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才
(牡丹江市委黨校,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打造沿邊開放先導區,主要內容是提升沿邊地區的整體開放水平,最終目標是發展區域經濟。眾所周知,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決不可能是孤立的、割裂的,必然和外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牡丹江市這種經濟外向度很高的地區。對外聯系越密切,經濟就越活躍。無論世界范圍內還是國內,區域集團化、一體化已成為發達國家、地區實現快速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有效途徑,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的發展戰略,牡丹江市應該在回顧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堅定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加強與鄰近國家的貿易、投資和資源開發,擴大在基礎設施、物流、信息資源和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協力構建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國際走廊和國際經濟合作帶,從而在更大的范圍、更廣的領域、更高的層次參與國際競爭,更好地促進自身發展和改革。所以,打造黑龍江沿邊開放先導區,是牡丹江市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具體行動。
中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深化和俄羅斯遠東開發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當前中俄關系已進入到歷史最好時期。我國從 2003年開始正式實施東北等老工業地區振興戰略,黑龍江省充分抓住對俄、對韓交流合作的便利條件,確定了加快推進對俄對韓經貿科技合作戰略升級的目標,發展勢頭強勁。與此相呼應,俄羅斯政府于 2009年制定了遠東地區開發計劃,提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設立經濟特區,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也定于 2012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辦。可以預見,未來的東北亞地區,必將成為一個新的國際區域性經濟集合區和交流平臺,牡丹江市在其中的作用越發顯現,打造黑龍江沿邊開放先導區應運而生。
黑龍江省在中國的版圖上是內陸省、邊疆省,但在世界版圖上看是沿邊開放省份、近海省份,如果把眼光始終放在國內,黑龍江省永遠是末梢,但如果放到世界版圖上,我們有自身的優勢和發展的潛力。因此,謀劃黑龍江,必須把眼光從中國東北轉向整個東北亞地區、轉向全球。從對俄合作看,黑龍江必須在固本強基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對外開放層次。國家實施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與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開發計劃形成了國家間的互動,而中俄兩國合作的結合點主要在黑龍江與俄羅斯三千多公里的邊境結合帶上。從東北亞區域合作來看,黑龍江必須抓緊搭建合作平臺,搶占制高點,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提升沿邊開放。如果黑龍江下步沒有大的動作,有可能在未來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喪失優勢,甚至被邊緣化。
一是國際化發展理念,從全球視角實施全面開放戰略,把開放熱點由口岸向腹地延伸、擴散,提升哈牡綏東沿邊開放先導區對俄、韓、東北亞乃至全球的影響力。二是品牌化發展理念,挖掘、發揮哈牡綏東經濟帶獨特的對俄和生態資源優勢,培育并傳播哈爾濱、牡丹江市區域獨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和形象,提升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知名度。三是一體化發展理念,把整個哈牡綏東區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一規劃、建設,整合城市與產業的優勢資源,使哈牡綏東經濟帶成為沿邊開放先導、先行、試驗區的主體,主動融入東北亞經濟增長圈。成為黑龍江省外向型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提升哈牡綏東在黑龍江省和全國沿邊開放大格局中的戰略地位。
1.目標定位。一是要在全國提升沿邊開放的大局中成為先導和示范。全面推進對俄、日、韓及太平洋地區的開放。主動融入到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格局中,強化中國東北沿邊開放國際樞紐及橋頭堡的戰略地位。成為中俄門戶、樞紐和橋頭堡,新亞歐大陸橋上的國際通道重要節點,提升沿邊開放的先行者,中、俄、韓、日經貿合作的首位區域,自由貿易區戰略的推動者。二是要在東北地區對外開放中走在前面。轉變東北經濟“內向化和邊緣化”的基因,實施內向型發展與外向型發展雙輪驅動,積極推行外向型的發展戰略,暢通國際陸海聯運大通道,打通“東北第二出海口”,大力發展鄰岸經濟、鄰港經濟、鄰海經濟、近海經濟,帶動黑龍江省和東北地區從“內陸經濟”走向“海洋經濟”,成為黑龍江省從內陸走向海洋的先導城市,驅動黑龍江省發展的外向化引擎。三是要在黑龍江省經濟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強勢打造黑龍江經濟發展的第二走廊。努力形成“西有哈大齊,東有哈牡綏東”,共同帶動黑龍江省的生態功能區和煤電化基地,形成拉動黑龍江經濟崛起的東西兩翼,比翼齊飛的格局,成為黑龍江省新的經濟增長極。
2.區域定位。先導區不僅要實現區域內的一體化,更要與周邊地區實現一體化發展。一體化,沒有固定的規范和模式,也沒有固定的邊界。目前,從地理的角度、經濟的角度來看,牡丹江市一體化發展的外部區域可以分三個圈層考慮。第一圈層應該是哈牡綏東—海參崴;第二圈層應是以此為基礎擴展到吉林長吉圖、俄羅斯遠東、日本、韓國、朝鮮、蒙古;第三個圈層應是以第二個圈層為載體,在東北亞經濟圈中發揮重要作用,共同參與全球更大范圍內的合作與競爭。基于這些考慮,牡丹江市打造沿邊開放先導區的著眼點和立足點應定位在環牡丹江市的整個東北亞地區。推進與周邊地區、國家的交流、交融、合作、共贏。
3.功能定位。沿邊開放先導區也是黑龍江省重要的開放區、生態區、旅游區和經濟增長區。著眼于國際化、外向化和市場化,借助兩種資源,面向兩個市場,主要功能定位為“三大中心(中俄商貿旅游中心、東北亞重要的國際物流中心、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五大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對俄進出口加工基地、中俄韓跨國投資的總部基地、國際冰雪與避暑度假基地、生態農業基地)”。
先導區近期建設布局應為:以口岸城市為前沿、哈牡綏東經濟帶為主要載體,以大牡丹江市都市區為綜合服務中心,以哈爾濱地區為后方基地,以西部旅游度假區、北部資源富集區、南部生態農業區為支撐。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提升沿邊開放水平的總體要求,抓住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加速的戰略機遇期,打通陸海聯運大通道,提升哈牡綏東經濟帶,打造大牡丹江市都市圈,加快工業化、城市化、一體化進程,突出一產特色、提升二產總量、做大三產規模,內聯吉林,外拓俄、日、韓,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的戰略升級,加快實現經濟社會追趕型跨越式發展,辟建全國提升沿邊開放先導區,向東北亞自由貿易區過渡。
充分發揮對俄合作這一核心優勢,提升對韓、對日合作水平,大力發展貿易、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和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結算經濟等新經濟業態,提高服務業對 GDP和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外貿、外經、外資并舉,以對俄韓日為重點,優先發展商貿產業。以服務東三省,面向太平洋為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實施金融強市戰略,努力培育金融業,打造沿邊開放先導區的重要支撐。積極發展旅游、會展、房地產業和文化產業。
以“哈牡綏東對俄經濟帶”為載體,加快工業的追趕型跨越式發展,構筑以新型工業為主導、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為依托的黑龍江東南部先進制造業基地、面向俄羅斯市場,實現雙向過埠增值的進出口加工制造基地。依托牡丹江市外貿、物流、資源和技術優勢,重點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堅持“工業立市”戰略,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依托大產業、大項目和大基地建設。運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提升制造業水平,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把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加快牡丹江市發展的重要支撐,積極承接國際和國內產業轉移,以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為動力,改造提升五大傳統產業。培育科技含量高、產業附加值高、未來發展前景巨大的新興產業,推進優勢資源轉化,強化出口導向產業。
未來的牡丹江市農業,是服從和服務于大牡丹江市、新牡丹江市建設的新農業,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帶動型的農業,是高產優質、精準集約、綠色有機型的農業。基于牡丹江市實際,不求大,但求精、求強。為此,牡丹江市的農業應是運用工業化手段和規模經營方式,由主導產業支撐的產業化農業;發展綠色有機、可持續和多功能的生態農業;發展以對俄、對韓農業合作為依托的國際農業;發展加速“三個集中”為途徑的城市化牽動型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的追趕型跨越式發展。走國際化道路,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實現農業園區化,創新發展生態農業。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大力發展境外農業。推進城鄉一體化,加速農村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