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花 劉丹平 李文娜 于芳霞
眩暈癥護理198例
吳小花 劉丹平 李文娜 于芳霞
目的 探討眩暈癥的護理能否降低眩暈癥的發生。方法 對198例眩暈癥患者的護理措施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本組患者通過系統、全面的護理干預措施使癥狀明顯減輕,發生率降低,提高了治愈率及生活質量。結論 綜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及合適的功能鍛煉是治愈和減少眩暈癥發生的關鍵。
眩暈癥;護理
眩暈是因空間定位覺障礙產生的一種運動幻覺或錯覺,患者出現主觀空間定向覺錯誤,并且能夠明確敘述自身轉動或環境轉動的現象[1]。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損傷部位的不同,分為中樞性眩暈和周圍性眩暈。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常見主要癥狀有眩暈、眼球震顫、平衡障礙。據報道眩暈居綜合大醫院門診常見癥狀的第三位,絕大多數人一生中均經歷此癥,病因較多,常涉及多個學科。現將我科2006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198例眩暈癥患者的護理報告如下。
從2006年3月~2009年3月我科共收治198例眩暈癥患者,男性:91例,占46%,女性107例,占54%,其中65歲以上老人眩暈發生率女性占57%,男性占43%;本組最大年齡84歲,最小年齡23歲,平均年齡62歲;住院最長者46天,最短2天,平均住院天數為11天;治愈79人,好轉119人。
2.1 急性發作期的護理 患者應選擇最舒適的體位臥床休息,病室光線宜暗且保持極度安靜,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避免聲光刺激,減少陪護和探視,保證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多數患者常反復發作眩暈,患者及家屬精神均十分緊張,醫護人員應態度和藹,語言親切,適時地安慰患者,消除其焦慮、緊張情緒,對精神過度緊張者可給少量的鎮靜劑。患者發病時的任何起床活動如洗漱、入廁等均應有人照顧,以防突然變換體位或轉動身體加重眩暈導致傾跌受傷。
中樞性眩暈常由于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可給予擴血管改善微循環等治療;周圍性眩暈常由內耳迷路或前庭神經的病變而導致,可給予脫水劑以減輕或消除內耳積水;對藥物中毒引起的眩暈應立即停藥。引起眩暈癥的原因復雜多樣,因此,除對癥治療外還應根據不同的病因予以治療。
發作期應戒絕刺激性飲食及煙、酒,應限制水及鈉鹽的攝入,宜食少油膩易消化、富含營養以及多種維生素的食物。
2.2 藥物治療的觀察護理 眩暈癥治療以鎮靜、止吐、抗眩暈、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為主,臨床多以丹參、利多卡因、山莨菪堿靜滴,并以異丙嗪肌注輔助治療,異丙嗪有抗組織胺作用,能減輕組織水腫,對中樞神經有較強的鎮靜、止吐和抗眩暈作用,但有嗜睡及增加皮膚對光的敏感性等不良反應,護士應及時告知病人及家屬這些藥物的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如利多卡因、丹參、山莨菪堿均有擴血管作用,山莨菪堿可使心率增快、口渴,利多卡因可引起嗜睡、呼吸抑制、低血壓及心動過緩,輸液時不宜過快,患者不能自行調節輸液速度,以免病情加重及發生不良反應。護士在治療期間應加強巡視,嚴密觀察患者神志、血壓、脈搏及呼吸等變化,及時做好詳細記錄,如有異常變化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近年來,有些學者在眩暈疾病治療中,針對眩暈疾病病因和前庭中樞代償功能狀態,制定患者的“個體化程序化綜合治療”方案,綜合應用藥物、手術以及康復訓練等手段治療眩暈患者[2],使其主觀癥狀、平衡功能、生活質量均有改善和提高。
2.3 功能鍛煉 眩暈癥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是極有益處的,特別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藥物中毒性眩暈等,練習太極拳、體操、按摩、適當的頭部運動均有良好的收效。暈動病者可逐步由短距離的乘車、慢速轉椅、原地踏步轉動等開始,反復多次乘坐該交通工具,逐步加大活動量并持之以恒,癥狀可明顯減輕,如訓練與自我放松,生物反饋訓練相結合效果更好。
頸性眩暈多由頸椎肥大性骨質增生引起,造成腦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的發作常與頭頸突然過度轉動有關。盡量不要突然扭動頸部,不過度持久地仰頭,對從事頭部長時間處于一定位置的工種及中老年患者,應定時活動頸部,每天應多次從各個方向活動頸部。牽引治療時應注意:①牽引力方向于軀體呈20~30度角以適合頸椎生理曲度。②牽引重量逐漸加大,最大量為牽引后感到舒適和有效為佳。③牽引中如感到顳頜關節酸痛、眩暈等癥狀應立即停止牽引。
2.4 消除誘發因素 不少眩暈發作的誘因為過勞、焦慮、抑郁、精神過度緊張、情緒激動、頭位、體位的突然變動,頸部持久的不良姿勢,血壓偏低,應用損害前庭神經的藥物等,應積極消除各種誘發因素,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精神緊張,禁食濃茶、咖啡及辛辣之品。根據眩暈的病因,根據不同的病情,因時因人制宜,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達到有效預防和治療該病的目的。
枕頭是否合適也與此病有關,枕頭過高、過低、過硬均易引起落枕或改變頸部生理曲度誘發或導致眩暈,故枕頭的軟硬度要合適,其高度最好是自耳到同側肩外側緣的高度,即側臥時正好保持頸部固有的位置,不可傾斜。
本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且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老年患者眩暈主要與心腦血管病,感覺神經病變,精神狀態和多種藥物治療有關。在老年人腦血管病和頸部疾病如腦梗塞、頸椎病等是引起眩暈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頸椎病的發生多與骨質疏松有關,盡早預防骨質疏松,給予合理有效治療腦血管病和頸椎病,可使眩暈癥狀得到明顯好轉。
2.5 心理護理 該病起病急,癥狀明顯,且眩暈既可以表現為持續性也可以表現為間歇性或陣發性,在同一疾病中眩暈可以表現多樣化[3]。因此,患者常產生焦慮、抑郁及悲觀失望等不良情緒,而這些情緒變化,可能會引起眩暈或使眩暈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一些學者強調情緒和疾病持續時間的影響致使眩暈患者在很長的間歇期內也會感覺不舒服。認知以及情緒因素也可影響平衡和改變前庭患者的運動策略,從而推遲正常的代償過程[1]。本組一例患者因極度焦慮抑郁恐懼再度眩暈而拒絕出院住院長達46天,每天躺在床上頭頸部始終保持一個姿勢,不愿與任何人溝通交流,醫護人員多次耐心地開導并適時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和預防措施,患者才勉強同意出院。老年患者由于年齡因素,常有高血壓、動脈硬化,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細胞功能退化,發病率也增高,但因計算機的普及,兒童及年輕人長時間地玩游戲或上網,近年來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護士通過多種形式地溝通交流廣泛地宣傳并詳細講解該病的誘發因素、常見癥狀、治療方案及護理配合,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心理素質、認知能力,做好病情的告知與指導,讓其勞逸結合、規律生活、維持最佳的身心狀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護理,使許多患者縮短了病程提前康復出院。
眩暈是門診和急診常見病之一,急性發作時病人感天旋地轉,極度恐慌。本組病例在患者急性發作期予以安靜舒適的環境中采取最佳體位絕對臥床休息,積極地對癥、脫水及改善微循環治療并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采取合適的功能鍛煉,在消除誘發因素的同時,給予心理干預、徹底治療原發病,其患者的眩暈癥狀得到了治愈及明顯的好轉,并降低了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左麗靜,劉博.眩暈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23(4):190-192.
[2]孔維佳.眩暈的診斷與治療[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23(1):34-36.
[3]沈麗芳,唐建國.兒童眩暈的診治現狀[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23(1):43-46.
10.3969/j.issn.1009-4393.2010.20.079
710068 陜西省人民醫院急診內科 (吳小花 劉丹平 李文娜 于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