面的學科專業建設。基于以上定位的認識,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就是要緊扣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地方性”定位的新內涵,立足地方,服務地方,依托地方,堅持校地互動發展,打好地方高校品牌;就是要繼續加強機械工程、計算機工程、生物工程、光電工程、材料工程等工科專業群的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方面的學科專業建設,全面提升學科專業建設水平。
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數以億計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質量的專門技術與創新人才。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提高城市居民和新型農民的整體素質至關重要,特別是提高新型農民的勞動力素質最為緊迫。2010年為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整體推進年”,提出要整體推進“三形態”、“三集中”、“三置換”工作。其中的“三形態”工作是指:地處工業和城鎮規劃區的行政村,以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加快融入城市化進程;工業基礎較強、人口較多的行政村,以新型工業化為主要發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鎮化步伐;地處農業規劃區、保護區的行政村,以現代農業為主要發展方向,推動一次產業與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三形態”工作以“現代服務業”、“新型工業化”、“現代農業”為主要發展方向,為地方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與建設、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與目標定位提供了現實依據。蘇州市在城鄉一體化先行先試中提出要“堅持城鎮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有機結合,……注重展示吳文化的深厚底蘊,提升城鎮建設和管理水平。”“堅持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生物的功能定位,推進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注重市場營銷體系建設,到2012年高效農業面積占種養面積比重達到60%,基本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蘇州地方高校已經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成人教育以及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等不同類型和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據此,蘇州市在“十二五”期間,應當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自身特點的“城市-高校-農村社區”一體化高等教育體系,蘇州地方高校要順應社會需求,根據各自辦學定位,及時進行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積極培養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特別是大力培養新型社區的管理人才和企業技術人才。從蘇州市城鄉一體化進程的要求來說,地方高校應當并且可以在城鎮規劃與管理、社會事業與公共管理、文化產業管理、生物工程與技術、市場營銷以及涉農專業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上有所作為、有所建樹。
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要求地方高校在堅持學術性的同時突出職業性、應用性和適用性。人才培養要堅持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促進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與城鄉一體化的進程相結合,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突出學生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如地方高校可以加強學校與地方的合作,建立“學校-社會”相結合的開放式辦學模式,面向農村社區,培養實踐能力較強、綜合素質較高的,具有醫療、預防、保健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能在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開展融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即“六位一體”的綜合性服務的“實用型”全科醫學專門人才,把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勢、各地衛生行政部門的政策優勢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的市場優勢整體發揮出來。通過“校地共育”面向農村社區的實用型醫學人才,實現學校人才供給與社會人才需求的有效對接。
城鄉一體化要求新型社區人員素質的整體提升,這種素質的提升不僅是表面的、外在的、身份的改變,更應是深層的、內在的、素質的升華。因此,地方高校也就應該在農民向新型社區人員角色轉換中和實施現代農民教育工程中有所作為。而這些高質量人才和普通勞動者的培養不可能僅靠城市教育來培養,需要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共同發揮作用,只有把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放在一個發展的大盤之中,統一領導,統籌規劃,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能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提供智力和人力資源支撐。因此,地方高校應當順應城鄉一體化的潮流,自覺投入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利用智力優勢和教學資源優勢,統籌開展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為滿足全社會成員終身學習的需求,建設學習型社會在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貢獻。地方高校要對社會開放高等學校資源,在“城市大學-社區學院-鄉鎮社區教育中心”三級成人教育網絡構建以及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歷教育輔導中發揮地方高校人力資源優勢和智力優勢。地方高校應當順應城鄉一體化的潮流,按照社會教育的特點,建立學校教育、學前教育、職業培訓、休閑教育、老年教育5大板塊的公共服務平臺,逐步面向社會開放,積極開發教育資源,努力滿足社會成員學習個性化、多樣化和非職業化的需要,形成人人學習、處處學習、終身學習的制度環境,成為學習型社會中心機構。在終身教育平臺構建中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的作用。
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要不斷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立足地方的區位優勢,并將這一優勢輻射到周邊的城鎮和新型社區,以進一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和發展。地方高校要組織專門力量,加強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政策和制度的深入研究,著力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形成有系統性、操作性、實效性的政策制度;要瞄準區域城鄉一體化的需求和要求,突出發揮科技信息和人才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力推進應用研究;要通過推進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探索建立多種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模式,構建技術轉化平臺,進一步提高教育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率;要通過社會調研,搜集社會經濟發展信息,研判發展態勢,結合地方發展的相關法規和體制機制,針對本學科(行業)的科技發展戰略、發展瓶頸和難點、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開展前瞻性研究,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積極建言獻策;要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整合學校涉農專業和學科,積極培養新型社區建設和管理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加強現代農業研究中心等科技平臺和科技研發基地建設,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農業技術推廣力度,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服務新農村建設創新能力;要整合學校人文社科力量,主動介入地方的文化建設,積極參與地方文明建設工程,參與地方文學、史學、哲學、經濟、藝術等文化建設,加強地方古代文獻典籍、文物、民間文化藝術的發掘、整理和研究,保護地方城市文化資源,提高地方城市文化層次和品位,推動地方城市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同時,地方高校作為地方文化生產力的代表要善于利用自身優勢文化去影響新型社區文化,實現原有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的滲透、融合和提升。
城鄉教育一體化追求的不是城鄉分割、分離、分治下的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而是要求“融合且平等”,通過“統籌城鄉發展”的方式,通過城鄉教育的雙向溝通、良性互動,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目標。因此,城鄉教育一體化不僅提出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實現目標的新模式和新戰略。[1]正是在此意義上,校地互動發展戰略成為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發展模式與戰略選擇。這里的“校地互動”是指地方本科院校與院校所處區域政府及其所屬社會組織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帶來的校地相互合作、共生共贏和科學發展。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在本質上是區域知識資源、物質資源、社會資源和信息資源之間的重新組合與配置。[2]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當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理清發展思路,強化為城鄉一體化建設服務的意識,堅持校地互動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全面履行地方高校職能,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發展。要牢固樹立面向地方、服務地方的理念,自覺納入地方教育一體化體系之中;確立校地互動的理念,推動地方高校與區域共同成長;確立區域高校概念,形成地方高校之間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的良好局面。
基于目前城鄉一體化的實踐,我們認為地方高校在以下兩個方面大有可為:一是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利用學校和企業、城市和農村等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共同參與培養各類高素質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通過校地、校企合作教育,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拓展人才培養途徑,建立多元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完善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管理體系,建立涵蓋本科生、專業碩士研究生雙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使學校成為區域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培訓的重要基地。二是推進校地融合與社會服務。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積極履行學校的服務功能,主動介入地方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提高學校對地方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介入度和貢獻度,實現“學校在地方發展中舉足輕重、地方全面支持學校辦學”的合作共建目標。要加強對地方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農業等領域的前瞻性研究,組織實施建言獻策行動計劃,發揮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整合學校涉農專業的人力和資源,組織實施新農村建設行動計劃,選擇若干鄉鎮介入城鄉一體化、現代農業的建設,提高服務新農村建設創新能力;組織實施教學科研骨干力量下基層行動計劃,有計劃地選派一批教師到地方掛職鍛煉、參加科技創新服務、文化建設和社區建設;整合學校人文社科力量,組織實施地方文化建設行動計劃,完成地方委托的對區域科技、經濟、文化、藝術、教育和社會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城鄉一體化對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創新與改革提出了新課題與新要求。這大致可以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高等院校區域設置。要逐步改變高校過于集中在省會城市和大中城市的現狀,在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地區的縣級市設置應用型本科院校或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當然,高校設置也要考慮具體情況,如浙江省按照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布局調整的需要和省域城鎮體系規劃,設置和調整高校布局,在《浙江省教育強省建設與“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高等學校原則上設在產業集群度高,人才、信息有集聚效應的大中城市,不鼓勵在縣(市)域內舉辦高等學校。培育杭州、寧波、溫州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其他設區市形成“一本一專”或“一本多專”的高校格局。該省還提出:縣級城市主要責任是舉辦中等及以下教育,對一些有足夠財力支撐的教育強縣(市),可整合廣播電視教育、自學考試、網絡教育、函授教育等遠程教育資源,舉辦一所為地方服務的社區學院(不列入全國高校序列,不納入公辦高職高專建制)。二是完善體制,擴大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地區的辦學自主權。在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中央、省、市三級辦學,中央、省兩級管理,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的同時,參照美國社區學院和英國城市大學發展的經驗,逐步擴大地級市或縣級市的高校在專業設置、自主招生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要構建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地區的高等教育聯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引領方面形成共識,增進互動,互通互補,互促互進。
[1]褚宏啟.城鄉教育一體化:體系重構與制度創新——中國教育二元結構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3-10.
[2]孟令秋.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分析——以河北省為例[J].教育探索,2009(1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