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燕桃
511800 清遠市清新縣人民醫院婦科 (麥燕桃)
子宮切除術是婦科常見手術,多因子宮良性病變(如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而手術,常因擔心殘留宮頸癌變而選擇全子宮切除術。子宮次全切除術對患者性生活無明顯影響,但子宮全切術可使患者性生活質量下降[1]。部分較年輕患者因擔心全子宮切除術后因陰道解剖結構改變而影響性生活質量,要求保留子宮頸。次全子宮切除聯合宮頸電環切除術既能達到切除子宮體及宮頸癌好發部位又能保持陰道的完整性,同時手術安全性高。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腹式次全子宮切除聯合宮頸電環切除術可追蹤回訪病人65例。平均年齡42歲,其中35例是子宮肌瘤,22例為子宮腺肌癥,8例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大小為孕10~14周,均合并慢性宮頸炎,宮頸糜爛Ⅰ-Ⅲ度。術前均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宮頸細胞學檢查或同時行陰道鏡檢查或分段診刮術排除宮頸癌前病變、宮頸癌、子宮內膜癌。術前常規碘伏液陰道沖洗2~3d。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選擇連續硬膜外麻醉。
1.2.2 手術方法 取膀胱截石術位,根據子宮大小及術前估計盆腔粘連情況選擇腹部縱切口或橫切口,除因患者原有腹部縱切口疤痕或子宮巨大,需選擇腹部縱切口外,盡量選擇橫切口,部位為恥骨聯合上2~3cm,長約8~12cm。按傳統方法依次斷扎兩側圓韌帶、輸卵管及卵巢固有韌帶,打開兩側闊韌帶前后葉,剪開子宮膀胱腹膜反折,推開膀胱下至宮頸內口水平下約1.5~2cm。斷扎兩側子宮動、靜脈。于宮頸內口水平錐形切除子宮體,錐頂為宮頸管內膜及宮頸部分肌層組織,切除宮體時用力上提子宮,使盡量切除多些宮頸管內膜。宮頸殘端予1號華利康可吸收線間斷縫合。改陰道操作,暴露宮頸,再次消毒宮頸和陰道。予盧戈氏液涂抹宮頸判斷轉化區邊界,予LEEP刀電環切宮頸。LEEP采取Cowboy-hat的步驟,首先用直徑20mm的環型電極切除宮頸組織,深約8~10mm包括周圍正常組織3~5mm,改用直徑10mm環型或方型電極切除子宮頸組織深約4~8mm[2],創面予電凝止血。如糜爛面大,錐切后創面大,可予1號華利康可吸收線縫合2針,方法為2點進針,4點出針,同法10點進針8點出針。陰道填塞碘伏紗條24~48h后取出。電環切除宮頸前先探測殘留宮頸長度,電切時注意勿切斷宮頸縫線。繼續腹部手術,檢查宮頸殘端縫線有否松脫,檢查術野無出血后間斷縫合后腹膜,關腹。
手術平均時間85min,平均出血量100ml,肛門排氣時間平均40h,住院平均時間8.5d,無副損傷,手術后病率4.6%,術后病率為術后48h后,體溫2次或2次以上達到或超過38℃。腹部切口均I期愈合,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均為良性病變。常規術后5d檢查宮頸創面愈合情況,并予碘伏液消毒創口,23.1%(15例)分泌物較多,予甲硝唑粉上藥,15.3%(10例)創面滲血,予聚甲酚磺醛液上藥止血,無多量陰道流血,均如期出院。95.4%術后4~14d出現陰道少量血性分泌物,無多量陰道流血,不需特殊處理。術后3個月、半年復查宮頸創面愈合好,光滑93.8%(61例),肉芽生長6.2%(4例)。性生活滿意度98.5%。
目前子宮良性病變行子宮切除手術方式常見有:(1)傳統腹式子宮切除術,(2)陰式子宮切除術,(3)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后2種手術方式對醫生手術技術要求較高,縣級醫院較少開展。傳統腹式子宮切除又分為全子宮切除和次全子宮切除術。全子宮切除術因需切除骶韌帶和主韌帶,手術可能損傷輸尿管,手術時間較長,術后病率較高,有報道經腹全子宮切除術術后病率發生率為16.10%[3]。次全子宮切除術保留了宮頸,同時也保留了宮頸癌發生的機會。宮頸癌好發部位為轉化區,如能同時切除之則既降低了手術副損傷風險,也能減少殘留宮頸癌發生機會。故我院對因良性病變需行子宮切除、同時患慢性宮頸炎的較年輕(45歲以下)患者,施行腹式次全子宮切除聯合宮頸電環切除術。此術式有以下優點:(1)不需切除骶韌帶和主韌帶,減少了損傷輸尿管的概率,(2)切除了宮頸轉化區,減少了術后宮頸癌發生的風險,(3)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恢復快,安全性高,手術近期和遠期并發癥少,(4)保留了宮頸,陰道長度無改變,術后對性生活影響小,(5)有利于維持盆腔臟器的正常位置,避免因手術引起陰道前后壁膨出。此術式尤適合基層醫院開展。施行此術式需注意子宮為良性病變,同時術前需行宮頸細胞學檢查或同時行陰道鏡檢查,必要時行分段診刮術,以排除宮頸癌及癌前病變。
[1] 楊鐸,許海燕.子宮肌瘤不同術式對婦女性生活的影響[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5,28(4):44-45.
[2] 錢德英,岑堅敏,黃志宏,等.子宮頸電環切除術對203例宮頸上皮內瘤變的療效研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8):473-475.
[3] 李謹,盧青.經腹全子宮切除術236例近遠期并發癥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1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