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大釗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9)
在這個時期,由于意識形態和國家政治關系問題,經貿發展并不順暢。但總的來看,中歐貿易關系的發展還是健康的,雙方的貿易合作不僅擴展到歐共體各層次,而且很快步入正規化、契約化,良好的貿易合作使雙方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歐盟出于自身戰略的需要和重大實際利益的考慮,開始改變一直相對輕視亞洲與中國的政策。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中歐關系開始發生具有戰略意義轉變的啟動階段,中歐雙方都為此做出了貢獻,但是歐盟方面的努力顯得更為積極主動一些。歐盟在此期間相繼公布了一系列涉及亞洲特別是對中國的重要政策文件。
中歐雙方各自發表重要政策文件高層領導人頻繁互訪,明確建立了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在中國、歐盟和世界局勢進一步發生重大變動的背景下,中歐在雙邊關系和國際問題上出現愈來愈多的共識與共同利益,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為此,在中歐領導人第六次會晤時確定建立完全自主性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利于中國、歐盟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歐盟對我國的貿易往來從歐盟來講要比歐盟市場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高很多。這種相互依存的程度差別,決定了在貿易關系中雙方地位的不對稱,我國尚處于下風,較為被動。貿易關系的基本特征決定了雙邊貿易關系發展的基本面貌,突出表現在我國與歐盟之間摩擦不斷上升。
據歐盟統計,自 1990年 3月至 2007年 4月,歐盟對中國共發起近 100起貿易救濟立案。其中反傾銷立案 97起(不含反吸收和反規避案件)、保障措施立案 3起,涉及化工、農業、紡織和輕功等產業共計 90多種產品,對我國出口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反傾銷并不是歐盟的專利,近年來,我國也對歐盟發起了多項涉及農產品、化工產品和造紙產品的反傾銷立案調查。
1.歐盟對我國實施反傾銷的現狀
自 1979年首次對中國出口的糖精等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以來,歐盟對中國反傾銷案件數居全球第一,占對中國反傾銷案件數的 20.7%。統計顯示,在歐盟各國市場上出現的中國商品已經由原來的以原材料及初級產品為主轉向與機電產品、高科技產品并重的局面。相應的遭遇歐盟反傾銷的產品也越來越廣泛。近幾年來,由于中國對歐盟出口結構的升級,有關機電產品的案件有所增加。此外,歐盟對我國反傾銷的調查也越來越嚴格且征收反傾銷關稅幅度較高,還制定了在反傾銷問題上的反規避規定,對我國出口產品帶來了長期的阻礙。歐盟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訴訟之所以能夠頻頻得手,動輒就能征收幅度很大的反傾銷稅,主要是因為歐盟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對中國進口產品實施歧視性待遇。
2.歐盟對我國實施反傾銷的成因
由于WTO《反傾銷協議》對各國反傾銷行為約束比較軟弱,每當世界經濟形勢低迷的時候,反傾銷往往成為世界各國實施貿易保護的首選方案。20世紀 90年代以前,歐盟對中國反傾銷案件大多是一些原料性的、小額的商品,近年來反傾銷案件絕對數量看似有所減少,但反傾銷針對的目標則越來越多地指向我國傳統的大宗的出口產品,有些是拳頭產品。歐盟試圖利用反傾銷手段削弱中國產品的競爭優勢。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所表現出來的低素質是主要內因。
1.戰略層面的分析
(1)政治利益、經濟利益的爭奪
從 WTO的多輪談判內容看,正在流行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尤其是技術貿易壁壘,是以發達國家為重要發源地而傳播開來的。由于政治上的企圖和經濟利益的需要,發達國家之間在 T B T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從這一點上來說,近年歐盟頻頻率先制定技術性貿易措施,是其欲重新奪回世界經濟中心地位戰略企圖的表現。有關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貿易糾紛,發達國家是主要參與者。
(2)發達國家產業政策戰略的必然結果
從 20世紀 7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已經有目的地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重、能耗高的產業。按照目前的產業布局來看,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戰略可以說基本完成,為了有效發揮這種戰略政策的作用,需要利用其技術水平與經濟能力處于領先的優勢制定有關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來鞏固既得利益并奪取更大利益,戰略性地在相關領域設置技術壁壘達到將自己暫時的技術領先優勢轉化為永久壟斷地位的目的。
(3)貿易自由化的特征延伸
貿易保護主義是貿易自由化的伴生物,世貿組織主持下的多輪多邊貿易談判,使關稅的貿易保護作用變得極其有限,“烏拉圭回合”談判又使傳統的非關稅壁壘,如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等只能在特定的條件下使用,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作用日漸突出。《T B T協議》肯定了各國出于環境考慮而限制國外某些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做法,規定了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國家安全為目標可以采取特定措施的原則。技術性貿易措施以其形式上的合法性、保護范圍上的廣泛性、保護措施上的隱蔽性得到了各國的垂青。
2.技術層面的分析
(1)科學技術發展不平衡
科學技術發展的不平衡造成在國際貿易中,技術領先與經濟優勢的國家總會設立有利于本國利益的技術法規和標準,往往對產品出口國提出相對更高的技術要求,造成出口國的技術壁壘。
(2)環境保護意識提高
目前全球都十分重視環境問題,這關系到人類的健康,同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環保組織、消費者尤其關注同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與人身安全、環境保護、動植物健康等相關的產品質量與性能,因此對環保、安全、衛生等方面的要求日趨合格,相關規定與標準的出臺容易造成貿易壁壘。
1.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迅速,但缺乏自主品牌
盡管近年來我國高新科技產品出口增速加快,但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自主品牌產品所占比重仍低于10%。部分國內企業雖然開始出口自主品牌產品,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特別是缺乏核心技術,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出口效益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與之相應的,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我國遇到的貿易摩擦和知識產權糾紛日益增多。
2.我國對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仍處于摸索階段
知識產權一詞于 20世紀 80年代初期進入我國,相比于歐美發達國家近百年的知識產權發展歷史,我國在對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仍處于在摸索中發展的階段。
3.受歐盟知識產權發展戰略的影響
歐盟把知識產權戰略作為自己的發展戰略,知識產權保護涉及到專利、商標、著作權、未公開信息、地理標志、版權、布圖設計等諸多方面,保護范圍不斷擴大,保護程度也不斷加強,中歐雙邊貿易中涉及含知識產權的商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必然導致中歐之間與知識產權有關的貿易摩擦不斷發生。
1.中國產品對歐盟出口激增
歐盟擔心中國對歐盟出口激增會對歐盟國家的一些產業構成威脅,不少利益集團也在布魯塞爾積極游說,希望歐盟能采取措施抵御中國產品的沖擊。
2.中國加入 WTO的承諾
在中國加入WTO談判過程中,很多 WTO成員擔憂中國加入WTO后出口可能大量增加,因此提出與中國保留適用《保障措施協定》,這一保留最終體現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
3.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
中國雖然已經加入了世貿組織,但歐盟認為中國尚未完成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因此仍按非市場經濟國家對待。與此相適應,歐盟需要有相關的法律,明確在執行保障措施中對中國這樣一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但不是市場經濟國家的待遇。歐盟針對中國的特保措施是將這種特殊待遇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根據歐盟方面的解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所規定的保障措施與歐盟原有的保障措施有很大出入,因此歐盟有必要制定新法規,以反映中國議定書中的內容。
4.保護性更強,更便利
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實施保障措施給歐盟帶來一系列的便利。一是實施門檻有所降低。二是特保措施對最終保障措施未設定時限。三是特保措施規定,如果中國采取的預防和消除市場擾亂的措施導致了向歐盟國家的貿易轉移,那么歐盟就可以采取措施保護市場。為了獲得這些有利條件,歐盟就制定了針對中國的特別保障措施。
1.爭取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弱化在過渡期內的“特殊歧視待遇”
加入 WTO意味著中國將無條件享受“最惠國待遇”,但實際上中國依然面臨包括美國在內的WTO成員對我國采取的過渡期“特殊待遇”,一是“非市場經濟國家”待遇,二是過渡性特定產品保障機制。但由于“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不可能在近期內得到解決,因此,現階段應積極爭取行業或個別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
2.積極開展經濟外交
我國政府在與歐盟的交涉中,應該強烈要求其從中國的實際發展狀況出發,來制定切合實際的對華反傾銷政策。在發展雙邊經貿關系的同時,要對其施加壓力,要求其給予中國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待遇。另外,我國作為WTO的正式成員國,要積極參與多邊反傾銷規則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中國應要求進一步澄清和改善反傾銷規則,提高透明度,防止個別發達國家濫用反傾銷措施損害其他國家經濟,反對新保護主義的傾向。
3.優化對歐出口結構,加快產業升級
從中歐摩擦的案件來看,主要集中在我國的傳統產業和歐盟的優勢產業。我國以紡織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擁有對歐盟的比較優勢,歐盟在化工、鋼鐵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擁有比較優勢。歐盟試圖在鞏固自己優勢產業的同時削弱我國優勢產業的競爭力。我國應該優化對歐出口結構,在鞏固對歐優勢產業出口的同時,引導和鼓勵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增加對歐出口,加快產業升級,增加中歐貿易的互補性。
4.健全和完善貿易救濟體系
借鑒國外成熟的貿易救濟機制,進一步完善我國實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以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法規體系,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貿易救濟體系,加快與貿易摩擦相關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的建設,健全應對貿易摩擦快速反應機制和敏感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同時,要建立以行業協會為主體應對貿易摩擦的新機制,重視國外針對中國特殊保障實施立法,采取符合國際慣例的有效措施規范紡織品出口秩序,積極做好對外交涉和應訴的準備工作,提高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整體能力。
5.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與快速反應系統
政府要充分利用通報咨詢制度的信息渠道,及時掌握更多的技術信息,為廣大出口企業服務。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快人才培養步伐,盡快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
6.加快技術創新及技術認證工作,實施標準戰略
首先,要鼓勵企業積極創造條件,努力采用和推廣國際標準,加強出口產品的國際認證;其次,要引導企業加強標準化工作,促進企業技術標準盡快與國際標準接軌,并逐步采用國際標準;再次,要幫助企業強化質量管理,完善質量標準和檢測體系,嚴格按照國際質量管理標準組織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安裝調試和售后服務。
近年來,在處理中歐貿易摩擦過程中,行業協會等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行業協會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建立與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溝通機制,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作用,并在企業遭遇貿易糾紛時給予物質和精力上的支持;二是加強自身建設及業務培訓,提高應對技術壁壘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履行好服務職能。
1.盡快理順企業產權制度
歐盟反傾銷法認為,在一個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通常在資源分配和價格決定中起的作用極小。對于我國出口企業來說,如能使外國行政當局對其市場經濟地位認可,就意味著出口產品的成本和價格有了被直接認可的可能,否則,涉案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就不會被認可,而要以一個所謂市場經濟性質的第三國的類似產品的成本作為替代價格。
2.遭到反傾銷的企業要積極應訴
為了保證國內企業積極應訴歐盟反傾銷訴訟,行業協會或進出口商會可以考慮建立應訴基金,入會企業依出口額多少按比例上繳年度應訴基金;一旦同類出口產品遇到歐盟反傾銷指控時,由應訴基金支付相關應訴費用,包括律師費和企業聯合應訴的組織成本。面對歐盟反傾銷案,涉案企業應該積極應訴,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較好的應訴結果。
3.熟知歐盟貿易救濟法規,充分利用 WTO保障自己權益
歐盟進行貿易救濟主要是依據自己的各項法規和指令,對此企業應建立專門的應對貿易摩擦的部門,研究和熟知歐盟的貿易法規、政策和救濟程序,做到知己知彼,并做好預警工作;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 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來保障自己的權益。
4.強化質量管理,打造國際品牌
目前,我國對歐盟出口的產品往往是重量不重的質低價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缺乏長期戰略眼光和可行的戰略方案,不重視品牌的塑造,主要采用價格競爭的方式開拓國際市場,從而頻遭歐盟反傾銷。企業必須強化質量管理,打造自己的國際品牌。
5.鼓勵有條件企業對歐盟直接投資
我國在對歐盟貨物出口一直保持著順差,但歐盟在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方面一直保持優勢,我國企業對歐盟直接投資的空間還比較大,通過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歐盟直接投資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貿易摩擦,并促進國內產業優化升級。
[1]劉勇.WTO《反傾銷協定》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2]黃輝.中歐貿易摩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梅燕.貿易自由化進程中中國與歐盟農產品貿易發展潛力研究[D].浙江大學,2006.
[4]馬松林.貿易摩擦的政治經濟學分析[D].首都經貿大學,2006.
[5]張天才.中歐貿易摩擦的成因及對策研究[D].河北大學,2006.
[6]嚴曉霞.中外貿易摩擦的發展趨勢及其應對策略研究[D].四川大學,2005.
[7]李秀娟.中外貿易摩擦與中國對外經貿戰略調整[D].南京理工大學,2003.
[8]詹鵬.中日貿易摩擦分析[D].河北大學,2003.
[9]李鋼,姚玲.中歐紡織品貿易摩擦背后[J].國際貿易,2005(7).
[10]李銳,牛立亭,李海兵.我國貿易摩擦的現狀分析與應對策略[J].中國對外貿易,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