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周
(常熟理工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相對于此前中專、??茖哟蔚男W教師教育,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完成教學計劃的前提下,需增加或補充哪些基本的知識,加強哪些能力?在能力上,尤其是科研能力上該有什么區別?面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由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轉變的新要求,教師的教學、學校的管理該怎樣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落到實處?這就是本篇論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從2001年至今,我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已經走過了從無到有、從摸索到基本成熟、從草創到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歷程。但相對于基礎教育改革對本科層次小學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在科研能力培養方面還存在明顯的不足。
我們的教學計劃重視本科層次的理論和知識的教學,研究能力則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除開設《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課程外,沒有小學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計劃和措施。學生四年大學,該拿的證書拿到了,比如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和普通話證書,研究意識、研究能力、技能卻沒有相應的提高。這樣既不適應未來小學教育教學崗位的要求,也不利于他們的專業化發展。
就科研能力培養而言,存在理論知識教學實、操作技能訓練虛的弊端??蒲心芰Ψ矫娴呐囵B,雖說課時不少,但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輕視科研能力,特別是操作技能的訓練。如學生搜集信息,分析、消化、吸收信息的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就連寫文獻綜述都成了學生頭痛的事,更不要說謀篇布局、廣征博引了。
應當說,本科生撰寫畢業論文是一次對本科四年教與學質量的綜合驗收和檢閱。畢業論文質量的高低是學校教學質量的一個主要指標。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高低固然與指導教師的水平和撰寫過程中是否有效指導分不開,更是四年本科教學的過程訓練的直接結果。以往的教學,忽視了科研能力培養的過程環節,沒有很好地把小學教育本科生應該具備的科研能力分解成細的關節點,并把它有機分解到四年的課程教學中去,也就不可能收獲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豐碩果實。
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是教育現代化的先導。觀念陳舊、落后,認識不到位,即使開展某些“改革”,也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絕不可能收到治本的效果,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只能是愿望。實踐證明,正確的教育思想、先進的教育觀念和深刻的認識,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我們對本科生的教育觀念如何,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該怎么做,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弄清楚的。否則,有可能從根本上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和人才培養的規格。
高等教育機構,尤其是那些研究型的大學,不僅要完成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三項歷史使命,而且還應該樹立這樣的雄心壯志:努力在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推廣應用中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正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前校長查爾斯·維斯特所寫的“MIT成為科技知識與實踐的源頭,并成為富于創造性的場所。其具有獨特性和事業心的教師造就了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并在語言結構和學習本質的認識方面引發了革命?!保?]4馬丁·路德·金多次警告:“我們的存在確實有賴于我們持久清醒、適應新觀念、保持警惕和直面變革挑戰的能力。”[2]171因此,高等院校必須轉變觀念,樹立適應21世紀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更高要求的新觀念,才能真正做到改革有方向、行動有指南、措施有保障、質量有提高。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界幾乎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那就是大學本科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至于研究或者學生參與某些科學研究則是研究生教育的任務。在這種陳舊觀念的指導下,高等院校沒有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給予應有的重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既符合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3]7的本科教育標準,又能較好地與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接軌。
“教學”是由教師所引起、維持或促進的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是學校能否生存的生命線?!皞ゴ蟮膶焸鲗Р⒓ぐl學生從事智力活動的熱情、興致和美感”[1]13,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僅僅“授業、解惑”是不夠的,關注和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與之相應的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教學必須突破的難點,才是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力抓手。
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現狀及其在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的表現卻不能令人滿意。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彭杜宏、劉電芝的《大學課堂教與學現狀的調查研究》發現:“從教學方法上看,教師的教學以‘講授’及‘講授+一般性提問’為主,兩者比例之和達92.7%。課堂有啟發性提問的極少,如公共課上‘講授+啟發性提問’為零現象,專業課僅10%的課堂教學是‘講授+一般性提問’方式;課堂也少有討論”[4]4。筆者自己的有關調查也反映大學課堂基本被教師主宰,且多以講授和板書為主,學生被動學習,課堂沉悶。與上述研究同步進行的問卷調查反映,“72.1%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處于‘一般’水平以下,其中‘不滿’占36.6%。訪談調查中,學生反映‘教師教學方法刻板,不關心學生、缺乏與學生的溝通’”[4]4。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日常課堂教學中的有機滲透是最重要的,學生科研意識、科研知識、科研技能和科研能力的養成、獲取、熟練和提高是在日常每一節課的教學中得到耳濡目染的,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和強化的。那么,教師該怎樣把科研能力的培養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呢?首先,必須改變以教師、教法、教材、目標為中心的備課模式,代之以學生、學法為中心和能力、智慧為導向的新備課模式。其次,必須改變課堂上教師包場的局面,尊重并保障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啟迪智慧,嘗試以問題或課題為紐帶的探究性學習。再次,教師要率先垂范,積極開展研究性教學[5]。第四,教學中應“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通過學習者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使大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6]7。最后,應該布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研究性和合作性的課外“作業”,擴大教學的課后推動力、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獲得、發展和提高。
小學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有兩個關鍵的環節必須引起重視:科研意識、科研知識及基本的研究技能(如文獻綜述的寫法、調查問卷的設計、數據統計等)可以在課堂上傳授、指導和討論,而科研能力的獲得、發展和提高則必須通過參與研究活動,在做的過程中加深對研究的理解、激發研究興趣并不斷熟練研究的技能和技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為學生提供了機會,該校有“‘本科生研究機會計劃’、實驗學習小組、綜合學習項目”等[1]59。更重要的是,學生參與某些研究項目或課題,可以養成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增強信心,堅定信念。
小學教育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不僅有條件,有動力,更是可行的。他們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一般文化知識都有了相當的儲備,對社會、對人生、對許多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參與研究活動對學生而言是個很好的驗證自己想法、見解和判斷的機會,因而,參與積極性高;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形式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指導教師在提供學生畢業論文題目時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研究課題分解出二級或三級子課題,或是學生在征得指導教師同意的的情況下,自行確定題目,而后,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探討并決定寫作的框架和步驟。教師還可以根據課程的特點和要求,布置有挑戰性的課程論文或學年論文。同時,學生還可以利用寒暑假,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思考對小學教育進行調查研究,可以是個體,更提倡自主組成調查小組進行合作研究。只要學校提供學生參與科研的機會,并搭建學生參與的平臺和提供適當有效的指導,到撰寫畢業論文,乃至日后有可能進行的研究時就輕車熟路了。
小學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啟發、引導、鼓勵、幫助和指導,從這個意義上說,導師悉心指導是科研能力培養的有力保證。
結合近年來的做法,我認為要使科研能力培養達到預期的效果,應當做到:(1)全員指導。及時給本科生配備德才兼備的指導教師,2008年下學期起,我們嘗試為2006級的本科生配備指導教師,規定導師的責任、措施和檢查驗收,務必抓出實效[7],并計劃從2009年下學期起,為每個學生配齊指導教師;(2)全面指導。我們理解的導師制不局限于學業、科研能力方面的指導,還包括了對學生生活、品德、生涯設計、人生意義以及感情等的全方位指導;(3)全程指導。這有兩個含義:學生大學四年學習過程的指導和學生課程論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的選題、開題、撰寫論文等每一個環節的到位指導[7]。
在提高指導有效性和質量上,努力發揮每個學生和指導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注重發揮教師群體的智慧。具體做法是:指導教師根據自己的科研經驗、研究興趣、研究方向結合任教學科,初步擬定論文題目,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進行選擇,師生再進行溝通,基本確定論文題目;最后,還要經過一次教師集體討論才最終敲定論文題目。這樣,既保證了論文的意義,又明確了寫作的思路,從而為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工程加了多重保險。
從學校層面講,小學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不僅涉及教學系統內部的教師、學生以及師生間的良性互動,也涉及教學系統外部的各種資源及其有機整合。學生科研能力的獲得、發展和提高,僅得到教師方面的幫助是不夠的,它還有賴于學校各方面、各部門的通力合作。
那么,學校究竟有哪些部門或單位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有影響呢?首先,學生處要充分發揮主管部門的職能作用,在尊重國家頒布的各項大學生管理規定和條例的前提下,會同院系的相關部門,統一認識,盡可能在學生綜合測評、學生評優、獎助學金的評定等方面強化科研能力的導向功能。其次,學校圖書館應該發揮資料、信息和查詢快捷等的優勢,為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做出獨特的貢獻。再次,各級學生社團可為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提供廣闊的舞臺。如組織一些有針對性、又為學生樂于從事的社會服務、社會調查的專題性研究。立足于學生的全員參與,力戒只抓極少數尖子生的作秀。最后,就是校園資源的延伸了,見習、實習基地對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一方面要主動、積極協調好與見習、實習單位的合作關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見習、實習的機會,布置科研方面的任務,如帶著問題去觀察、訪談、做調查問卷、驗證自己先前的某些想法、假設等。
上述各方面工作應遵循統一認識、服務學生、提高質量、促進發展的原則,形成培養思想品德好、基礎知識廣、專業知識實、科研能力強的小學教育本科生的強大合力。
[1]查爾斯·維斯特.一流大學卓越校長:麻省理工學院與研究型大學的作用[M].藍勁松,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Martin Luther King Jr.Where DoWeGo From Here:Chaosor Community?[M].Boston:Beacon Press,1967.
[3]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陳時見.大學教學改革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人文學院.人文學院開展研究性教學探討[EB/OL]. http://rwx.cslg.cn/ReadNews.asp?NewsID=1773.
[6]姜波.大學生研究性學習教程[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人文學院.人文學院“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啟動[EB/ OL].http://rwx.cslg.cn/ReadNews.asp?NewsID=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