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濤 劉宇瓊
510370 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心血管 (鄒濤 劉宇瓊)
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并發癥多見于出血血腫,尤其在經股動脈入徑中,由于局部包扎壓迫受解剖特點的影響,出血血腫發生率較高,近年來我院采用經橈動脈入徑的方法,出血血腫并發癥明顯減少,但一旦出現,如不及時發現及處理,則可能導致嚴重后果。2009年9月,我科成功地護理了1例介入術后術肢出血導致術肢嚴重血腫的患者,使她在四天內腫脹完全消退。
患者女性,52歲。因急性心肌梗死于2009年9月5日在外院行溶栓治療,于9月29日因胸痛復發入住我院,并于9月30日在我院行經橈動脈PCI術,術前規律服用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術中使用肝素8000u,術后持續泵入鹽酸替羅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患者返病房后右前臂出現腫脹、疼痛,直徑較對側肢體脹大1倍,皮膚張力增大,考慮血腫原因可能為以下幾方面:①介入過程中導絲損傷前臂微細血管;②壓迫器壓迫位置欠準確;③圍術期大量抗栓藥物使用導致凝血功能障礙等所致。
包括:①術肢出血腫脹引起疼痛,如不及時緩解,可能導致前臂壓力持續增大,最終導致前臂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嚴重并發癥,影響術肢功能,生活質量下降。②患者術前對手術存在一定得緊張焦慮,術后又出現并發癥,加重了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焦慮感。
(1) 發現術肢腫脹時立即使用血壓袖帶壓迫止血,首先測量患者的基礎血壓,將袖帶以大于患者收縮壓10mmHg的左右的壓力壓在腫脹最明顯的部位,壓迫10min后放松10min,反復操作3次后,觸摸患肢皮膚張力較前有無緩解,疼痛及腫脹有無減輕。在血壓袖帶壓迫期間密切觀察患肢血運、皮膚顏色、膚溫及腫脹的情況,多詢問患者的自我感覺,有無麻木、無力,指端能否活動等,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以免壓迫強度太大而引起肢端壞死。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以免疼痛刺激引起血壓升高而導致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2)協助手術醫生調整壓迫器的位置后我們做好標記,以便觀察壓迫器有無移位,并量穿刺部位周徑,以做對比。并延長壓迫器壓迫的時間,由8h延長至12h。
(3)跟醫生溝通取消術后常規皮下注射的抗凝藥物,并停止靜脈內鹽酸替羅非班泵入的使用。
(4)用枕頭將患肢抬高,高于心臟水平,以促進靜脈血液回流,以利消腫,患者制動,防止患肢不恰當用力導致出血復發或加重。
(5)測量腫脹最明顯部位的周徑,做好標記并記錄,以50%的硫酸鎂濕敷患肢,并在硫酸鎂的敷料的外部予以冰敷,以促進血管收縮以利止血。間中揭開觀察皮膚的情況,視皮膚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外敷。
(6)經上述處理患者肢體腫脹情況在2h后無繼續增加,12h后出現緩解消退,24h后出現明顯消退。
(7)濕敷24h后改用消腫止痛膏外敷,每天敷8h,不敷藥物期間給予藥膏—喜療妥外涂,3d后測量其周徑已恢復到對側肢體的水平,肢體張力基本恢復至術前水平。
(8)我們每天安排有經驗的護士特護,采取向其講解相關知識,播放音樂分散其注意力,和其一起看家人的照片,在非探視時間安排家人與其通電話等措施緩解其焦慮、緊張情緒。做好生活護理,解除由于其患肢的腫脹及制動所帶來的各種生活不便。
冠心病的介入檢查及治療在臨床上已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診斷方法和主要治療手段,介入術后血腫的發生率較高,Bloca報道冠脈造影后血腫發生率為8.5%,國內報道為7%。其原因為:①在動脈處反復穿刺或刺入周圍小動脈分支和毛細血管叢,引起局部滲血。②壓迫位置不當,或壓迫止血時間過短。③術肢過早活動,膠布固定不牢、沙袋移位、壓迫時間短等均可引起局部滲血形成血腫[1]。④高血壓患者因血管張力大,針孔愈合不良,也可引起局部滲血,甚至血腫[2]。⑤抗凝劑量過大。介入術后出血血腫使患者疼痛,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增加費用,延長住院天數。
為減少出血血腫并發癥的發生,根據上述原因,我們在術前即對患者進行初步評估,術后及時與手術醫生溝通,了解手術情況,尤其是動脈穿刺情況,對出血血腫發生可能性高的患者,術后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密切觀察術口有無滲血,術口及術肢有無腫脹,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使患者得到及時處理,有效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注意加強對患者的生活護理及心理護理,盡力減輕其痛苦焦慮的情緒,促進患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
[1] 王麗姿.冠狀動脈內支架術后重度股動脈出血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16.
[2] 孫遠榮,安新明,劉福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并發癥的監護[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4):54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