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令群
(大化國際經濟貿易公司,遼寧 大連 116031)
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著世界各國,我國應因勢利導、趨利避害,以盡可能減緩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對我們的不利影響。企業應加強創新力度,提高集約程度、提高產品與產業層次,以適應國內外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要訣。企業是由企業員工組成的,企業員工給企業帶來的影響極大。企業要發展,要靠職工的共同努力。
1.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在當前形勢下,職工有充分的自信力,才能提高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因此職工必須加強理論修養。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善于辯證地看待、分析、處理問題;二要學習鄧小平同志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熟悉中國的具體國情,努力使企業決策與國家的政治、經濟大氣候結合起來;三要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現代企業制度知識,了解市場行情和改革的方向,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性;四要學習現代化管理知識,懂得運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為企業服務;五要學習專業技能及相關業務知識,努力成為專業的行家里手。
2.要勇于探索,開拓創新。在當前金融危機的經濟環境中,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肯定要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這就要求企業領導者與職工不僅要有敏銳的預見能力,而且要有靈活的應變能力。一要適應企業改革的需要,打破陳規,轉變觀念,“敢闖、敢干、敢冒”,使企業永遠走在時代的最前列;二要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樹立競爭意識、市場意識、效益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練就駕馭市場經濟的本領,增強市場應變能力,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三要適應企業穩定的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決策頭腦,慎重對待金融危機中出現的各種利益問題,以大局為重,對不合時宜、不利于企業發展的決策,必須立即糾正或終止,使企業保持一個安定團結的健康環境;四要適應改進工作的需要,堅持調查研究,一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善于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使工作效率不斷提高。
3.要轉變思想,科學決策。從思想上講,為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而采取的冒險性的決策,絕不是盲目冒險,而是一種科學的勇敢行為,它符合鄧小平同志提倡的“敢闖、敢干、敢冒”的精神。具體內容有:一是探險能力,敢于對惡劣的客觀環境,潛伏的各種利害因素以及前人尚未涉獵的區域挑戰;二是預險能力,對所掌握的風險材料或情況進行科學分析、預測,便于了解更多的可測風險和預防風險,力爭把決策范圍內的風險降到最低程度;三是抗險能力,就是在充分科學論證的前提下,所制定的決策有駕馭風險的力度。風險決策的實施,就是人們與客觀環境的爭斗,結果如何取決于決策的實際抗險水平。眼下,不少企業嚴重虧損,市場經營舉步維艱,可以說,思路不開闊,缺乏創造能力,乃是問題的癥結與核心。倘若“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換個腦筋看問題,變個方法解決問題,則效果就會大相徑庭。
4.要善于利用綜合知識學以致用。利用類比思維,把相關學科及各知識、技術領域中的規律性內容和具有啟發性的同類客觀行為借鑒到實踐中來,為企業所用。當今是信息時代,能掌握更多的信息,更好、更快地利用信息,就能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實踐證明,一條有價值的信息,可以使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獲得新生,也可以使一個較好的企業“更上一層樓”。更重要的是,一些重要的綜合信息甚至還能夠孕育、產生出一系列搞活經濟的新政策、新舉措。
5.要增強主人翁責任感,參與民主監督。職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議,能夠對企業的決策提供參考,企業領導者能夠立足本單位,眼睛向內,發揮“集體諸葛”的作用。通過廣泛開展合理化建議和競賽活動,真正維護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實踐證明,凡是經過群眾充分討論而做出的決定,總是比較完善和穩妥的。
針對華爾街金融風暴給我國企業帶來的影響,國家新一輪產業調整,特別是擴大內需的產業轉移對于企業來說是新的歷史機遇,要用好國家出臺的各種政策,尋找科學的新途徑、新辦法,團結和動員廣大職工,共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抗御風險能力。在目前情況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逐步顯現的嚴峻形勢,切實提高企業抗擊風險能力,企業必須從以下幾點出發:
1.品牌營銷興企行動。一是開展商標注冊。加大宣傳力度,引導企業增強保護知識產權意識,組織企業開展商標業務知識培訓,幫助企業特別是出口型企業在境內外開展商標注冊,防止他人搶注,拿到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布的新認定的馳名商標,是企業的榮譽,也是企業的驕傲,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品牌效應。二是創建知名商標和品牌。鼓勵有實力、有影響力的企業爭取知名商標和品牌,培育和發展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力的商標品牌。三是發揮品牌效應。加大知名商標和品牌廣告宣傳力度,擴大知名度。開展品牌營銷,充分利用商標品牌效應,培育知名度較大、競爭力較強的商標。
2.科技創新強企行動。一是走“借腦發展”之路。借助科研院校人才密集優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技改、研發和引進力度,增強市場競爭力。二是走“引進技術戰略”之路。注重技術的引進和保護,建立與完善企業技術標準體系。鼓勵企業自建或聯建研發中心,增加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科研投入,調整產品結構,推進新產品,提高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3.經營管理活企行動。一是找準定位贏市場。結合企業實際,認真研究市場,細分市場,搶占市場,滿足市場需求,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二是主動出擊找機會。積極參與各類營銷活動,樹立以質取勝觀念,主動找訂單、保運轉。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實施“走出去”戰略。三是科學管理練內功。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增收節支,清理不良庫存、盤活資產、降低應收款、優化組織結構、壓低庫存,減少資金占用、節約支出,提升企業抵御風險能力。四是儲備人才迎轉機。營造積極向上、和諧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利用空閑期加大職工技能培訓力度,將“用時招兵買馬、閑時馬放南山”改為“閑時練兵蓄力、忙時兵強馬壯”,為迎接企業復蘇建好“人才儲備池”。五是健全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增強風險防范能力。加強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宣傳力度,大力推廣。
4.開展節能降耗行動。一是強化企業內部管理。實行精細化管理,建立激勵機制,保持員工隊伍穩定,按“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加強對員工工作時間的管理,實行打卡制度,嚴抓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開展節能降耗,重點放在能源和水電的科學化管理上。三是實行成本目標管理,落實責任、任務到人,嚴格考核評價,杜絕浪費損失,健全崗位評價體系,對員工進行績效考評。四是鼓勵創新,特別對開發新產品、新領域員工,給予一定表揚與獎勵。
綜上所述,企業通過以上兩個途徑可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從人的角度看,人離不開企業這個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更需要人來謀發展、創效益。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二者的核心目標要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利用人才,發揮人的自身優勢和才能,開發人的潛能,為企業所用。只有企業員工上下一起努力,“同舟共濟保增長,建功立業促發展”,企業才能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逐步實現穩定快速發展就指日可待。
[1]周中樞.著力提供企業抗風險能力[J].中國監察,2009(11):30-31.
[2]王利民.實踐科學發展觀 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J].科學發展,2009(8):15-17.
[3]金碚.競爭力經濟學[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
[4]張金昌.打造國際競爭力[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