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武
(安徽大學 經濟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改革開放 30多年來,我國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兩個重要方面:第一,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和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的發展,使得各國市場進一步融合,世界經濟格局不斷調整;第二,我國國內總供求關系出現根本扭轉,由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在這種變化的背景之下,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已經由總量問題轉為結構問題。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日益成為影響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政策取向偏重于工業規模的擴大和總量的提高,忽視產業素質特別是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的提高,經濟發展的高速度主要依靠高積累、高投資支撐:生產結構不合理,一方面表現為低水平的結構性、地區性生產過剩,另一方面又表現為企業素質低下導致的生產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三次產業結構與工業化過程中結構變動的一般規律仍有明顯偏差,我國第一、第二產業占比明顯高于世界銀行的標準,而第三產業的占比則明顯小于世界銀行的標準;在就業結構中,農業所占比重過高,服務業比重則明顯偏低;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目前中國各類產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分散度較高,集中度較低。一方面表現在企業規模過小,不能實現規模經濟。另一方面表現在大、中、小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現有加工、制造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優化組合。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各地方政府長期追求工業自成體系,造成重復投資、重復引進、重復生產的現象十分嚴重,最終導致各地區之間產業結構嚴重趨同,分工協作程度弱化。據有關部門測算,東部與中部地區結構的相似率為 93.5%,中部與西部的相似率更高達97.9%。趨同化涉及的產業和產品眾多,從初級產品到以家電為代表的機電產品,再到支柱產業,同時這種工業結構趨同的問題在同一地區內部也普遍存在。
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都明顯偏低,據 2007年的統計數據,中國城鎮人口為 5.9億人,城鎮化水平為 44.9%。即便按照生產結構、勞動力配置結構和城鄉人口結構分布三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中國的城鎮化水平也達不到國際上公認的中等收入國家城市化 56%的水平。城鎮化水平過低,影響了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更大規模地向非農產業轉移,而且不利于擴大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
由于我國經濟結構存在的以上問題日益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障礙,所以我國迫切要對當前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
我國長期以來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循環,不僅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而且造成社會總供求失衡,表現在:第一,能源的短缺帶來能源價格不斷上升,由于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對能源的需求巨大,而且我國又是一個石油進口大國,因此,石油價格上升對我國最直接的影響是進口支付的增加。第二,基礎能源價格上升會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走高,而工業品領域的價格具有滯后性和長周期性的特點,因此,從長期看,能源價格上升可能增加我國的通貨膨脹壓力。第三,由于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并沒有隨著能源漲價而升高,因此部分國內出口企業處境艱難。由此可見,能源短缺迫切要求我國調整經濟結構,這是我國經濟結構演變的客觀原因。
隨著工業化進程步伐的加快,經濟發展動力逐步由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但總體上仍落后于工業化水平。參考國際經驗可以看出,我國已基本進入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二三十年里,城市化發展速度將比目前加快 l倍,達到年均增長 2—2.8個百分點,城市化將成為推動我國下階段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主要動力之一。
過去幾年,汽車業和房地產業快速發展,受其帶動下形成了一批高增長產業群,到 2020年,按照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速度估算,居民人均收入將達到 3500美元的水平。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這一時期往往是居民消費結構變化最快,從而帶動經濟增長速度快速提升的重要時期。
另外,我國經濟至今仍未擺脫二元經濟特征,農村居民收入只相當于城鎮居民的 40%左右,消費結構不在同一檔次。這就決定了中國多層次的消費結構轉變將同時發生,從而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帶來多層次的推動力量。
國際產業轉移將促使中國在部分制造業領域形成以出口導向為特征的制造業基地,推動機電產品和部分加工工業的快速增長。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中國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將不斷弱化。在一些重要的加工業領域,基于資本、生產技術、研發能力,以及規模經濟等優勢形成的國際競爭力將不斷提高,并促使新的加工工業品的出口快速增長。這些領域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中國重化工業化發展趨勢。
針對我國經濟中反復出現的資源和能源瓶頸問題,我國采取了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戰略手段除了提高能源使用的技術水平和效率外,更重要的在于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逐步提高能源的價格水平。雖然逐步提高國內能源使用成本,在短期內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卻有利于合理的價格體系的形成和市場機制作用的正常發揮。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和市場化的手段,我國工業結構終將升級為附加價值高、能效高、節約能源的現代工業體系。
總體來看,未來 20年將是中國居民消費結構從衣食用的需求,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質量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住宅、轎車、軌道交通等設施、通訊及其他新型電子產品、文化娛樂、旅游、社區服務等將成為重要增長點,與此同時,隨著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而帶來的收入提高,將會增加對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拉動這些產業進入一個新的增長期。
區域發展的均衡性進一步增強,是近年來結構調整的又一個明顯趨勢。近年來,我國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等戰略,積極推動全國區域經濟格局的調整。
2008年以來,雖然東部地區經濟增速出現了回落,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在加快。從投資看,2008年上半年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約 35.1%、28.6%和 36.4%,均高于東部地區約22.1%的增速。從消費看,2008年上半年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 22.5%、21.7%和 21.4%,均高于東部地區約 21.1%的增速。從外貿看,2008年上半年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進出口貿易分別增長約 42.3%、45.4%和 25.9%,均高于東部地區24.3%的增速。在國家區域政策的引導下,工業增長也呈現“中西部地區加速,東部增速趨穩”的趨勢。
[1]陳勁松.中國國情與科學發展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任若恩.關注中國經濟結構變化[J].名家,2006(10).
[3]譚祖誼.中國經濟結構演進的動因探討[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2).
[4]楊建龍.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趨勢分析[J].中國總會計師,2005(18).
[5]劉建新.經濟結構調整: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